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撒玛利亚人的困境

2017-12-28 15:19 来源:深圳特区报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布坎南借用“行善的撒玛利亚人”的寓言,将这种矛盾称为“撒玛利亚人的困境”:积极的善意行为,助长了受助者的不良习惯,长远看反而损害了双方的利益。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布坎南借用“行善的撒玛利亚人”的寓言,将这种矛盾称为“撒玛利亚人的困境”:积极的善意行为,助长了受助者的不良习惯,长远看反而损害了双方的利益。

有些行为或政策在短期内似乎有效,却具有长期的负面作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布坎南借用“行善的撒玛利亚人”的寓言,将这种矛盾称为“撒玛利亚人的困境”:积极的善意行为,助长了受助者的不良习惯,长远看反而损害了双方的利益。这类矛盾在经济活动中乃至社会各个领域中,都大量存在,产生了各种紧张关系。

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出于贪婪,忽视审慎责任,导致衍生金融产品最终崩溃,金融市场受到极大冲击。一些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也亏损累累。为避免金融危机引发急剧的经济衰退,美国政府对亏损和暴露风险的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施以救助,牵头组织商业银行对投行提供支持。美联储则使用超低利率和量化宽松工具刺激经济。这些措施短期内似乎保护了市场和投资者,从长期看,却是继续放纵那些自恃“大而不能倒”的金融企业。雷曼公司是为数极少的破产公司之一,其高管便将过错归咎于他人和政府,而不是自己。一些位居金融业高位的从业者,不仅没有得到足够的教训,反而强化了他们“政府会救助、纾困”的信念。可见,政府在抉择救市与否时,必须衡量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冲突。

福利制度的设计也存在类似问题。每次提高福利标准,不管是补贴低收入者、提供医疗或者住房福利,表面上都立即产生了受益者,缓解了社会矛盾。然而这不仅会降低一部分受助者的工作意愿,也会给创造价值的经济部门带来税收负担,从而压低经济生产能力。类似的,某些国际援助项目,以及私人慈善活动,也可能增加受援者的依赖性。

而当政府采纳凯恩斯主义的方法,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时,在短期的就业数据增长的背后,是长期的滞涨压力。以公共债务扩张的办法实施减税,提供社会福利,或维持局部战争,后果则是系统性风险的积累。如果最终爆发债务危机,国家往往在经济上政治上都会陷入泥潭,多年也难以恢复。

中国某些大学为学生的就业考虑,放宽学业考核标准,一些学生便不思上进,学无所成,文凭的含金量也由此降低。在家里,父母们也可能面对“撒玛利亚人的困境”。当孩子渴望得到更多玩具时,父母们如果不停地满足他的所有要求,就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律精神。

布坎南对解决这类困境的前景认为,当今世界,人们注重短期利益似乎已经是一种潮流。看得见的经济利益或者安全等价值,压倒了理性的原则。传统的价值,比如节俭,审慎,责任,曾经过人类漫长历史的演化筛选,是维护人们长期利益的道德工具,但半个世纪以来趋于弱化。而且,即使依靠集体决策程序,借助组织化的权力,也难以摆脱困境,因为当人们偏好短期目标时,决策程序的结果也会反应公众的这种意愿,而不是相反。

但是,借助演化与竞争的因素,“撒玛利亚人的困境”其实有机会化解。无论是经济政策,还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分立和竞争的环境可以使有效率的行动模式体现出优势,进而传播开来。

其实,就前面谈到的父母育儿的场景来说,因为各家庭具有独立性,不同的育儿方针可以体现出优劣,成功的育儿经验会得到传承和传播,家长就可以把握孩子短期和长期利益的平衡。如果家长普遍不会被“撒玛利亚人的困境”所困扰,那么社会也有可能克服这类难题。

(作者吴荻枫系西南民族大学讲师)

编辑: 王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