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划片”倒逼义务教育均衡
4月底,北京市多个城区集中发布了2018年北京各区幼升小政策,其中,东城、海淀、丰台等城区都增加了关于多校划片政策的表述,多校划片入学渐成趋势。目前,北京各区多校划片政策的具体实施细则尚未出台,学区房市场的走向变数未定。(5月6日《经济观察报》)
近年来,各地教育改革最大的变化,是以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大和重组为杠杆,撬动公平与均衡问题的突破,推动破解无序“择校”的顽症;实现了就近入学,缓解了持续十几年让人无奈又悲观的“拼房择校”乱象。特别是,此前据媒体报道,北京市在今年的入学政策中,明确提出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相结合的入学方式;同时,在单校划片的审核条件中,加大对实际居住的审核力度,重点对过道房、车库房、空挂户等情况进行核查,凡不符合实际居住条件的,均不得作为“点对点”入学资格条件。此举为全国各地进一步遏制“跨区择校”乱象,提供了一个有益范本。
众所周知,遏制“跨区择校”乱象,目的是为了避免学生无序跨片流动,确保就近入学。然而,对于这项维护教育公平的善政,一些家长并不领情,采取“拼房择校”等非常手段,疯狂砸钱抢“学区房”,“挤”进名校学区内,为孩子在名校“占坑”。针对这一乱象,近年来,各地在入学政策中,明确提出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相结合的入学方式。特别是,北京针对资源配置不够均衡、问题突出的区域,实行多校划片,热点学校的划片范围,根据情况逐步扩大,片区确定后,保持相对稳定。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遏制“跨区择校”和“拼房择校”乱象,不仅是解决利益分配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应该从维护义务教育根本理念的角度出发。因为依照现有的《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阶段,是一个普惠的、非选择性、非淘汰性的教育阶段,也是政府必须提供的一个基本公共服务职能。若想彻底打破“择校”利益格局,必须从国家层面进行制度的顶层设计。
可见,推行“多校划片”,倒逼义务教育均衡。首先,应加大力度平衡现有的义务教育资源,并向薄弱学校倾斜,缩小校际差距。如果学校的教育资源都差不多,大家也不用挤破头往少数几所学校扎推了,都选择就近入学了,道理就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改革现行的教育考评机制,才是破解“择校”乱象的良方。如果评价一个地方的教育政绩,不是看当地有多少名校,名校的升学率如何,而是看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差距大小,以及使薄弱学校的数量,与教育政绩成反比,想必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就会真心实意地去抓教育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