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要闻

“创天堂”是如何炼成的?深圳“双创”研究权威发布与独家分析

2016-10-13 14:29 来源:深思网

深圳作为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具有浓厚的创新氛围和优越的制度环境。

吴铠峰 【背景观察】

在中国,说起创新创业,你首先会想到哪座城市?

多数人的答案会是——深圳!

先看创新。深圳是我国首个以城市为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企业云集,创新动力澎湃;深圳被媒体称为中国的硅谷、世界的硅谷;在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城市创新环境指数”报告中,深圳已连续十年位居全国第一,成为中国创新高地……

再看创业。去年1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深圳柴火创客空间,为创客文化添了一把火,让深圳创客闻名全国;深圳率先开展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使创业企业数量骤增,截止去年底,实有商事主体212万多户,总量稳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深圳提出强化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打造国际创客中心……

深圳,何以成为创新创业沃土,成为今天开幕的全国双创活动周主会场?

10月10日,深圳首次发布双创研究报告《深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国务院参事王京生为组长的课题组聚焦深圳双创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前沿趋势、成功经验、面临挑战和对策建议,其中关于经验总结这部分的内容,就清晰回答了深圳“创天堂”如何炼成的问题。

且看课题组权威发布——

【权威发布】

“双创”环境:制度环境优化

深圳作为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具有浓厚的创新氛围和优越的制度环境。

浓厚的创新氛围既来自正式制度,也来自非正式制度——即双创文化的形成、创新观念的引领、创业精神的塑造等。

深圳的营商环境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强大支撑。深圳营商环境建设对“双创”的贡献主要体现三个方面:

政府以其较高的办事效率降低了企业创新创业成本,2015年,深圳市政府推进简政放权,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事项,取消、转移、下放市级行政职权192项。公布32家市直部门、10个区权责清单;通过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保障创新者获得合理收益,2012年底创新专利行政执法工作机制改革之后,2013年度的专利侵权纠纷立案数量出现了增幅超过200%的井喷式增长;搭建多种形式的创新平台,推动了各种创新资源协同,提升了创新成功的可能性。

而在非正式制度方面,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先锋之城深圳已经积淀下了深厚的创新土壤,也形成了发达的创新创业文化。在“深圳十大观念”里,“敢为天下先”、“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等从深圳实践中提炼出的创新观念,极大地影响了几代深圳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理念,也吸引源源不断的创新创业者来到这里,为城市提供了强大的创新基因。

“双创”要素:创新要素集聚

创新驱动的重要内涵是人才驱动。集聚高端人力资本,尤其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高端人力资本,是创新创业活动得以大规模展开的基础条件。通过强有力的政策体系,高端人才在深圳不断集聚。自“孔雀计划”实施5年来,深圳成功引进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83个,其中“孔雀团队”64个。五年来共引进中外院士13人、中央“千人计划”成员51人,后新增17名“千人计划”成员,形成了“以才引才”的连锁效应。

深圳市对创新创业活动的资金支持,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财政引导基金,以及科技金融。深圳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促进金融业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序对接。社会资本在深圳的迅速集聚,有力推动了创新创业活动繁荣开展。深圳中小板、创业板上市企业连续九年居全国大中城市的首位。2015年,深圳VC、PE机构达到4.6万家,注册资本达2.8万亿,实际管理资金超过1万亿元,机构数量和管理资本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深圳具有最为广泛的风险投资积极性和活跃度。

在创新载体方面,深圳超常规布局创新载体,为“双创”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截至目前,深圳已建成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1335家,是“十二五”初期数量的3倍多。

“双创”主体:民营企业为创新主体

民营企业因其直面市场竞争风险,具有多元灵活的分配机制,已经成为深圳“双创”进程中的绝对主力军,并表现出持续创新动力。中小民营科技企业在推进颠覆式创新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是“双创”梯队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内容。

深圳选择了一条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战略,在“双创”过程中形成了“6个90%”的突出现象:深圳90%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生产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这一模式被认为在全国范围内,对于东中西部地区都具有推广和借鉴意义。

深圳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创新出的多元灵活分配方式,增强了要素投入的积极性,提高了合作协同的可能性,有力于创新活动开展。

深圳“双创”的活力与创新的耐力,其重要基础在于规模庞大的能够实现颠覆式创新的中小科技企业。最新数据显示,深圳的中小微企业数量突破100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524家;创业板、中小板上市的深圳企业总数达128家,连续9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目前,在深圳创新企业链条上,既有华为、中兴、腾讯等大型龙头企业,也有一大批如大疆、光启、柔宇等新近崛起的创新型科技企业,还有数量庞大的中小微企业。大、中、小、微企业之间,形成的创新梯级层次,为深圳创新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不竭动力,增强了深圳创新耐力。

“双创”方向:以高科技产业为发展方向

高科技产业成就深圳创新创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成功的科技产业化充分实现了创新的市场价值,以利润的形式为下一轮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带动“双创”实现良性循环。

深圳在科技产业化方面取得的成功,有两个重要原因。

其一,民营企业是深圳创新的主体。民营企业由于直面市场压力,要求其创新从源头上就要对应市场需求,创新成果必定要实现市场价值,从而弥补创新成本,在产业化过程中实现企业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其二,是通过机制创新,使研究机构突破了传统体制束缚,实现了科研与现实问题的对接。华大基因、光启研究院等45家新型研发机构,有效克服了科技与经济相脱离的“两张皮”问题,走出了一条“科技研发、产业化与人才培育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成为深圳引领源头创新和“双创”发展的重要力量。

【独家分析】

课题评审专家、马洪基金会理事长李罗力:

在中国的经济转型中,深圳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个示范地,这份报告用新的研究方式,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分析。在深圳的双创中,深圳政府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比起其他城市的政府主导型,深圳政府的做法可以说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深圳的一大制度优势。另外,深圳有很好的产业集聚能力和市场配套能力,比如华强北电子一条街,作为全国电子元器件集中地,就为“双创”提供了非常好的硬件环境。在创新的资源能力方面,虽然深圳的大学和研发机构少,但企业的研发能力极强,这也是深圳的一个特点。

课题组成员、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博士后王学龙:

深圳在引领双创方面的成功,在于创新创业需要的系统性条件得到了很好满足,也就是课题组概括的“塔形创新体系”:以创新要素集聚和制度环境优化为推动双创的基础,以富有创新活力的民营企业作为双创主体,以高科技产业作为引领双创的方向。

这些成功要素当中,有两点特别值得关注:一个是以移民城市文化为支撑构建起来的政府与市场高效率对接的制度体系;一个是选择具有高人力资本密集度特征的高科技产业作为双创主战场。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人力资本回报率太低,很难吸引高端人才实现创新创业;而资本密集度较高的产业,创新创业门槛太高,不利于发挥广大群体的创新创业热情。深圳恰恰选择了人力资本密集的高科技产业,激发了广大高素质人才的创新创业热情。深圳“双创”的大部分成功经验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可推广性,值得深入研究。

【记者感语】

多年来,深圳如同磁石般,吸引着五湖四海的人跋山涉水而至。

来深圳的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揣着梦想,期盼着自己的人生因追梦而有所改变。

一个美好的城市,可以激发每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敢闯也敢创。

今天的深圳,依然是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依然有着最为开放包容的胸怀,有高效服务的政府、活跃有序的市场、蓬勃生长的产业、以人为本的制度设计,还有“鼓励创新 宽容失败”的观念深入人心……它依然青春勃发、海纳百川,创新创业的土壤丰厚肥沃,是一个既可以面朝大海又可以逐梦圆梦的所在。

来了就是深圳人!来这里创新、创业、创造,和她一起成长、拔节,在“创天堂”里,遇到更好的自己!

编辑: 王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