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东进战略”下的龙岗发展策略
一、“东进战略”对龙岗的意义
深圳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和“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东进战略”,提升东部地区整体发展水平,促进全市均衡协调发展,打造深圳发展第三极。实施“东进战略”,是市委市政府落实中央统筹区域发展精神,践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的主动作为,是落实广东省推进珠三角“九年大跨越”和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主动作为,是深圳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世界影响力国际创新城市的主动作为。
龙岗,作为深圳东部面积最大和人口、经济首位度最高的行政区,是深圳实施“东进战略”的主战场。龙岗将享有“东进战略”带来的交通互联互通、产业错位互动、优质资源整合、城市空间拓展发展机遇,主动肩负落实深圳“东进战略”排头兵重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立足科技强区,携手坪山新区,与福田-罗湖、南山-前海-宝安共同拉开全市未来发展的宏大战略布局,为深圳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创新城市,实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2.6万亿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二、“东进战略”对龙岗的作用
(一)有利于龙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龙岗区现有次干道及以上道路网密度仅为2.48公里/平方公里,仅为宝安区的69%。快速交通方面,深圳西部与市中心区间有6条快速通道,但龙岗与市中心区联系的仅有清平高速和丹平快速2条快速通道。同时,由于公共交通运力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档次低,存在等候时候过长、换乘不便、交通“最后一公里”不畅等问题,导致龙岗交通服务水平较低。
交通是“东进战略”的突破口,龙岗将以轨道交通为先导,高快速路网为支撑,打通战略通道,构建海陆空铁综合交通体系,全面缩短龙岗与市中心区、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这在补齐龙岗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二)有利于龙岗东部创新智核建设
目前,龙岗区虽初步构建了相对齐备的创新生态要素,但在原始创新能力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据统计,除华为公司等少数龙头企业具备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外,剩余占龙岗企业数量95%的中小微企业,研发投入相对较少,部分企业无内部研发机构或没有开展研发活动。以宝龙高新园为例,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及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六类创新载体的数量共20余家,这一数量仅为南山高新园创新载体数量的1/10。在创新载体等级方面,除14家为市级平台外,其余均为区级平台,对深圳东部、“3+2”区域的创新影响力相对有限。
(三)有利于龙岗制造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深圳的工业大区,目前龙岗区工业支柱行业单一、新兴行业仍旧处于培育发展阶段,新增长点不明朗,新兴产业支撑作用尚未显现。龙岗的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节能环保、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还处于培育和发展阶段,规模总量较小,占GDP的比重较小,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不大,新兴产业对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还有待增强。
(四)有利于龙岗优质生活中心建设
在生活服务方面,龙岗区缺乏标志性的商业街区和特色体验型新型业态,整体发展与市中心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不仅难以满足区内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消费需求,也对凤岗、惠阳、清溪等周边区域的辐射吸引力不足。在公共服务方面,义务教育和医疗卫生是龙岗最大的短板,无论是供给规模,还是供给质量都难以满足市民需求。以医疗卫生设施为例,截至2015年末全区病床位数为2.98床/千人,不仅远低于罗湖(5.5床/千人),福田区(5.31床/千人)等市中心区,也远低于广东全省平均水平(3.78床/千人)。
三、龙岗落实“东进战略”的策略
“东进战略”背景下,龙岗要秉承“创新驱动、产城融合、三生一体”的发展理念,“创新引领、通脉强筋、强心聚核、补短强基、环境提升”,立足深圳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构建以国际大学园为核心、科技服务业为枢纽的创新驱动要素集聚区;立足“3+2”区域制造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构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发展核心的高端商务集聚区;立足引入与留住各类创新人才,构建休闲娱乐、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优质区;立足青山环绕,绿水润城的生态特征,构建开发密度适宜、城园交相辉映的绿色低碳区。
建立西联东进的战略通道
围绕建设东部中心,构建覆盖深圳市中心城区半小时交通圈、覆盖珠三角东岸地区1小时交通圈,建立深圳“东进战略”背景下龙岗西联东进的区域性战略交通体系,为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加紧推进厦深铁路、广深铁路的捷运化研究与落实,实现至福田中心、罗湖中心30分钟可达的目标;力争深惠城际线在“十三五”中期启动建设,实现龙岗中心至前海中心30分钟可达的目标;突破区域瓶颈限制,推动轨道10号线东延线建设,结合广深铁路捷运化,实现龙岗中心至罗湖中心30分钟可达的目标;加快开展轨道14、16、17号线前期工作,力争“十三五”期间启动建设。
打通与市中心城区联系的快速通道
打通皇岗路到清平高速连接线,形成皇岗路-清平高速-水官高速-龙岗中心城的全程快速通道;推进东部过境通道、盐龙大道南段建设,形成沿一线快速路-东部过境通道-盐龙大道直达龙岗中心城的快速通道;推进丹平一期北延段及丹平二期工程改造建设,形成丹平快速-东深二通道-龙岗中心快速通道;建立辐射东莞、惠州的快速通道,推进外环高速公路龙岗段、惠盐高速扩建工程,加强与东莞、惠州的快速交通联系。
继续引入高水平大学和新型科研机构
集中全市优势资源、将东部中心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重点学科集聚地。推进深圳国际大学园建设,进一步扩大国际大学的进驻数量与办学规模,加速国际化创新要素集聚,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支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等领域先行探索,加快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学、深圳国际太空学院的规划与建设进度,推进华南理工大学与美国罗格斯大学、同济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的落地和建设,壮大办学规模,形成龙岗国际化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储备源。加快深圳国际大学园科研共享中心、“院士村”的规划建设,促进各国际大学知识创新的传播和共享,释放知识创新溢出效应。
加快引入各类高水平创新载体
强化国际大学园的资源吸附作用,争取国家、省及市级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载体或分支机构落户龙岗,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打造全市乃至珠三角新的创新智核,为打造深圳东部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打造全链条创新服务平台
充分发挥龙岗天安数码城—美国硅谷国际直通车的作用,搭建国际化的创新创业和招商引资平台,逐步完善“创客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的创新创业服务。加紧推进北航信息技术产业基地、中科龙岗技术转移中心、深大创新创业中心等创新项目建设。探索建立与香港的创新创业直通车,积极嫁接香港创新资源,通过香港主动承接国际高端技术转移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十三五”期间,力争新增创新平台88家,培育创客空间15个,创业苗圃10个,孵化器13个。
完善多层次创新政策体系
认真贯彻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出台《龙岗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方案》等政策文件,打造相对完善的科技服务链条,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出台高层次人才激励政策,每年提供5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创新人才来龙岗创新创业;构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政策性股权资金、社会资本“三位一体”的投融资体系,继续探索政策性股权投资方式,健全股权、债券、产权相结合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打造覆盖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创投基金链。
加快启动创新中轴建设
打造高端商务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基础研究与服务创新中心等“三心融合”发展的东部创新商务集聚区。以龙潭公园为起点,打造串联万科广场、正中时代、龙腾工业区的区域高端商务发展轴带,积极培育会计、法律、商业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中心。其次,针对凤岗、清溪、惠阳、大亚湾等周边城市区域制造业发展特点,结合宝龙科技城内国有土地回收和城市更新,积极建设以产品质量检测、新技术研发等为主的企业技术创新中心。
启动生活服务优质计划
以国际大学园为依托,建设符合国际化综合城区发展标准的乐动创新生活单元;利用大运地铁站南片区更新改造契机,引入跨境电商体验店、港货中心等,建设国际商业区;基于龙岗老街商业文化,挖掘和振兴传统商业文化,引入知名商业开发企业,推动商业创新,打造特色时尚生活单元;通过构建完善的商业服务体系,优化空间布局,打造“绿色、运动、时尚、休闲”的辐射粤东北的“区域性体验消费中心”。
开展公共服务提质计划
以“社区服务单元”为基础构建产城融合单元,在各单元内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优质公共服务设施,大力提升中心公共服务。加快推进“三名工程”,推进重大市级医疗卫生设施项目建设,增加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推动区属医院与知名医疗机构合作, 建设东部地区医疗高地;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持续扩大义务教育公办学校规模,增加名校分校,整合利用国际资源,推进教育优质化国际化发展,打造东部地区教育高地;推动“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建设世界一流标准的深圳自然博物馆、国际特色会展中心,支持建设深圳群艺馆等特色场馆,打造东部地区文化高地。
塑造“山环水润”城市形象
以“生产、生态、生活 ——三生一体”为目标,依托龙岗的特色山水及历史文化资源,综合文化、产业、治水、景观、旅游等多种功能,构建“一环连十园,一河串五点;园园有山水,点点有特色;创意六小镇,山水城人融”的山水生态格局。系统构建主线长度52公里的大中心城绿环,通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展开,串联10个各具特色、主题的大型公园以及六大创意小镇;高标准重塑龙岗河,将其打造成中国的“新加坡河”,塑造成传承历史人文内涵的文化长廊、客家水乡,以及新的经济增长带。(作者:张春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