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深圳智库 > 

洗 动 与 关 联 : 域 中 村 社 区 遗 户 价值 重 构

2017-12-18 16:09 来源:深思网
“ 城中 村 ” 是中 国 特有 的 土地制度 、 户 籍制度 、 经济 制度 和管理制度 城乡 二元化的 产 物 。

一、问题 的 提 出 及遗 产 价值 重 构 的 必要 性

“ 城中 村 ” 是中 国 特有 的 土地制度 、 户 籍制度 、 经济 制度 和管理制度 城乡 二元化的 产 物 。 ?在深圳工业化急剧发展及 城市 化加 速 推进过程 中 , 原住 民 并 没有 实现就业角 色转换 , 土地仍然 是最 重要 的 生 存依靠 。 原住 民 的 生 活生 产 逐步形 成 “ 以 地生 财 ” 的 发展模式 — 即 原住 民 以经营 、 管理 自 己 的 出 租屋 为主 ;村股份公司 以 经营工业 和商业用 房出 租为主 , 年底根据集体资产经营好坏 , 原住民按股份享受 分红 。 ?城中村原住 民 生计方式发生 了 重要改变 , 不再从事农业生产。 但这一群体的 经济社会组织方式 、 生活方式却 没有被彻底城市化, 原住 民从种地到 “ 种房子 ” , 直接催生 了城 中村中 大量的 “ 连体楼 ” “ 握手楼” “ 贴面楼 ” 。 它们与传统乡 村石牌坊、 宗族祠堂、 庙宇 、 古树古井 等,一同造就了 独特的 城市景观 , 也成为地方性知 识的地理表征 。 由 于城中 村内 便利 的生 活条件和较低的 创业成本 ,这里成为流动人口 自 发型集 中居住地 , 成为诸多移民 前往深圳 创业落脚的 第一站或长期租住的选择地 。 ?有 的 城 中 村以 地缘 、 业缘等 关系 为 纽带 , 聚居 同 乡 或从事 相同 或相关职业的 租住 客 , 从而 在社 区 内产 生新的 内 聚力 , 如湖 南攸县籍 出租车司 机聚居 的石 厦村 ; 有 的 城 中 村则 由 来 自 不 同 地区 、 从事不 同 职 业的 租住客构成 , 形成联系 少 而松散的环境 , 如 岗 厦村 。 在深圳 , 无论何种类型 的 城中 村均存在人n 结构严重倒挂的现象 , 这 直接导 致城 中 村社 区公共资源 配置 失衡 和公共文化服务短缺 , 供需矛盾十分 突 出 。 很多城 中 村都存在社 区 图 书 室 、 文 体活 动中 心等公共设施缺失或开放时间 不合理 、 内 容 不丰富 、 利用率低等问题? 。以正在进行城市更新的 岗 厦村为例 , 其中 河园 片 区拆迁时 人 口 6 . 8 万 , 常 住原住民约 1 〇 〇 〇 人 , 暂住人 口 即租住 客约 6. 7 万人, 土地 面积 1 5 . 1 6 万平方米 , 流动人 口 占 比极高 。 笔 者 2 0 1 4 年 曾与 土木再生城乡 营造研究所合作 , 依托他们 主持的 “ 岗厦罗 生门 ” 调研项 目 对部分租住客进行 问 卷调 查及访谈 , 目 的是 了 解这一群体在 城中村居住 时的 文化生活 、 公共文化空 间 的 使用 、 文化记忆 、 对社 区 公共文化设施的 期待 , 以 及 与城中 村在地 的 文化关系 等 。 调查结果表 明 : 岗 厦村租住客大多视城 中 村社区 为落 脚处 , 即 不打算长 期 生 活 于此 。 他们对社 区 环境、 治安有 负 面印 象, 但交通 便利 、 低生活成本是选择租住 的 首 要原 因 。 大多 租住客胸怀远大志 向 , 希 望在 深圳能 成就一番事业 ; 同 时他们 又是 深深缺 乏 安 全感的 群体 , 这 既来 自 生存 环境 — 生 活 充 满 着不稳定 性 ; 同 时 又 来 自 人 际 交往— 缺乏 紧密 多元人际关系 的 支援 ,他们 在社区 内 交流 与交往都非常少。 租住客虽然适应 并热爱城 中村多元移 民社会氛 围 , 但对原住 民 文化存在区 隔感④ ,有来 自 语言 、 习 俗和信仰 上的 , 更多 的 是公共资 源配 置不平等所导 致的 。 租住客几乎没有社区 ( 文 化) 活动 ,社 区 内 缺乏公共交 往 空 间 , 有 限 的 户 外公共空间 , 如篮球场或 大树 下空 地也基本只 能三 五 成群 打牌。 对此现状大 多 数人选择放弃文化生 活 , 少 部分人从社 区 外部公共资源 寻求解 决 , 如 邻 近 的 公园 、 邻近的 市 级公共文化设施等 。 几乎所有的 租住客对城市更新后 的社 区 公共 文化设施 ( 如 反映社 区历 史 的 博物馆 、 图 书 馆等) 都持期待 态度 。

随 着城市 发展对空 间 需求的 不 断扩张 , 城中 村作为 城市 更新的 主要对象 ,正在加 速消 失 。 我们 要高度警惕 城市 功 能和 空 间 升 级 对文化生 态 的 破坏 , 避免全球化带来的 地方趋同 倾向 , 丧失 城市 文 化个性 。 作 为 城市飞 地和 半 自 治社 区 , 城 中 村 不仅凸 显 了 移 民社会风貌和 多元文 化氛 围 , 而且也 是深圳本 土文化最后 的守护 者。 这 里 既存在传统或 有 地方特色 的 历 史 文化遗 产 , 又 存 在大量达不 到各级文物保护 名 录 的 “ 新遗产 ” ① , 即 便是宗 族祠 堂 , 许多也未必 能达到 政府保护级别 。 在发展主义 和 消 费主 义 引 导 下 的 城 市更新 , 历史 文 化遗产保护往往都是选择性 的 。 比如 , 岗 厦村河园 片 区 更新 时 , 原有一处比 较有特色的 西洋 风格老建筑— 文乐别 墅 , 改 造 过程 中 是否 留 下 ? 开 发商及 相 关主体曾 有争 议和设想 , 最终也未能保 留 。 ? 其他城中 村内 大量 文化遗 产遭受不 可逆转破坏的现象更是屡 见不鲜 。 遗产化 的 过程也是 社会建构 的结果 , 是多 方权力博弈下的产物。 遗产价值的 确认对不 同 群体意义 是不 同 的 , 譬如一座老 屋可能对租住客来说除了 临时 居住没有任何意义 , 而那 些甚至不 让外人 接近 的建筑 ,从情感上都是排斥 的 ; 但这些老旧建筑都是城市( 社区 ) 发展的历史见证, 是城市( 社区 ) 记忆的 重要组成部分 。 人们在选择历史文 化遗产保护 时 , 关注 比 较多 的是表面的历史装饰和文 化象征 , 而 不是深层次的 历史 脉络和 文化意义 ; 是 经济的发 展和景观环境的 改善, 而不是被驱离 的 地方居 民 和被瓦解 的 社区 结构 。@这一观点指 出 了城市 更新过程 中 普遍存 在的 忽视 文化传承 的 问 题。 对于城中 村原住 民 来说, 正面 临 瓦解 的 不只 是社区 的历史 文脉 与 集 体记忆 。 族群 内 部对城市更新过程 中经济利益等问 题的处理存在分歧 , 从而导致族群 关系 在某种程度上被撕裂 。 因 此, 他们还 面临 社区 内融洽邻里关系 和相互信任关系 的重筑面对以 上社区 文化领域呈现 的 种 种 问 题 , 城 中 村社 区 可持续 性发 展 如何通过 遗产 价值体系 重构 , 建 立社区 居 民 新的 价值认知 , 是本文探讨的 重点 。 与早期 原住族 群聚 落而居 , 流 动性弱 相 比较, 当 前总体上城 中 村呈 现出 流动 性特征 。 如何让 这种 流动 的优势发挥 出 来 , 形成社 区 内 部 开放 性 、 共享性 、 包容性及多元融合 的 社会氛围 , 将 有助 于城中 村社 区 文化 、 观念和 治理制度 的 发育 转型 , 是 未来 社区 可 持续发展 的 长远 动力 。 行动 的 关键是构造 “ 关联 ” , 不仅 让居住在社区 的 人与 身边 的 地理事物 发 生联 系 , 而且能让社 区 居 民 形成 紧密 的 网络 , 共同 参与 社区治理 。 本文试图 从文 氏宗 祠功 能及 空 间形 态转型 、 非 物质 文化遗产公共 价值再认知 等路径, 思 考社区 文脉 和 遗产 保护 的 方式 及地方 性知形成的 可 能性。

二 、 文 氏 宗祠 功 能及 空 间 形 态 转 型 的 可 能性宗祠 在 南方又称祠 堂 , 大多是 为 纪念某一地或某 个村 的 开 基先祖 而建 , 也有 的祠 堂专 门 为 祭祖而建 ,一般都为 乡 村内 的宗族中 心 。 从传统功 能来 看 , 祠堂既 是安放 祖宗 牌位 、 祭祀 祖宗 的 地方 , 也是家 族宣 读祖训 、 执行族规家法 , 进131行议事 、 教育子弟 、 宴饮娱乐 的 公共空 间 。 在 国 家与 社会 的互动 关系 下 , 祠 堂承载的功 能 在 不 断发 生 演 变 。 以 深圳 文 氏 宗 祠 为 例? , 大 约 在 民 国 时 期 的1 9 3 0 年 , 福 永凤 凰村 的 文 氏 宗 祠 曾 内 设 凤岭 学校 , 供后 辈 学 习 知 识之 用 。1 9 7 4 年 , 祠堂改为大队办公室 , 也 曾一度 为会 堂 , 作为 族人表演粤 剧的 地方 。后又 因 “ 文革 ” “ 破四 旧 ” , 文氏 宗 祠及 凤凰 的 其他 文 氏 家祠均不同 程度地遭到破坏 。 ?改革 开 放初期 文 氏 宗 祠还 曾 被改 建成 为成衣加 工 厂? , 后来用 作村里老人活动 中心 。 @宗祠 类 似的 功 能转换在 这一段历史 时期 具有 普遍性 。 随着全国掀起的 重修族谱和宗祠 的寻 根热潮 , 本地各处祠 堂 的 重建与 修缮工作也纷纷展开 。 ⑤宗祠 部分功 能 逐步 回 归 , 如 每逢 初一、 十五 , 老人都会 在祠 堂祭拜; 每逢重 阳节后 的 第 二个周 日 , 七 房文 氏后 裔都会到开基祖文应麟墓前及东方文 氏 大宗祠举 行隆重 的 祭祖仪式, 这成为宗 亲 活 动 的 重要 内 容 。 城 市 发展过程 中外来人 口 的 大量涌 入? , 本 地人 口 的 外 流 ( 包括早期的 逃港 , 后来 的 海外移 民 、 外迁等) , 社会经济环境 的 巨 大 变迁 , 导致祠 堂 日 常 功 能 在发生 变 化 ,许多祠堂在大部分时 间 都处于 闲 置状 态 , 有些甚 至长 期 紧 闭 大 门 。 中 山 大学城市化研究院调研报告指出 : 过去 的祠 堂主要 进行功 能性活 动 , 包括祭 祀 、 教化 、 调解 纠 纷 、 财产分配等宗族事 务 。 而今祠 堂活 动除 清明 祭祀、 过 年聚 会和偶有婚丧嫁娶外 , 仅剩 日 常休闲 娱乐 活动 , 且祠堂举办 的 大型活 动 的 参与人数越来越少, 日 常 活动也 以外地人居 多 。 ?这一现状在华南 地 区城 中 村社 区 具有普遍性 。 祠 堂 日 常功 能 的变化反 映 出 其在 宗 族中 的 重 要 性在降低 , 随 着 社会宗族观念的 消 退 , 移 民 城市不断膨胀 , 本地宗 祠 变 得越来越边缘化, 很多 甚至因年久失修而破败 , 或在城市 更新中 面临拆除宗族祠 堂是城 中 村社区 历史 文化 的象征 。 对于 流 动性社 区 来 说 , “ 他者 ” 历史如何成为 “ 我 们 ” 共同 的 历史 ? 祠 堂空 间 资 源价 值及 文化价值能否充分实现? 这 主要 取决于它 的 功 能及空 间 形 态 转型 是否 服 务于 新的社 区 文化结构 ,取决于社区 居民 和谐关 系 及社区 感的 建立 , 需要两方面 问 题的解决 :其一, 传统意义 的 文 氏 宗祠 作 为宗族文 脉的 表征 , 如何 与其他元素共 同 整合并凝聚全球化进程中 日 益离散的 族群 , 维护族群集体记忆 、 文化认 同及情感认知 。 无论是对 于流 离他乡 的 文 氏 族裔 , 还是留 守 的 新一代 文 氏 后裔来说, 对本土及 族群 的 根 基性情感联 系 和认 同 是 需要 媒介 来 维系 的 , 如 族谱 、 仪式 、 聚会等方式保存 。 祭祀是 中 国 华南汉 族地 区 重要 的 文 化传统 , 对太公 ( 开 基祖)的 拜祭 是整 合宗族团 体和 强 化世系 认 同 的 重 要 手段 。 ?每年祭 祖扫 墓 是 粤港文 氏 后裔 的 年度盛事 , 并 以 此凝 聚文 氏 七 房 后 裔 。 每房 系 每年都会派 代表去东方文 氏 大 宗祠参加祭祀拜祖活 动 。 仪 式严格按照 传统十二道程 序进行 : 鸣炮 、 净身 、 灌洗 、 迎 祖驾 、 献香 、 参拜天 地 、 洒酒灌地 、 献三牲果品 、 诵 祭文 、 叩 拜 、焚祭 文 、 送祖一以 示 不忘本。 ?传统宗亲组织活 动对 于 紧 密 流离 异 地的 族人与家 乡 经济文 化上 的 互动具有重 要意义 。 文 氏大 祠堂修缮及文天 祥 纪念馆修建 时 , 香港文 氏 宗 亲会及香港宗 亲 以 个人 名 义捐助 了工程所需 的 大部分资金 。许 多参 与 当地投 资创业或非 物质文 化遗 产传承的 文 氏 族人还都属 于 出 生 在本地 , 早期逃 港 谋生计 , 有一定 经济基础后 返 乡 之士 。 譬如香港 文氏 宗 亲会会长文沛 荣 , 其麾下 的 宝利来集 团 在 家 乡 投 资 6 亿元 , 已 涉 足酒店 、 地产 、 贸易 等多个领域。 还有 其他 常居 中 国 香港 、 英 国 、 荷 兰 、 比利 时 的 文 氏 族人在本地各行各 业也都有投 资 。 @松 岗赛龙舟及七 星 醒狮传承人文 琰森老 先生 2 5 岁 去香港谋生 , 1 9 6 8 年在香港 当 教 头传承 “ 七 星 醒狮 ” , 1 9 9 7 年 退 休后 回 到松 岗 山 门 社区 继续醒狮技 艺传授。 ?与原住 民外 迁 和流失相 比 ,让很多祠堂族人更为担忧的 是 , 新一代的 年轻人能遵从传统习 俗的 人越来越少。 即便 2 0 1 1 年被 国 务 院列 入第 三批 国 家级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名 录 的 松 岗 七 星 醒狮 , 也同 样 面 临传 承后继无人的 窘境 。其二 , 以 宗祠 为核 心 的传统公共空 间 , 如何通 过 价值 多元 、 功 能 拓展增强与新社 区 的 互 动 , 建立现代 意义 的 功 能与 公共空 间 , 并 具备 更多 的可 能性和包容性 。 宗 族祠 堂作为 传统公共领域及精神生活 的 载体 , 有着 两面性 : 对 内 有较强 的凝 聚力 , 可 以 敦祖睦族 、 启 迪后世 ; 对外则 表现出 较强 的 排他性。 如 何再度发挥祠堂社区 公共空 间 的功 能 , 成为社 区 的 凝聚力 , 避免社群 区隔 与排他性的 负 面效应 , 是祠堂在现代转型过 程 中 必须面对 的 。 现存的 文氏 宗祠 有 些为适应新 的 发展 , 已 开始探索从传统的 、 封闭 的 单一功 能转向 现代 的 、 开放 的 复合功 能。 譬如位于松岗 东方社 区 的 文 天祥纪 念馆是在文 氏 大宗祠原址上 因 地制宜改造而成的 , 重建的 文氏 大宗 祠 纳 入其建筑群 , 作为 爱 国 主义教育 基地 ,发挥地方文史 影 响及地方教育功能 。 岭下村 ( 凤凰) 文 氏 宗祠 则重建于凤凰古村落 建筑群中 , 修缮后 的 明 清 民居 建筑群作为三 百弄 文化艺术 区 对公众开 放 。凤凰古 村文 氏 还 在文 昌 塔旁参照 文天祥 故里 纪念馆的 建筑、 布局 及参展 内 容 ,新建 了一所文天 祥纪 念馆 , 除 了介绍文 天祥 生平及精神 以 外 , 还梳理了 文 氏 族裔迁徙 路线 和凤凰古村开村立户 的 历 史 。 可见 纪念馆 同 时也在发挥村落社区博物馆的 功 能 。 事实 上 , 文史资料的 收 集整 理和档案 库的 建立 , 对解救被遗忘的社 区 历史 和彰 显地方特色具有重要作用 。 当 地政府准 备将文天祥纪念馆与古村落一起作为 本地人文旅游景点 来运 营 , 向外辐射影响 , 它 所面对的受 众群体也将进一步拓 展。 其他地方 的祠 堂也 向 老人活动 中 心 、 非遗展示馆 、 社区 图书馆 、 地方历史馆 、 非 遗传习 所等多 类型公共文 化空 间 拓展 。 然 而, 笔 者 在周边地区 实地考察过程 中发 现, 尽管有些祠 堂功能 拓展 已 经在进行 , 但因 为 缺乏现代文 化组织管理机制及供社 区居 民 参与 活 动 的 项 目 , 大部分还是 有 名 无实( 仅挂牌 ) , 或开放时 间 不 正常 , 社区公共文化空 间 并没有 真正 建立起来 。 祠堂空 间 形 态 的 转型 , 不仅需要作为 开放 的 、 分享性的 公共空 间 , 而 且还需要设计出 可 以 让多 元社区居 民共 同 参与 的 活 动 — 重 塑文 化空 间 活力 , 使社区 文化遗产不只 是静态 展示 , 更要融入社 区 居 民 的 日 常 生 活 中 , 与 社 区 未 来发 生 联系 — 服务 于社区 的 文化 、 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 、 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公 共价 值再认 知在传统生活 中 , 族群是通过共同 的 经验 、 生 产生 活 习 俗和情感来型塑 血缘宗 亲联系 的 , 并在 由 血缘 、 地缘等地方性观念建立起来 的 社会和文化关系 网 络中 , 由 此开始从个人到地方、 国 家身份意 的 建构 。 如今多元社群 的 复杂性已无法 以 传统方式去统合, 但我们仍可 以 通过文 化传承 、 集体记忆 、 社区 ( 城市 )¥认同 等 媒介 , 激发地方性知识的 生 产 、 流 通及在社 区 日 常 生 活 中 的融 入 , 重 塑地方 与全球 、 传统与现代的 新关系一从“ 对立” 走向 “ 融合 ” 。首先 , 需要 探讨 的是在历史 及 当 下 , 本地文 氏 族群是如 何通过传统文 化 、民 俗等非物质 文化遗产 来凝聚族群 认同 的 ; 作为媒介的 非物 质文化遗产 , 其影响是 否具备延 展性 。 虽 然 本地文 氏 非 文 天祥 直系 后裔 , 但传 承先祖一文天祥一精神 仍 是族群共 同记忆的核心 。一些研究者 认为文 天祥 的 历史地位及形象塑造 , 是 随着不 同 的 时代氛 围 与不 同 人群的 需求 而不断被想象与 改造 的 。文天祥 的 忠 节典范在 明 代中 后期 以 后逐步稳 固 , 到 了 清代更受世人推崇 , 清末民 初 以来文 天祥 作为 “ 民 族英雄 ” 形 象 的 书 写 , 与 他可 以 作 为统 治 者 推行教化的 范本密切 相关 。 ?这一历史 背 景 在 本 地文 氏 族裔历史 发展 中 也得到 佐证 与体现 。 据深圳本 地文史 学者 考证 , 明 朝 以 前流 落 新安 县 的 文 氏 后裔一直过着隐姓埋名 的 生活 , 到 了清 代才 开宗祭 祀。 嘉庆年 间 , 南头 城建信 国公文 氏 祠纪念太伯祖文 天祥 ? ; 文氏 聚 居 的 各村落 也相继建立 或 修缮了 纪念文 天 祥 、 供奉和祭祀文 氏 先祖 、 团 结族人的 宗祠 。 ③这些宗 祠 通过 建筑风格 ( 坐南 向北 或设计照 北墙 , 书写 《 正 气歌 》 等 , 意指 抵挡 北方 异 族 的 人 侵, 永 不屈 服 的 民 族 气节 ) 、 楹联 、 牌匾 ( 正气堂 ) 、 画 像 、 雕塑 等不 同 方式表 达 了族人维持世教 , 以 先贤激励后 人的思 想 。 深圳本地重 要的 民俗活 动 、 地方上的传说( 价值观的 内 化与传统的 想 象建构同 步) 及一些历史 遗存 , 都保留 了许 多和纪念文 天祥有关 的记忆 , 而 这些“ 传统的 发明 ” 也基本 是从清 代开始 延续并产 生 广泛 影响 的 。 它们作为媒介使 “ 文天祥 ’ ’ 不因 朝代更迭而被遗忘 , 反而 不断在记忆 中 得以 深化。

从历史 上看 , 本地文 氏 族人通过强化与文 天祥的 渊 源 , 获得地缘社会文化身 份的 确立 ; 在实践中 重视地方参与及乡 里关怀, 借此途径建立并提高宗族在地方社会的声望 。 ?至今 , 本地文 氏 宗 族仍在延续这一传统。 譬如 , 香港 文 氏宗 亲会 ( 正气堂) 1 9 7 6 年成立 以 来 , 宗 族 已 累 计向 社会捐 款 1 亿多 元 , 绝大部分善款用于 深圳 、 江西 文天 祥精神 的 保存 、 传扬 ,也用 于社会救济。?有媒体报道 : 深圳 文 氏 后人认为 , 中 央领导在阐 述 “ 讲正 气 ” 时 , 提到 了两个人,一 个是郑成功 , 还有一个就是文 天祥 。 所 以 , 文 氏后 人深以 为 傲。 ? 岗 厦村河 园 片 区 全部拆除后 , 原住 民 仍希望未 来原址上重建新的文 氏 宗祠 及文 天 祥纪 念馆 , 以保存集 体记忆与 传统文 化 。 从文 氏 宗族代 际关 系 来 看 , 参加 宗 族活 动 的人员 结构 以 中 老 年人为 主 , 年 轻一代兴趣则 明 显下 降 ; 但从媒体等不同 渠 道的访谈资料来 看 , 文 氏 年轻一代 内 心仍保 留 着 对本宗 族的 归 属 感和 文 化认 同 ,这与 作为 文天 祥后裔 的 身 份密 切 相关 。 在 外 人看来他们 就是 文 天 祥 后 裔 ,这 让文 氏 在地方上有 很强 的 荣誉感和 归属 感 。 在 岗 厦城中 村 问 卷调 查 中 发现 , 尽管外来 的 租住 客对文 氏 排他性空 间 设置( 包括文 氏 宗 祠 ) 有 负 面 看法 , ① 科大 卫 、 刘 志伟 、 叶 汉 明等认为 明 清 以 后 在 华 南 地 区 发 展 起来 的 “ 宗 族 ” , 不 是 一 般人 类 学家所谓的 “ 血缘群体 ” 。 士 大夫 所建构 的 家 族 已 成 为 他们 用 以 提高 其地 位的 文 化资 源 , 作 为 血 缘 纽带的家 族制 成了 建构地缘社会文 化认 同和 正 统合法 性的 根 基 。 转引 自 周 建新 : 《 人类 学 视野 中 的 宗族社会研究 K 《 民 族研究 》 2 0 0 6 年 第 1 期 。 ② 《 宝安 文 氏 : 文 天 样 后 人传唱 〈 正 气歌 〉 践行忠孝 事 》 , 《 深圳 晚 报》 , 2 0 1 4 年 5 月 2 3 日 。 理 ③ 《 滨海 深圳 的 “ 文 脉 ” 传奇 》 , 《 深圳 晚报 》 , 2 0 1 3 年 1 1 月 2 0 日 。 论研究議1 02但对本社 区原 住民 是文 天祥后 代 心 存敬意 、 羡 慕等 复杂 情绪 , 对未 来社 区 建立文 天祥 纪念馆以 及反 映社 区 变 迁的 博物 馆也持积极 态度 。 可见 “ 文天 祥 ” 文 化符 号 即 便 在 多 元社 区 中 , 也具 备 可 重 新认 知 的 遗 产 价 值 。 这一议 题 的延 伸 即 是既 然 有一种公共性 的 传统精 神 遗 产 存在 , 城 中 村 租住 客 移 民 精 神是否也 可作 为现 代 精神 遗产去 凝聚 新的 社 区 认 同 。 笔者认 为 这 方面 价值 也不 容忽 视 , 有 待进一步 研究 , 且需 要 在 社 区 文 化结构 中 予 以 强 化 , 与城 市 发展相融合 。其次 ,需要探讨的 是如 何通过现代科 学 方法及有 效制 度 , 解决松 岗 赛 龙舟 、 松 岗 七星 狮舞等传统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的 保护 、 发 展及传 承问 题 , 并使传统艺术形式 、 民 俗活动 中 的 仪式及相 关的 文化空 间 再度 与现代 、 多元社区 生活 发生密 切关系 。 深圳 本地端午节 有扒 龙 船 的 习 俗, 松 岗 ( 属 珠 江 口 水 系 ,河涌 交错 ) 赛龙 舟被列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 名 录 , 则 与本地文氏 族裔纪念文天祥 有关 。 自 清 光绪 年 间 起 , 他们 沿袭水 军 习 俗 , 在 端午 期 间 纪念屈 原 的 同时 , 还 在文 氏祠 堂祭奠 文 天祥 , 到茅洲 河或 后来的 五指耙水库举行长 达十 多 天的 盛大龙 舟赛 。 文 氏族裔赋予了 松 岗赛龙 舟活 动独 特的族人凭 吊 祖先的宗 族色彩 , 并形 成了一套完 整 的 、 规范 的 、 严谨 的 仪式 , 成为 当 地老百姓重 大 的 民 间活 动 。现在茅洲 河 污染 严重 , 已 无法用 来 比 赛。 从 2 00 0 年开始 , 本地再也没有 举行过龙 舟 比赛 , 这一传统只 存在 于一些老人 的脑海 中 ,文化记忆也渐趋淡化 。 ?松 岗 赛龙 舟被 纳 入 省 级非遗 保护 对 象后 , 当 地重组 了 龙 舟 队 , 恢 复 了祭 拜龙 舟的 仪式 , 还将其作 为素 材 编 排了 舞蹈 《 龙 舟竞 渡 》 , 甚至新 建的 松 岗文 化艺 术中 心整 体设计也采 纳 了 类似龙舟 的 造 型 , 以 纪 念地 方记忆 。 然 而当 传统习 俗 生发 的 环境和 活 动 空 间 都改 变 了 , 非遗 的 原真性 还 存 在吗? 茅洲 河作为传统文 化表 现形式 的 空 间 载 体 , 周 边 环境整 治 和 生态 修 复 工 作 虽然 已 经在进 行 , 但茅洲 河 流 域环境 问 题仍 十 分严 重 。 如 今 龙 舟赛 仍然 在举行 , 但新传承人对待 非遗 的 观念 发 生 了 变 化 ,对 于 年轻一代 来说 ,更看 重其中 的 娱乐 性 和强 身 健体 作用 , 而 不 是传统 的 仪式 。 @这是 非遗适 应现代社 会创 新性发展 的一种 体现 , 如 何处 理原真性 与创 造性之间 的 关 系 是未来非 遗 面临 的 挑战。

松岗七星狮 舞是本地另一项 国 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 产 , 其在本地流 传百余年 , 曾一度 濒临 失传 , 后 经挖掘 整理得以记录保存。 七 星狮 舞集娱乐 、 民 俗 、 舞蹈 、 音 乐 于一体 , 以鼓乐雄壮、 动作威猛而著称 。 ①这一民 间 舞蹈设计蕴含着对文天祥 大义 凛然 的 民 族气 节和 尚 武精神 的 推 崇 , 带有一定 的仪式感。 它寄寓的不仅是爱 国英雄的 浩然正气 , 还有 讲礼节 、 好学问 、 尚 教育 、 尊 师道等优 良传统的 传承 。 以前每逢过年 过节 , 或者喜庆 集会的 时候 , 七 星狮舞表演必定在文氏大 宗祠前举行 。?2 00 6 年 松 岗 街道 成立 了 山 门 文琰醒狮 训 练社 , 招 募本 地青年 和外地有志 学艺 青年一起研 习 。 松岗 街道还组织编排了 反映该项 目 起源和保护传 承情景 的 舞蹈 《 心 传》 , 对社会公众展演 。 每 年 春节 、 元宵节和 “ 文化遗产 日 ” , 七 星狮 舞也在广场 、 社区 、 工业区 表演 , 丰富 市 民 节 日 生活 。 同 时 , 松岗 街道 积极推动 “ 非遗 ” 进社区 、 进校园 , 不仅编写 《 松岗 七 星狮舞 》教材用 以传播 , 而 且还在 当地学校 成立 了 松 岗 第 二小学 七 星 狮舞队 , 开展常 规训 练 。 ③ 高小康认为 , 非 遗保护方式应从消 极保护 向 传承复 兴发展, 民俗活 动 的保护 重点是重构 都市社 区 的 文化交流 环境 。 从个别 传承人转 向对社 会公众 的展 演、 欣赏 和参与性活动 , 变成民 众文化消费 的 有 机组成 , 纳人青少年教育体系 也是培养 公众基础 的 重要方式 。 @从传承情况来看 , 无论是 地方性知 识 的延续 ,还 是非 遗 的 未来发展 空间 , 都还有 赖 于逐 步 复 苏公众对非 物 质文化遗产的 尊崇 欣赏 意识及价值认同 , 并扩大社区群体的需求 和积极主 动的参与 。四 、 结 语托 尼 ?亚 历山 大认为 , 集体记忆既 是时间 的 , 又是空间 的 , 它 根植于地方 ,包含 了 地方的 往 日 , 文化景观则记录下 审视往 日 的 种种 方式 , 即 一种记忆和纪念场所相互交织 的 网 络 。 ?城 中 村是全球化 时代各种流 动 资源 冲积形成 的 产物 , 并 在其 中产 生 了 新的 文化结构 及诉求 。 地方与 全球 、 传统与现代的 关系在这 里获 得重新审视的 机 会 。 城市 ( 社区) 更新不应被狭义 理解为简 单的 拆建模式 , 当 务之急需要加快推 动城市 ( 社区 ) 的 有机更新 。 保留 和 利 用 社区 重要 景观因 素 及公共空 间 , 延 续城 市记忆 ; 传承和 共享传统及创 新文化 的 内 容 与形式 , 凝聚价值共识 ; 调 动和 培养 各主体力量 的 积极性与参与性 , 激活社 区 治理 ;从而实 现城中 村社 区 文化 、 观念和 治理制度 的发育转型 , 完成延续社区 文脉及可持续性发 展的 目 标。

编辑: 王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