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收“调皮”孩子是“恐慌性”管理惰性
2018-03-09 16:24 来源:东方网
孩子,调皮好动是天性,几岁的孩子,体能发展迅速,他们有能力到处跑、到处走动,还喜欢碰碰这个、摸摸那个,不听话,表现的很淘气是很正常的。
小学开学都一个多星期啦,可丰都县一年级学生小余却被学校拒之门外,原因是老师认为他太调皮了。小余的母亲告诉记者,孩子本来在丰都县星火小学上一年级,但这学期报名的时候,老师死活都不肯收,还把预交的100块钱费用退了回来。(3月8日北青网)
给未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戴上“调皮”的帽子,本身就是一种成人偏见。孩子,调皮好动是天性,几岁的孩子,体能发展迅速,他们有能力到处跑、到处走动,还喜欢碰碰这个、摸摸那个,不听话,表现的很淘气是很正常的。
在大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东西,在孩子眼里却是每一样都充满了吸引力,他想一个一个的弄清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孩子渴望了解更多的事物,也希望自己能摸摸试试,往往成人越不让看,越不让做的事情,孩子偏偏要看要做,成人则视为“调皮”。其实这种“调皮”,是建立在探索欲望上的行动,并不是坏事。
成语云“有教无类”。是说,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有教则无类”,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拒收“调皮”孩子,不仅给幼小的孩子打上“调皮”的烙印,同时也是对孩子的伤害,尤其是拒收“调皮”孩子,涉嫌违法。
拒收“调皮”孩子是在推卸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享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各级部门和组织应该采取措施防止适龄儿童和少年辍学。学生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应得到保证。学校不能将“调皮”学生成为拒之校门外的理由。
拒收“调皮”孩子是“恐慌性管理”心态。因为“孩子乱跑存安全隐患”而拒“调皮”孩子于门外,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是一种惰性管理,这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寒蝉效应”,最终不仅是伤害了孩子,也伤害了教育。
编辑: 王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