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自愿平等的开放社会促成市场经济

2018-03-30 09:26 来源:深圳特区报
商业的产业,是因为社会分工的结果,人们将多余的产品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换,只要是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这样的交换就是有利经济发展。

一个自愿平等的交易环境,一个开放自由的社会,讲规则,守信任,不仅对消费者有利,也对商人有利,从而对整个社会有利,这样就促成了市场经济的产生,人们也愿意在这样社会中努力生活,发挥自己的才能,改变自己也改变社会。

什么是财富创造的秘密,获取财富的途径有哪些,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为此苦苦追寻皓首穷经。也许,一个社会如何看待商业,一个国家如何看待市场经济,就决定了这个国家创造财富的能量有多大。

对于商业,中国传统社会大多是负面评价,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社会上对于商业的鄙夷轻视态度,导致各朝各代都采取重农轻商政策,认为无商不奸,商业代表着剥削,商人等同于趋利的小人。尽管我们有过《清明上河图》那样繁荣的商业景象,也有过资本主义萌芽,但是离真正的市场经济还是很远。

这种鄙视商业的风气到近代依然存在。近日,三联书店重新出版了82年前的《中国的一日》一书,这是一本纪实征文,以当年5月21日为节点,向全国发出征文启事,请社会各阶层人士将自己在这一天的所见所闻、所作所感记录下来,作为全中国在1936年5月21日这天的横断面,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社会记录,反映了当时真实状况。其中有一篇《乡村的企业家》,反映湘南农村一家百货号开业的情况,标题虽然用的是“企业家”,但是与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家不可同日而语,而且从文章的叙事中,可以看出作者与社会对商业这种新生事物的鄙视。文中写道,这种商店开在一户人家的堂屋里,一看到庙宇式的房子就知道还充满十足的封建农业气味,如今涂上些资本主义色彩。这十几年的湘南,整个就是这两个恶兽玩弄着,在封建的肢体上披一层资本主义外衣。文章说,这种百货号从城市推广到乡村,以前专门刮消农民的地主,都变为这种商业的企业。按说,商业从城市发展到乡村,是一件方便村民让货物自由流通,有利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件好事,也是市场经济的萌芽。但是,社会并不这么看,人们看到的只是店主从中牟利,剥削他人,还有就是对其他小店的影响,竞争不过只好关门。如果说一个社会,对商业都是负面的评价,很难想象这样的社会是一个经济发达国民富裕的社会。

商业的产业,是因为社会分工的结果,人们将多余的产品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换,只要是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这样的交换就是有利经济发展。商人的初始动机也许只是牟利,但却成了促进沟通、弥补短缺的使者,这样才能产生稳固的契约关系,从而产生协作共赢的社会关系,商人是社会契约的践行者。由于公平市场的存在,商人的自利行为促成了利他的结果。因此,基于平等、自愿的交换,互通有无、各尽其能,是一种高效的协作方式,不是剥削压榨。

两百多年前的亚当·斯密就看到了这种商业的本质,被他称为“看不见的手”:每个人都可以合法地创造和占有财富,由此平等的市场交换才成为可能,并且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在给他人带来幸福的同时,也不断地积累自己的财富;在不受阻碍的商业活动中,当专门从事商业的“商人”出现以后,任何职业的人可以更加专注地从事自己擅长的专业,社会分工更加高效,社会财富生产更多。这也被称为国民财富增长的秘密,《国富论》因此被称为市场经济的开山之作。

在强权封闭的社会,实行的是丛林法则,人们采取暴力掠夺手段来获得财富,谁的武力强大,谁的拳头粗壮,谁就是财富的拥有者,这样的社会不可能产生市场经济。

而作为商人,如何要想自己赢利,他们的产品必须赢得他人自愿的认可,必须给他人带来更多的利益才能盈利。而商人售卖的商品或服务必须不断适应市场需求,新的社会财富才得以源源不断地产生。一个自愿平等的交易环境,一个开放自由的社会,讲规则,守信任,不仅对消费者有利,也对商人有利,从而对整个社会有利,这样就促成了市场经济的产生,人们也愿意在这样社会中努力生活,发挥自己的才能,改变自己也改变社会。正如亚当·斯密所说,“每个人改善自身境况的一致的、经常的、不断的努力,是社会财富、国民财富以及私人财富所赖以产生的重大因素。”

(作者系文化学者)

编辑: 王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