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伤害叫“抖音伤”
近日,有一位陕西西安的8岁男孩因在抖音上看到了一个“胶带粘门”的整蛊视频,遂用此来恶搞自己6岁的弟弟,造成弟弟绊倒摔伤。6岁男童牙齿损伤,下巴缝了10针。对于此事,孩子的家长很气愤,孩子爸爸立刻删掉了抖音,称孩子受伤不是第一例,相信也不是最后一例。他认为,作为短视频平台,抖音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5月28日《法制日报》)
诚然,在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全面普及的今天,面对火爆的小视频APP,连孩子也很难躲过五花八门的短视频的狂轰滥炸。而孩子的天性和本能就是模仿。在当前各种视频并没有合理分级与限制,甚至没有任何安全提示,大量包括危险内容的“整蛊恶搞”视频无遮无拦的情况下,孩子很容易们因模仿视频里的危险动致伤。
可是连拥有成熟心智的大人们竟然也沉醉其间,同样因模仿各种热门视频而引发意想不到的灾祸,就不得不值得警惕了。仅在最近一段时间,就先后发生了父亲模仿摔跟斗视频致两岁女儿伤残、男子学搭讪视频挑逗邻桌女子引群殴等“抖音事件”。这些行为看似奇葩、不可思议,实际上都能从抖音上找到“蓝本”和“导师”。
那么为什么这些成人小孩都忍不住去仿效抖音视频呢?这不仅是因为这些视频大都是抖音上某段时间很火的热门段子,确实对受众的影响较大,常常致人入戏太深、情不自禁,而且还由于按照抖音的推荐规则,这种蹭热点、博眼球的奇葩视频更容易被推荐,从而更有可能登热点、成网红,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冒险一试。小孩爱模仿,而大人也常常喜欢跟风,道理是一样的。
只是很多人往往忽视了重要一点,那就是大部分爆红视频,背后都有专业团队操刀,情节都是编的,动作都是演的,有的还加了特效,用了特殊的道具,就如同电影电视一样。可是有人却想将它复制到现实中,过把“戏瘾”,这样就难免发生各种尴尬甚至危险。
当然,这并非短视频及视频平台的原罪,作为一种创新业态和流行传播形式,小视频之火,也是有它的道理和价值的。不能因为发生了几起模仿意外,就将其彻底否定与封杀。当务之急,是要找出风险隐患和安全漏洞并及时处置,让人们能够愉快的收看、安全的“玩耍”。
一方面作为抖音等平台,应当进一步加强视频内容审查,制定合理标准与尺度,尽可能将不良危险视频挡在门外,还要建立完善视频分级与风险提示机制,让观众明白有些视频真的是“我可以浪,你不可仿”。另一方面作为家长,也应当控制防范孩子对危险视频的接触,强化安全教育提醒。至于诸位成年人,则更要多长个心眼,不要头脑一热,即刻入戏,为了出风头、找刺激和当网红却完全忘了身处何地和自己是谁,特别是还“强拉”路人配合“演出”。千万不要忘了有种伤害就叫“抖音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