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多校划片入学,均衡教育资源是关键

2016-09-20 17:00 来源:深圳特区报
原因在于,如果学区与学区间的办学质量差异不缩小,纵使实行多校划片入学,还是难以从根本上缓解择校热。

漫画:颜庆雄

编者按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下发了《关于做好2016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采取多校划片。这是教育部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出实施多校划片。

多校划片意味着一个片区乃至一个小区对应多个学校。与以前单片区入学相比,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片区,有利于均衡教育资源配置,为学区房降温。这意味着,家长有学区房源,孩子却未必能分配到心仪的学校,家长对学校的选择,则充满着竞争与极大的不确定性。如何看待多校划片入学,它需要怎样的配套措施?本期“读者参议”就此话题进行热议,敬请关注。——编者

多校划片 效果几何

■ 苑广阔

多校划片,简单点说就是一个小区对应着多个学校。这样一来,即便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入读某所名校而购买了这个小区的学区房,但最终也未必能够分到这所名校里,那么家长购买学区房的动力就将大大减少。所以正如教育系统人士所说,多校划片的政策初衷,就是为了给学区房降温。

客观而言,这项政策的目的很直接,作用也同样很直接,站在家长的角度来说,既然我花了大价钱购买了这个小区的学区房,但是最终孩子却未必能够顺利入读该学区内的名校,那还要不要买房子,就得谨慎考虑一下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学区房价格水涨船高,为了孩子入读名校所要付出的各种成本和代价也越来越大,多校划片的作用,还是值得期待的。而之前一些地方教育部门推行的试点也表明,在多校划片政策之下,有些地区的学区房价格确实应声而落,也说明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这应该也是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所在。

我们不否认政策的现实价值和意义,但是也必须看到这一政策的现实局限性。换句话说,多校划片不但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即便是在为学区房降温、为备受诟病的择校热退烧方面,也同样有鞭长莫及的地方。我们要知道,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区房”仍旧是社会“刚需”,仍旧是众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的“心头好”,国家出台某项引导和抑制性政策,家长很快就会想出应对的办法来。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有些局部地区,学区内全都是重点中小学等优质教育资源,不管你所在的小区对应的是哪所学校,孩子最终都能入读名校,那么这样的学区房不但不会因为多校划片政策的出台而价格回落,反而会出现房价大涨的局面,择校热仍旧解决不了。再比如,能够通过购买学区房择校的,往往都是家庭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那么新政策出台以后,为了保险起见,有些家长可能会在不同的学区购买不止一套学区房,以提高“中标”的概率,反正这样的房子以后也不愁卖,就当房地产投资了,这客观上也会推高学区房的价格。

所以说,我们支持这一政策的推广落实,并且希望它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公开透明,避免人为操控,但是在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得到解决之前,也不要对这一政策抱有太高的期望。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得从推动教育资源的合理公平分配,从追求教育均衡发展入手。为此,我们可以一面贯彻落实多校划片政策,一面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区域之间、学校之间教育的均衡化发展,以求标本兼治的功效。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教育部通过这一政策释放出的善意,所表达的解决问题的决心,也恰恰说明当下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的严重性,这是应该引起我们特别关注与重视的。既然问题摆在那里,治标之道当然可以有,毕竟这也是缓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和方法,但治本之道才是我们最终想要的。

推进多校划片 须有配套措施跟进

■ 作之

实行“多校划片”,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2014年年初,教育部就曾接连下发文件,要求采取单校划片或多校划片的方式,推进免试就近入学,并在19个重点大城市试点。从19个大城市的试点看,随着多校划片的实施,“择校”变为了“择学区”,“学位房热”也演变为“学区房热”,导致学区房价格飙升,另外,同一学区内学校之间存在不均衡,在同一学区内也有择校。原因在于,如果学区与学区间的办学质量差异不缩小,纵使实行多校划片入学,还是难以从根本上缓解择校热。

实行多校划片入学,必须有配套措施。首先,必须在学区内公开、透明配置学位。针对学区内学校的不均衡问题,各地大多采取电脑摇号方式,并在摇号时请纪委监察部门和部分家长监督,但这还是没有消除公众关于摇号公平的质疑。回应这些质疑,需要在学区内成立学区教育委员会,委员由政府部门官员、学校校领导、教师代表、学区居民代表、社会人士担任,其中教师代表、居民代表、社会人士代表选举产生,委员会负责制定学区教育战略,并监督实施。这让学区教育事务公开透明,事实上,在国外,学区制,就不仅仅是按学区就近入学,而是实行学区制治理。

其次,必须调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切实缩小学区与学区之间和学区内学校间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条件差距,对于义务教育均衡,我国各地采取了强校扶持弱校、建名校集团等多种方式,但这还不够,还必须从根本上改革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我国义务教育资源,近年来虽然逐渐强化省级财政统筹和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但省级统筹力度还不够,不少地区,还是以地方财政为主保障义务教育经费。前不久,国家提出要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并提出经费随学籍走,但这主要指的是公用经费、学生的学杂费、教材费等费用,还未涉及教师的待遇。但教师的待遇占义务教育经费的最大部分,而教师的差异,是学校办学最大的差异。要全面做到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统一标准,必须推进省级财政对义务教育的统筹,并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

说到底,教育均衡根本出路还是在一视同仁的资源配置上。防止教育资源畸形集中,分配不均,最大限度完善相应政策配套和教育投入,让城乡之间、让同城不同区域间,教育和社会资源的分配、师资福利实现制度化均衡保障,同城学校大致相当,让孩子们入校,不存在别如霄壤的优劣区分,每个区域内必有公共保障到位的学校可供选择,这是比一对一和一对多分配更现实的根本问题。

教育资源配置要一碗水端平

■ 汉应民

多校划片意味着一个片区乃至一个小区对应多个学校。与以前单片区入学相比,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片区,有利于均衡教育资源配置,为学区房降温。其初衷无疑值得肯定。但是,如果教育资源配置依然不均衡,多校划片入学也可能会带来新的不公平。大家同住一个小区,凭什么你家孩子读名校,我家孩子读普通学校?这不是碰运气吗?

在现实基础教育生态中,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均,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问题屡禁不止。而教育部与地方政府一直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如果没有配套监督问责机制跟进,多校划片,学区房也不靠谱,而学校又有好坏之别,那只有凭关系、靠金钱择校了。地方政府要下决心均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从源头斩断择校病根。

尽管教育部早就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招收择校生,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义向学生家长收取“赞助费”、“捐资助学费”。但是家长们仍削尖脑袋为孩子择校。择校问题,说到底,还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闹的。学校布局、就近入学范围与公众就学期望值不一致,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公众需要。教育部采取多校划片的办法应对择校,也无法阻挡家长与孩子对公平教育的诉求。

客观地讲,近年来,教育资源经过整合,薄弱学校的情况有所改观。但是学校之间的差距仍然不小。既有硬件设施的差异,也有师资力量与教育环境的差异。现在不少地方均衡教育资源与扶植薄弱学校,仍停留在推进校园标准化建设的阶段。如果说硬件重要的话,衡量一所学校好坏的标准主要还是看师资力量、育人氛围与教育底蕴。何况,在教育投入尚未显著增长的情况下,地方不大可能大规模投资薄弱学校,投入名校效果立竿见影,而投入薄弱学校收效较慢。地方政府更愿意把有限的财力向名校倾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均衡义务教育资源,解决择校问题不会一蹴而就。这既需要中央与地方财政保障教育投入,也需要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拿出诚意、付诸行动,在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上把一碗水端平。如果政府热衷打造名校品牌、忽视薄弱学校发展,如果教育评价机制与教育政绩观不改变,即便教育部出台了多校划片的政策,地方教育部门与学校仍有可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用各种办法掏空多校划片的政策善意。反之,如果教育投入跟上了发展的步伐,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比较均衡,学校的利益冲动得到了有效遏制,择校现象也会逐步退出教育历史舞台。

打破“下沉螺旋”需要更多教育改革

■ 杨朝清

长期以来,教育作为社会流动的重要渠道,承载着民众“知识改变命运”的厚重期待。然而,受教育权利地势的低洼不平,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教育公平。多校划片的制度善意,就在于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纾解一些地方的择校冲动。

一项调查显示,就读普通小学的高考状元占六成,就读普通初中的高考状元占三成多,而就读普通高中的高考状元仅占不到一成。“高考状元出身越来越好”折射出优质教育资源渐趋失衡,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掐尖战”和“名校争夺战”越来越惨烈。

当商品房和优质学校的学位直接挂钩,“学区房”的虚火便越烧越旺。能够买得起学区房的,通常都不是寻常百姓。教育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异化为家庭社会资本的比拼和较量,寒门子弟难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那些“出身好”的孩子却通过学区房成功地入读优质学校。

正如有些学者担忧的那样,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找的工作越差”的“下沉螺旋”现象一旦成为一种常态,就会进一步加剧“读书无用论”和“知识无力感”。教育既关乎民生,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全面深化改革逐步推进的当下,进一步用改革释放教育领域的利益空间和发展空间,有助于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流动。

在一个创新和改革紧密相连的时代,“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让民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显然离不开教育领域的革新。多校划片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片区,确保每个片区大体均衡。多校划片有助于给学区房降温,却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学区房”的生存空间——那些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小区,依然成为“学区房”的温床。

教育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难以一蹴而就。一方面,公共部门要多一些“问题意识”,充分吸纳公众意见,提高公共政策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民众要多一些“过程意识”,理解教育改革的复杂与艰辛。只有双方形成良性互动的格局,才能让教育改革更好地惠民、利民。

教育公平可以使人们通过自身努力,提升参与平等竞争的能力,这既有助于促进公平正义,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说到底,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并非朝夕之功,需要长期的努力;多校划片尽管只是治标之策,其功能却不容忽视。从多校划片到好教师、好校长等优质教育资源分流再到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差异,教育公平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

编辑: 王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