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新驱动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近年来,深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政府战略部署,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核心战略、优先战略和总抓手,着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初步形成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四路纵队”梯度推进的良好局面。在深圳创造一个个奇迹的同时,要选准着力点,通过前瞻谋划、规划引领、政策刺激,让创新活动更有效率、创新成果更有质量、在创新发展上有更大作为。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创新制度体系
广义的制度创新包括激励人创新的管理体制、市场机制、法律法规标准、财税金融政策等,是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保障,只有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并用配套的政策措施加以固化,才能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新潜能。
(一)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社会主创”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研发管理”更多面向的是科研单位,更多运用的是管理手段,更多聚焦的是研发环节,更多着力的是组织科研活动;“创新服务”面向的是产学研用、大中小微等各类创新主体,围绕从研发到产业化应用的创新全链条,采取的主要是服务方式[1]。创新的根本力量在市场、社会、在广大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身上。政府的工作重点要从行政审批、资源分配转到规划引导、统筹协调、优化服务上来,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制度环境,这也是在新一轮大部门制改革中设立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的原因。科技创新委员会综合行使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建设职能,强化了创新驱动的统筹规划和创新资源的优化整合。
(二)加大组合型、精准性政策供给
突出政策创新,营造多层次、系统化政策环境。一方面,加大组合型政策供给。作为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08年以来,深圳先后出台了自主创新“33条”、创新驱动发展“1+10”文件、促进科技创新“62条”、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37条”、促进人才优先发展“81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金额、财税、人才、土地、知识产权保护等各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创新。今后如何打出一套漂亮的“创新组合拳”,充分发挥支撑引领作用,还需要在不断出现的“新常态”中,有新的招式招法。另一方面,加强精准性政策供给。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深圳经济的新锐力量。从2009年起,深圳先后出台了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新兴技术、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及配套政策。下一步,要瞄准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出台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等未来产业的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积极培育和发展未来产业,以构建以“高、新、软、优”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营造更优人才环境,构筑创新人才体系
创新创业,人才为先。离开了人才,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
(一)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资本到硅谷去,孵化器到特拉维夫去。在世界创新创业的高地中,越来越多的出现深圳的影子,在合作共赢中形成领跑的新格局。支持华为、中兴分别在全球布局47个和20个研发中心,推进中国越南(深圳—海防)经贸合作区、招商局中百商贸物流园区的合作区建设,与硅谷、以色列等搭建8条“创新创业直通车”,积极参与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项目、欧盟地平线2020研发计划、国际基因组计划等国际大科技计划,与芬兰等9个国家签署科技合作协议等等[2]。面向全球集聚人才,让创新动能充分涌流。
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为更好的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留住人才,深圳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举办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制定高层次专业人才“1+6”文件,以及人才安居工程等。同时,还需要大胆打破束缚人才的条条框框,为高端人才引进开辟绿色通道,为高层次人才营造安心生活、专心发展、潜心提升的适宜环境,再造特区人才竞争力新优势。
(二)积极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现阶段,深圳建设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覆盖产业发展主要领域。如以华为、腾讯、创新投等龙头企业为主要依托单位,联合行业内的产、学、研、资等相关单位,组建了基因、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新材料、3D显示和大数据等产学研资联盟,发挥其在协同创新中的龙头作用;打破常规、创新机制,采取量身定制的政策措施,培育了华大基因、光启研究院、深圳先进院等45家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
目前,“深港创新圈”取得成效,两地累计投入3.5亿元联合资助科技合作项目,6所香港高校在深建立产学研基地。但如何真正打通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之间的壁垒,形成权责清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局面,实现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优势叠加”,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还需积极探索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
三、搭建三大创新平台,打造创新服务新体系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转型成功,实现软着陆,就必须搭建创新驱动平台,通过这个重要载体集聚创新要素,充分激活各类创新资源,有效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提供物质支撑。
(一)打造产业集群创新平台
产业集群创新平台是一种新兴的组织形式,通过这个平台完成创新要素的集成、协同和整合,促进创新成果外溢,并逐渐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催生现代产业集群,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的产业变革。产业集群可以产生巨大的集聚效应、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形成坚实的科技创新的基础。目前,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700家,占全省一半以上,培育出以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迈瑞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互联网+”产业集群优势明显,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龙头企业为“互联网+”打造了无可比拟的发展环境。智能制造产业已初步形成具有独特优势的产业集群,并开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通过跟踪科技发展前沿动态,立足深圳产业资源,推动资源对接,努力打造成企业集聚、要素完善、协作紧密、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向产业价值链高端攀升[3]。一是深入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从2009年起先后出台了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政策。通过多层次、系统化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加快建设2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其中华星光电液晶面板等7个产业集聚区纳入省部共建。二是引导培育未来产业集群。积极培育生命健康、海洋、航空航天以及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职能装备等未来产业,不断形成创新型经济新的增长点[4]。
(二)完善公共服务创新平台
相对于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创新平台不受地域限制,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完成,而且不受产业限制,不相关联产业都可以享用公共技术、服务。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本质上是指政府依靠自身力量或政策手段吸引社会创新机构参与或主导等方式,打造实体或者虚拟的服务载体,服务于全社会的创新活动和行为。主要为技术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技术资源共享等提供技术性服务,是促进产学研合作,共同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的有效依托[5]。深圳在特区建立之初,开始以检测服务为主的公共服务技术平台建设,90年代中后期,进入以重点实验室和企业研发中心为重点的研发条件建设阶段;世纪之初,深圳市科技创新公共技术平台开始得到全面快速发展;2010年,建立深圳市创新资源共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该平台具有大型设备预约开放共享、科研机构科研统计、科技成果推广及转移、科研机构绩效分析、科技项目监督及管理等功能。
相比于其他城市,深圳基础较好。下一步,要进一步探索建立统一开放、互联互通的创新资源共享机制,实现科学数据和仪器的开放共享,进一步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创新资源从“小孤岛”成为“大资源”,为全社会创新所用。一是,推进企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测认证等机构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改革;二是,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大型骨干企业和各类科技服务组织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开放式综合服务。
(三)优化创新投融资平台
从世界各国经济史来看,每一次大规模的技术创新活动都要依托有力的财政金融支持才得以完成。投融资服务平台的构建旨在解决创新型企业资金“瓶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同时通过市场化运作、融通和引导社会资金使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公共服务领域资金投向不足的现状[6]。
深圳在投融资平台的构建、投融资体制改革工作中初显成效。出台《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多元化扶持方式改革方案》,建立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并行、事前资助与事后资助结合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对技术创新、协同创新、应用示范、产业化等创新活动支持力度,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扶持计划,累计支持产业化项目超出10000个。下一步,一是突出金融服务支撑,引导社会资本向新兴产业集聚。实施专项资金多元化扶持方式改革,落实政府采购政策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等多种方式,调整财政投入结构,新增股权资助、贷款贴息等扶持方式,形成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相结合的财政投入新模式和新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二是健全和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构建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金融投融资体系,形成以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代办股权转让系统为核心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框架,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从项目研发到产业化、从企业孵化到上市的全过程、高效率的金融服务[7]。
四、发挥创新文化促进功能,重振企业家精神
创新文化是创新驱动的“根”,能唤起一种不可估量的能量。大力弘扬创新文化,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充分激发企业家精神,调动全社会创业创新积极性,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前提。
深圳已逐步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发展格局。由小企业到大企业,由企业主到企业家的蝶变,必须重振企业家创新精神。培育“宽容失败、鼓励冒险、兼容并包、宽松创业”的创新创业文化,重塑区域创新文化价值体系,让创新创业的活力竞相迸发[8]。企业家精神,创新是灵魂,冒险是天性,合作是精华,敬业是动力,学习是关键,执着是本色,诚信是基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发出呼唤企业家精神的号召,将其与土地、劳动力、资本并列为第四生产要素。实际上,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典型的稀缺资源,在下一个30年、60年能否出现一批世界级企业,都有赖于能否较多的拥有这种稀缺资源。
参考文献:
[1]王志刚: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J],求是,2015(22):40—42。
[2]庄瑞玉:创新创业型人才纷入鹏城[N],深圳特区报,2016-5-30。
[3]王珺,岳芳敏:技术服务组织与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J],管理世界,2009(6):72—81。
[4]朱瑞博: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及其政策取向[J],改革,2010(3):19—28。
[5]杨青峰:高技术产业地区研发创新效率的决定因素—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实证分析[J],管理评论,2013(25(6):47—58。
[6]秦军: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1(1):79—88。
[7]张璟,史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思考—关于新三板市场的发展探讨[J],企业经济,2011(10):171—173。
(作者单位:中共龙岗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