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观潮 > 

上海书展还有哪些改进余地?

2017-08-23 10:08 来源:东方网
我们期盼上海书展今后引领书香、激荡思想,沿着国际化、专业化、品质化的方向发展,努力与上海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和文化影响力相称,书香上海,书香中国,走向世界。

 

 

2017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圆满落幕了。上海书展今年连开7天夜场,排队入场处设置降温装置,全面升级免费WiFi上网功能,手机可下载“上海书展云会场”、书展书目查询等服务,对于70以上老人、残疾人、一米二以下儿童实行免费开放,在书展里,到处可见大学生“小橘子”志愿者身影。可以这样说,上海书展经过十四年的积累沉淀和品牌塑造,从一个区域性的地方书展,已成为一个全国性的重要文化盛会.今年书展的火爆情况,仍让大家感受到文化和阅读对市民的强大吸引力。那么,对照刚落幕的7月香港书展,上海书展还有哪些改进余地?

上海书展能否加大“动”“静”分离,改变乱烘烘的图书大卖场的感觉?上海书展的嘈杂,仍然是个大问题。今年本届上海书展进行了一定的“动”、“静”分离的改变,部分讲座、明星签书移到友谊会堂,移出展外,但仍然有讲座、签售、看书相处在一起,讲话声、走路声,喇叭声,交叉在一起,声声入耳,以致听者听不清楚;读者抱怨“头晕”。甚至让警察维持秩序。在这方面,香港书展做得特别好。听讲座有独立讲厅,签售有专门的互动区,和各书展馆,互不打扰。期盼今后能够增加书展的清静空间,实现读者在轻松清静的环境中品书读书、尽享书香?

上海书展能否加强以读者为主角,为读者提供专业、特色、个性化服务?笔者闲逛书展,有迷失方向之感,仿佛置身一个大卖场,看似货物琳琅满目,要快速找到自己所需书籍却并不容易。即使可查询,仅能查部分图书总服务台也无能为力。主办方给出的“读者指南”示意图,主角仍然是出版社。但能否考虑读者的需求?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要知道,来逛书展的读者首要目的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而非出版社。读者大都知道自己需要的书籍所属学科门类,但对出版社的了解怕是甚少,也无必要。为此,建议明年的上海书展是否能办成一个“专题书”的大聚会,像图书馆一样,即把多家出版社的同类图书摆放在一起,形成一个个“专题”,也可以比较。当然,这样的布局,会给主办方带来不便,比如书款如何划分,布展增加难度等。相信在大数据时代,这些困难恐怕不难解决吧?这样的布展也会杜绝相同的书的重复,可以腾出更多的空间,安排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

上海书展能否加大对主流人群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我们应该看到,上班族是上海城市的主流人群。本届上海书展虽然连开7天夜场,但是仅到晚上9点就关门。笔者看到,9点过后,读者仍然依依不舍离去。如果上班族远离市区,等赶到上海展览中心,恐怕逛书展的时间不多了。而香港书展将平日闭馆时间安排到晚上10点,在周五和周六更延长到午夜12点;主办方还与政府有关部门协调,延长书展期间的地铁、车船运营时间;与此同时,不同时段入场实行不同票价;提供超级书迷证,书展期间无限次入场;更设定晚上9:30后免费进场的规则,鼓励爱读书又囊中羞涩的普通读者参与书展;等到撤展前夕会有更低折扣推出等。明年上海书展闭馆时间能否再延长一些?

上海书展能否在细节上下功夫?能否为读者方便,新华一城卡能否通用?现仅限于新华传媒、上海有关出版社等。还有,上海书展能否同香港书展主办方一样,在展厅的细节布置上体贴入微。比如,在场内能否在医疗保健、投诉接待、手推车、增设凳子等便民服务措施上,标示大一点,明显一点?场内的休闲点、就餐点能否多一些,让读者每百步就能找到休息、就餐之处?能否尝试将10元的门票作为抵用券使用,这样可能会吸引更多来自四面八方、包括邻近省市的群众参与上海书展的活动。

如今,上海书展已从一个地方型订货会,从书的零售到阅读推广,从新书首发到学术思想的首发,已成长为与台北书展、香港书展齐名的亚洲三大书展之一,也是上海引领读者阅读传播的“风向标”,让更多的真知灼见在这里激荡。我们期盼上海书展今后引领书香、激荡思想,沿着国际化、专业化、品质化的方向发展,努力与上海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和文化影响力相称,书香上海,书香中国,走向世界。

 

编辑: 王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