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发布首份“双创”研究报告
梳理深圳“双创”模式经验,率先为深圳乃至中国“双创”发展提供理论探索和文化支撑
深圳更是加快“双创”步伐,营造创新创业的浓郁氛围和优异环境,赢得了创新之城、全球最佳创客中心等美誉。
明天,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暨第二届深圳国际创客周将在深圳拉开序幕。在双创周开幕之际,在国务院有关部门、深圳市委市政府及相关单位的支持下,作为本次活动主会场的深圳发布了首份“双创”研究报告,第一次以联合国创新创业三维评价体系,深入研究深圳“双创”的独有模式、前沿趋势、成功经验以及面临挑战,并提出四大方面十余条对策建议。在中国“双创”浪潮中勇立潮头的深圳,以学术研究的理性方式,率先为深圳乃至中国“双创”的发展提供理论探索和文化支撑。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经济新常态下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在全国“双创”浪潮中,深圳一直先行先试,尤其是在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后,深圳更是加快“双创”步伐,营造创新创业的浓郁氛围和优异环境,赢得了创新之城、全球最佳创客中心等美誉。
在“双创”风起云涌时,如何及时总结深圳模式与经验,推动城市持续创新发展,并努力为中国的“双创”提供镜鉴?以国务院参事王京生为组长,以深大几位教授、博士为组员的课题组,采用联合国所使用的创新环境三维评价方法,即(环境)支撑、(资源)能力、(绩效)价值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对深圳“双创”发展现状进行了要素体系评估,同时选取深圳、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杭州、苏州、西安等8个重点城市作为样本,对比它们在“双创”中的优劣势,重点分析了深圳“双创”的趋势、经验、挑战和对策,历经数月研究,拿出了《深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报告。
发布会上,王京生表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深圳一直走在全国前列。那么,深圳何以有这样的底气与自信?深圳是改革开放先锋城市,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以及历届市委市政府班子和民众的现实努力,决定了它的创新禀赋和耀眼成绩,并通过创新不断固化改革开放成果。课题组致力于通过学术研究,总结梳理深圳“双创”的经验、成果与路径,既剖析优势展示特色,也发现短板提出对策,更展望前沿趋势与发展方向,希望可以对深圳乃至中国“双创”今后的发展提供指引。他提出了“文化驱动创新”的理论,尤其强调了文化对于国家创新战略的支撑作用,认为实施国家创新战略不是单一的科技驱动,而是科技、文化、制度、市场四大驱动。文化不仅是创新的根本动力,也为创新设置了人文边界。文化不仅锻造了创新所需的企业家精神、创客精神和工匠精神,还营造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文氛围,并通过“文化+”业态催生了创新创意阶层,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实现空间和环境支撑。他希望通过研讨,进一步深化完善研究成果,为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更好的参考。
发布会由市委宣传部主办,由深圳社科联和深大承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定海指出,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尤其在全国双创周开幕之际发布,其研究成果发布也成为双创周的重要内容。深圳是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位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结和提升深圳“双创”的经验做法,本身就是理论创新,对于推动全国“双创”工作、构建创新发展理论、培育创新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课题组成员、深大党委副书记陶一桃教授介绍了主要研究成果。课题组认为,深圳“双创”呈现出鲜明的由创新要素禀赋决定的“塔形双创体系”结构,形成了以制度环境优化、创新要素集聚为支撑(塔基),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塔身),以高科技产业为方向(塔尖)的“塔形双创体系”,而深圳“双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就是完善塔基、培育塔身、激励塔尖。课题组经过与其他创新城市的比较与数据分析提出,深圳是高绩效实现型、高活动活力型、中度环境支撑型、低要素投入型的“双创”城市,在全国具有引领、示范作用。
马洪基金会主席李罗力,广东省政府参事、深大教授魏达志,市社科院副院长王为理等专家对该研究成果予以高度评价,他们认为,深圳何以在“双创”中成为一个新的主战场,值得深入研究。该课题意义重大、高屋建瓴,既有国际视野,又关注着中国崛起与特区担当的关系,思想性和思辨性强,内容前沿博大,观点先锋新锐,将为深圳乃至中国“双创”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引和经验借鉴。
市社科院院长张骁儒介绍了课题研究背景,市发改委、市科创委、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对报告给予积极评价,认为课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针对性很强,视野开阔,信息量大,将有力指导深圳下一步双创的开展,为党委政府推动双创工作提供决策参考。(记者 翁惠娟 韩文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