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贸易理论的常识性与误读

2018-04-24 13:00 来源:深圳特区报
李嘉图认为,在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由移动的情况下,按照比较优势论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可使劳动配置更合理,增加生产总额,对贸易各国均有利。

提要:

即使一个人有可能在两种物品的生产上都拥有绝对优势,也要生产相对优势的物品,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在两种物品的生产上都拥有比较优势,这是由于一个人的机会成本是另一种机会成本的倒数,如果一个人生产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较高,那么,他生产另一种机会成本的必然较低。而专业与贸易的好处不是基于绝对优势,而是基于比较优势。因此,人们都是通过低于自己生产某种物品的机会成本的价格得到该物品而从中获益。一个人如此,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一,分工与专业产生了贸易,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贸易是什么?贸易是常识,就是我家的优势是种玉米,每年都有许多吃不完的玉米,你家的优势是打猎,总有吃不完的兔子,于是人类最原始的贸易冲动就此产生,拿我家的玉米换你家的兔子,我们两家都可吃上玉米和兔子,交易双方都从中获益。这个时候,来了一个第三者,他说我来保护你们不受外人欺负,却以各种理由阻碍甚至不准你们交易,先是劝说,劝说不行就强制,你与他交易可以,但必须先交给我一定数量的玉米。这是什么,这就是关税,而且规定一次只能交易多少,这就是配额。这种看似为你着想的规则,使你在交易中受到种种限制,交易成本因此大大提高,交易双方都因此受损,甚至终止交易。这就是对贸易最大的误读,这就是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是人类社会生活得以改进最原始最有用的方法之一,却在各国历史上有过不受重视甚至封锁打击的遭遇,重农主义一直压抑着贸易的正常运行,就是有着市场经济先声的英国,也曾出台过《谷物法》(又称“玉米法案”),这是一道于1815年至1846年强制实施的进口关税,借以“保护”英国农夫及地主免受来自从生产成本较低廉的外国所进口的谷物的竞争。其目的是维护土地贵族的利益。实施该法后,谷物价格骤贵,工人要求提高工资,外国也提高英国工业品进口税,从而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利益。1846年,该法被废除,外国粮食可以自由进入英国。英国《谷物法》废除的最大意义是宣布资本成为英国的最高权力,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快速阶段。

贸易作为人类社会最古老的活动一直存在,但是将这种司空见惯的经济行为上升到理论研究,还是二百多年前的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他在1776年发表了伟大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该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斯密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斯密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商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他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斯密相信自由贸易,他为坚决反对高关税而申辩,反对政府对商业和市场的干涉,他认为这样的干涉几乎总要降低经济效率,最终使公众付出较高的代价,社会总财富减少。因此,是分工与专业产生了贸易,看不见的手因发挥巨大的作用,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市场经济因此产生,这也是国民财富增长的主要原因。

二,比较优势原理为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

斯密的研究启发了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他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经济理论中的精华,使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最高峰。他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成者,1817年发表了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他也因此成为当时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1819年,他被选为英国下议院议员,将学术应用到政治生活。他不仅揭露旧法规的弊病,主张进行议会改革,还提出一系列经济主张,如反对《谷物法》,宣传自由贸易,批评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建议进行币制改革等。

李嘉图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原理,他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制造业中比其他国家更加高效,它也能够通过专注于其最擅长领域、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交往而获取利益。李嘉图反对国家经济中的贸易保护主义,特别是对农业。他认为,不应限制从国外进口农产品。比较优势学说构成了现代贸易理论的基石。

李嘉图先从“比较成本论”谈起,这是在亚当·斯密绝对成本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斯密认为国际分工应按由于地域、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绝对差异进行,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也就是绝对优势论。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这种“比较成本论”构成比较优势论的核心思想,那就是国家间也应该按“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获得利益。

李嘉图认为,在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由移动的情况下,按照比较优势论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可使劳动配置更合理,增加生产总额,对贸易各国均有利。

这一理论表明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世界市场的背景下发生重大变化。按照“优胜劣汰”法则,通过竞争,技术落后、效率低下的生产者将不断被逐出市场。但按照“比较优势论”,“劣者”不但不会因竞争而淘汰,反而有可能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获益。因此,无论是强国还是弱国,都应该在公平环境中参与国际贸易。

按照经济学家曼昆的说法,每个人的天赋,经历,能力,机遇都不一样,都会有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但是即使一个人有可能在两种物品的生产上都拥有绝对优势,也要生产相对优势的物品,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在两种物品的生产上都拥有比较优势,这是由于一个人的机会成本是另一种机会成本的倒数,如果一个人生产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较高,那么,他生产另一种机会成本的必然较低。而专业与贸易的好处不是基于绝对优势,而是基于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原理为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历史上起过重大的进步作用,成为国际贸易的一大理论基石。

三,公平自由的贸易使交易双方都有利,会改变双方的境况,提高各自的生活质量

国际贸易的原则与国内自由贸易的原则基本一致。国际贸易如何给贸易各方带来好处,美国经济学家格沃特尼、斯特鲁普作了详细的分析。

首先,人们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获得比他们在国内生产更便宜更优质的商品与服务,每一个国家的人民都将从中受益。各国的资源与技术等因素都不一样,比如南美一些国家更适合专业化生产咖啡,古代中国在丝绸瓷器生产上有比较优势,因此,各国要利用更多资源去生产和销售他们的优势产品,而不是把资源束缚在生产成本相对高的商品上。这种专业化生产与自由贸易增加总产出,使得各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其次,国际贸易可以促进国内市场的竞争,使得消费者都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各种类型的商品,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对于生产者来说,来自国外的竞争进入使得国内厂商必须全力以赴,可以从中学习先进的技术与管理方法,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从而生产更好的产品。

这从中国的家电行业可以看出这一点,正是由于国外优质家电产品的进入,残酷的竞争才倒逼国内家电产业的奋起直追,如今,有些已成为国际品牌,可以与国外产品相抗衡。可以说,哪个行业的开放度大,自由竞争度大,哪个行业就会发展得好,可以与国际品牌相媲美。而越受保护的行业,越是发展得慢,越是没有前途。

有些国家的政府经常施加限制贸易的规则,如提高关税、配额、汇率控制,这些都是增加双方交易成本,减少交易收益。

比如,美国对钢铁和铝材这样的资源进行贸易限制,实施高关税,这好像会使钢铁行业受益,但是会使其他以钢铁为原材料的生产厂家如汽车行业受损,因为他们要付出比平常更高的成本,而产品也因为更高的价格,消费者需要花更多的钱来购买产品,使得厂家在国际上竞争力减弱,只好缩小规模,造成工人失业,这种损失抵消了因提高关税而产生的收益。

限制贸易的政策为何总是在一些国家出现,甚至是美国这样以市场经济为立国之本的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又重新抬头,这是寻求特殊利益的政治权力与被保护行业的游说力以及该行业明显的就业增加造成的。提高关税使得特定的生产者(如钢铁)及他们的资源供应者,还有这个行业的就业者获益,这是以牺牲消费者和其他产业的供应者的利益为代价。

公平自由的贸易使交易双方都有利,会改变双方的境况,提高各自的生活质量,自经济学诞生以来二百多年,这一理论早已成为常识从没变过,至今也没有变,可是偏偏总会被误读,背后的深层原因值得研究,是自由贸易而不是贸易保护主义让各国受益,也是各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作者系经济学者) 


编辑: 王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