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观潮 > 

学术论文岂可沦为“学术泡沫”

2017-08-11 14:23 来源:中国青年网
其申请厦门大学博士学位的论文涉嫌抄袭。告别“论文崇拜”,让论文的价值回到学术探讨与交流的轨道上来,才可以让论文维系学术尊严,拒学术不端于门外。

拥有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厦门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等多个头衔,蔡建春近日再次被举报:其申请厦门大学博士学位的论文涉嫌抄袭。被“抄袭”的文章来自于他的两名硕士生。其中,正文近一半与一名学生的毕业论文雷同,就连致谢也部分一致。(8月10日《中国青年报》)

又一起涉嫌论文抄袭,是见怪不怪,还是“零容忍”?无论头衔多少,抑或光环无数,都不能放过抄袭行为。认真对待每一起抄袭事件,及时调查与处理,让抄袭者付出代价,处罚当事者,警示其他人。处罚虽是治标之策,但在现阶段是必须的措施。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才可以消除一些人的侥幸心理,收到“不敢抄”的效果。只有及时“剜烂苹果”,才能有效保护学术的“小苹果”,才能营造出良好的学术生态。

学术论文是一面“镜子”,不仅可以折射出写作者的学术水平,而且可以照出写作者的“坦荡”或“惶恐”--有的经得起苛刻的把关,经得起学术的评判,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而有的在被层层剥开之后,只能“裸奔”。“照镜子”是为了“正衣冠”,唯有潜心科研才能写出真材实料的论文,而一切弄假成真最终都是弄巧成拙,并且给自己染上学术的污点,让自己的学术尊严与个体颜面统统扫地。

查处学术不端行为,既是一次“洗洗澡”,更是一次“治治病”。7月27日下午,科技部公开《肿瘤生物学》集中撤稿调查处理情况,所涉107篇论文的事实总体已经核查清楚,各涉事作者所在单位正在按照统一的处理规则,区分涉事作者参与论文造假的事实情况和具体情节,依据法律法规等相关规定,对涉事作者进行处理。有观点称,刮骨疗毒才能重建学术生态。确实,论文“生病”病源在于学术生态被破坏、学术生态被污染。

学术论文岂可沦为“学术泡沫”?重构学术载体的价值,是治本之策,也是对学术不端的一次釜底抽薪。学术、学术评价、学术载体、利益挂钩等形成一条灰色“生态链”,处于恶性循环状态。打击学术不端是门技术活,有必要抓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中,评价体系的改革与改进至关重要。告别“论文崇拜”,让论文的价值回到学术探讨与交流的轨道上来,才可以让论文维系学术尊严,拒学术不端于门外。

编辑: 王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