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经济学家眼中的“泡沫”与“非理性”

2017-11-15 16:37 来源:深圳特区报
在主流经济学看来,那些泡沫本就是市场与生俱来的特征,人们不成熟的投资心理,必须在市场的汪洋大海里得到锻炼,也终将成熟。

无论在金融领域还是房地产领域,如果没有风险,也就没有足以吸引投资的利润。在主流经济学看来,那些泡沫本就是市场与生俱来的特征,人们不成熟的投资心理,必须在市场的汪洋大海里得到锻炼,也终将成熟。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芝加哥大学行为经济学家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教授,获奖原因是“将心理上的现实假设纳入到经济决策分析中”。理查德·塞勒否认“理性人假设”,认为人的理性有限,都受秉赋效应的影响,常常做出错误抉择,由此导致整体效率降低,因此,政府有必要对市场进行“助推”。

无独有偶,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也是行为经济学研究者,认为心理学更适合研究经济行为,甚至认为经济学离科学还差得很远,最多算是一门学科。罗伯特·希勒否认“市场有效假说”,认为市场中常常存在泡沫,尤其在金融领域。他认为未来应该由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联手,将神经科学数据与经济数据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超强数据库,创造出新的金融工具,来消除市场泡沫。

这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不信任理性人,怀疑自由市场,都认为政府有介入经济活动的必要性,对主流经济学提出了强力挑战。

罗伯特·希勒曾于2000年出版了一本《非理性繁荣》的书,书中详细展示了那些可能动摇经济运行和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市场泡沫的产生和破灭过程,更准确预言了美国股市泡沫的破裂。这本书刚一出版,美国股市应声下跌,2000年3月初,道琼斯指数在短短几周之内由历史最高点11700点下跌了近20%,纳斯达克指数由2000年3月24日的5078点跌至4月17日的3227点,其跌幅超过30%。一时之间,罗伯特·希勒成为媒体炙手可热的人物,各大媒体争相对其做专访。

罗伯特·希勒认为人类对自身本性的认识不够,总是高估自己所拥有物品的秉赋效应,从众心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判断和行为,这些错误的判断和行为将通过金融活动放大,最后对经济运行造成重大后果。这种现象的确常见,尤其在股票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非常明显:人们蜂拥而进的时候,资产价格猛增,在复杂的心理作用下,人们都觉得自己不会是最后一批“接盘侠”。

不过,其中有一个疑问是,包括理查德·塞勒所称的市场选择错误在内,这些“非理性”错误指向的似乎都是投资行为,而不是消费行为。人们买东西的时候,这种错误似乎不容易发生。虽然有不断“买买买”的“剁手党”,但这些行为并不会对经营运行构成重大伤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市场繁荣。也就是说,人们在消费和投资的时候,处于不同的心理状态。

如果这样的推断是有道理的,则人们大可不必对“有限理性”及“市场无效”担心,因为即便行为经济学所揭示的现象存在,也不足以对整个经济学知识大厦及现行自由市场秩序构成颠覆性的挑战。事实上,罗伯特·希勒就称,他所关注的泡沫,不是全部的市场范围,甚至也不是传统的运行了几千年的投资及借贷款领域,而是股票证券以及该时代的房地产市场。

金融工具放大了人的贪婪,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金融工具同时放大了基于贪婪形成的市场风险,比如无所不能的金融杠杆。两者的结合,产生倍增效应,更容易在金融市场以及具有资源相对稀缺、刚性需求较大特征的房地产市场造成难以承受的巨大波动。而这些工具的运行者,行业从业者,显然有着从中获利的更大便利,由此产生不合理分配,形成社会与政治问题。这也正是罗伯特·希勒所担忧的、想解决的。

但是,无论在金融领域还是房地产领域,如果没有风险,也就没有足以吸引投资的利润。在主流经济学看来,那些泡沫本就是市场与生俱来的特征,人们不成熟的投资心理,必须在市场的汪洋大海里得到锻炼,也终将成熟。过多的呵护,倒会让这种“非理性”一直存在。结合理查德·塞勒与罗伯特·希勒的关切,我们面临的问题只在,我们究竟能承受多大的泡沫、多大的风险。

也许,罗伯特·希勒希望建立结合神经学数据及经济数据超级数据库的想法,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因为更多数据公开出来之后,人们的选择自然会更加显得理性。

(作者南云楼系深商研究会副秘书长)

编辑: 王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