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观潮 > 

一句“垃圾观众”解决不了“垃圾电影”的问题

2017-06-20 15:01 来源:东方网
很显然,冯导把电影观众称之为“垃圾观众”,绝非恶意,而是恨铁不成钢,是希望观众不要去给“垃圾电影”捧场。我们由衷期待广大电影评论工作者在这方面大显身手,有所作为,为净化电影创作风气鼓与呼。

 

18日,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向来有“小钢炮”之称的冯小刚火力全开。对于观众常吐槽的垃圾电影太多,冯导称是垃圾观众的存在才形成了那么多垃圾电影,现状就是“往往垃圾电影的票房还很好!”(6月19日《重庆晨报》)

很显然,冯导把电影观众称之为“垃圾观众”,绝非恶意,而是恨铁不成钢,是希望观众不要去给“垃圾电影”捧场。

不过,公允地说,再怎么恨铁不成钢,作为一个电影导演也不能意气用事,直呼观众为“垃圾”,这样既是对广大电影观众的一种大不敬,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毕竟每一个观众都是电影从业人员的“衣食父母”,而电影也根本离不开观众,这样骂观众只会把观众骂跑了,却丝毫解决不了“垃圾电影”的问题。

有人说,“垃圾电影”的产生是因为影视资本高度垄断、影视拍摄缺乏必要的管控造成的,对于此说,笔者并不能认同,首先时下电影包括电视剧投资十分巨大,出现影视资本的相对集中和垄断实属市场属性所致,很正常。更重要的是,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性,比如由美国资本大鳄打造成的世界电影工厂——好莱坞,就拍摄出很多经典电影,我们怎么能轻易地把“垃圾电影”归咎于资本的垄断呢?

其次,我国电影业早已市场化,投资方和导演想拍什么,怎么拍完全是市场行为,也是他们的自由,作为监管部门不宜也不该从中插一杠子。如果干预太多,不仅会把投资人吓跑,也会束缚电影创作人员的手脚,反而更不利于电影业的发展,从这点来看,所谓影视拍摄缺乏必要的管控一说完全是生拉硬扯,根本站不住脚。

实际上,“垃圾电影”与观众没有半毛钱关系,其从拍摄到公映前,观众都蒙在鼓里,见到的只有各种各样的炒作,可一旦上映,观众才发现原先吹得天花乱坠的“大片”“巨作”,不过是一部“垃圾电影”,自己又上了当受了骗。

换言之,所谓“垃圾电影”是经过制作方精心包装的,观众既不知情,更无法识破,现在将“垃圾观众”的帽子扣在观众头上显然有悖事实。更重要的是,即便有些观众诚如冯导所说的那样,是缺乏“格调”“浑浑噩噩”的“垃圾观众”,还是解决不了“垃圾电影”的问题,投资人和制作方还是会穷尽一切办法来美化他们生产的“垃圾电影”,这叫观众如何是好呢?可见,把“垃圾电影”产生的责任推给观众不仅毫无道理,更于事无补,我们还是得从“垃圾电影”自身去找问题。

实际上,“垃圾电影”所以会出现,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我们对电影商业化的理解太过片面和狭隘,以为电影商业化就是为了赚钱,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投资方和制作人便不择手段地大做表面文章,而忽略了对电影艺术的追求,这样出现“垃圾电影”也就不足为奇了;二是电影界的风气不正,缺乏应有的艺术批评和争鸣。现在电影界有一个人所共知的现象是,无论什么电影作品,哪怕是再“垃圾”的作品,在未上映前都被描绘得跟一枝花似的,很显然这种电影评论已不是炒作这么简单,而是说明电影评论早已和“垃圾电影”狼狈为奸,沆瀣一气,更说明一些电影评论作者丧失了最起码的艺术批评底线,才昧着良心忽悠观众,为“垃圾电影”摇旗呐喊的。

由此可见,要想解决“垃圾电影”的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电影商业化,不要简单地把电影商业化异化为金钱化、功利化;其次,应处理好电影艺术和商业利益的关系。笔者并不反对投资方赚观众的钱,但必须牢记电影是一门艺术,都必须以艺术取胜,更何况一部好的作品其实只会给投资方带来更大的利益,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舍本逐末,甚至去亵渎艺术;第三,要净化电影评论界的风气。艺术必须要有批评,这既是评论人员应有的担当,也是提高电影作品质量和艺术水平的推进器,过去我们的艺术批评和争鸣非常活跃和繁荣,可现在却“一花独放”,几近凋零,作为电影评论工作者不仅应该感到汗颜,更应凭着自己的良知,去改变当下评论界一团和气、只说好话的风气,对“垃圾电影”给予毫不留情的批评,这样才能正确引导观众,才能真正消除“垃圾电影”,也才能迎来电影创作的春天。我们由衷期待广大电影评论工作者在这方面大显身手,有所作为,为净化电影创作风气鼓与呼。

编辑: 王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