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景区如何摆脱门票经济“依赖症”

2018-07-12 10:13 来源:深圳特区报
景区门票价格的变化与景区管理体制、运营体制的调整密切相关,随着景区管理权和经营权的下放,很多景区不再享受财政拨款,需要通过提高门票价格维持运营。

引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6月29日宣布,将通过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在今年“十一”黄金周旅游高峰之前切实降低一批重点国有景区偏高的门票价格。这些年来,一些地方在景区门票价格调整中过于任性随意,个别景区门票价格调整频繁,门票价格持续攀升,甚至超出了游客的承受能力,导致秀美河山成了游客“看不起的风景”。本期思与辨就该问题进行讨论。

■ 主持人:王 玥

■ 嘉  宾:和静钧(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李长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段礼乐(深圳大学法学院讲师)

我国旅游业产品单一,旅游创意产业和产品对景区成本的补偿作用有限,导致目前景区门票价格畸高

主持人:有学者做过统计,发现我国景区门票价格普遍高于国外同类景点,门票价格这么高是怎么形成的?

和静钧:我国景区门票虚高,表面原因是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门票价格形成机制与成本发现机制,导致门票价格定位不合理。我国很多地区存在着“门票经济”,以“门票收入”作为地方财政收入一个重要来源,在定价过程中早已经偏离了成本为轴心合理浮动的规律。另一种 “门票贵”,是由门票与园区内各类名目繁多的消费与服务强制收费形成的,表面的门票价或许包装成不高,但景区内的各类强制性收费累加起来,则形成“高门票”。而第三类“门票贵”,则具有相对合理性,原因是门票价格过高是由景区初创、首批投资建设费用过高而形成的,是属于临时性门票过高的现象,这一现象应随着景区步入成熟期而逐渐消失。

段礼乐:景区门票价格的变化与景区管理体制、运营体制的调整密切相关,随着景区管理权和经营权的下放,很多景区不再享受财政拨款,需要通过提高门票价格维持运营。2000年,原国家计委出台的《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管理办法》将景区景点的定价权交给地方政府,很多地方政府将景区视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除此之外,标志性的旅游景区可替代性较弱,缺少实质意义上的市场竞争,景区缺少降价动力;我国旅游市场供求失衡,旅游资源有限,而旅游需求增长迅猛,导致旅游资源的供求存在地域和时间上的不平衡;我国旅游业产品单一,旅游创意产业和产品对景区成本的补偿作用有限,一系列因素导致目前景区门票价格畸高。

李长安:中国景区门票价格虚高的问题一直都存在。国家统计局的一项调查显示,认为当前国内景区门票价格“太高”或“偏高”的占72.3%。究其原因,就在于国内旅游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失衡所致,尤其是五A级的国家名胜古迹,更是供求失衡严重。一方面是好的景点景区数量偏少,另一方面则是广大民众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外出旅游的需求不断攀升,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景点的门票价格居高不下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从深层次看,一些地方仍过于依赖门票经济,部分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额外负担”过重,推高了门票价格水平,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市场规律在公益性景区的价格行为中并不总能有效发挥作用

主持人:不少景区专门选在“五一”“十一”等旅游高峰期前“抢涨”,这样的行为合理吗?

李长安:一些景区在旅游旺季到来的时候提高门票价格,既有合理之处,也有不合理的地方。合理之处就在于短时间供求严重失衡的情况下,通过价格机制的调整来缓解景区接待压力,同时也是为了平衡旺季时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到运营中的成本上升。但景区门票上涨的背后,也有不少的无奈或者不合理的地方。此外,我国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公园等是全民所有的公共资源,既具有经济属性,也有较强的社会属性、生态属性。利用这些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应该为全民提供服务,应当充分体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从这个角度看,一味靠提高门票价格追求经济效益并不是最佳经营策略。

段礼乐:价格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信号,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价格涨跌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五一”“十一”等旅游高峰期间,短时间内存在旅游资源的供需失衡,景区门票价格上涨是对这种供求关系的市场反映,符合市场规律。商业性景区的运营完全遵从市场规律,实行市场调节价,但其他景区具有明显的公益属性,在现有的旅游市场中,通过景区门票“抢涨”并不能实现所谓的“调控游客流量、提升旅游体验”等作用,带薪休假等一系列配套制度的缺位,游客的旅游需求并不因景区涨价而降低,因此,市场规律在公益性景区的价格行为中并不总能有效发挥作用。

和静钧:门票价格首先是市场成本的产物,具有供需关系变化引发价格浮动的市场调节功能,一定阶段内通过对价格的合理浮动,可以在“分流”与“引入”方面起到市场调节作用。但浮动幅度过大,则偏离了景区的公共属性,沦为纯粹的市场逐利工具,这将大大抵消其社会效应,引发民众的不满。所以,应形成透明与预告机制,严格按《旅游法》中所规定的价格听证制度,对浮动多少要经过一定的听证与公示环节,浮动之前要有一定时间段的预告,不得突然涨价或抢涨,严禁一天一价的投机行为。应牢记景区的公共属性,景区并非是私人或私营的花园,它首先是以服务于社会而获得合理性的。

完善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有利于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景区门票降价就一定意味着景区收入减少吗?景区如何摆脱门票经济“依赖症”?

段礼乐:景区门票降价之后的相对长一段时间内,会导致景区收入减少,特别是对于旅游资源单一、旅游产品同质、区位优势不足的景区,门票降价的负面效应比较突出,这也是很多景区不愿意降价的主要原因。景区摆脱门票经济“依赖症”需要依靠法律手段,比如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对景区价格行为的监管,景区要公示价格信息,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取消景区景点打包售票,保护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等。除此之外,需要调整景区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大力创新旅游产品,提供差异化和高附加值的旅游服务,满足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实现景区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同时,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均衡配置旅游资源,实现旅游市场的供需平衡。

和静钧:景区门票的变动,肯定会影响到景区收入状况。一些景区,通过开发与运作,通过增加产品与服务供应,实现销售收入的几何级增长,从而补充门票收入的亏空。但这些办法,往往会刺激景区商业味气息过浓,导致景区品质下降,甚至一些景区受到摘牌降级的警告。所以,从可持续与长远的角度上看,投放额外产品与服务,以弥补门票收入的不足的做法并不可取,最好的办法还是合理地对门票价格进行定价,做好对成本的合理发现工作,通过透明、公开与大众参与的原则做好门票价格听证工作,搞好开发与保护的平衡,杜绝把景区门票作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钱袋子。

李长安:景区门票降价是否会导致景区收入减少,要区分不同经营特点的景区来分析。也就是说,对那些过分依赖门票的景区来说,降价会导致收入的减少。而对那些对门票依赖性较低的景区来说,降价带来的影响不会太显著。目前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是由景点旅游逐渐向全域旅游转型,由门票经济转为更为广泛的服务经济。从实践来看,一些景区在降价甚至取消门票后,经营效益反而有更大的提升。因此,完善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降低重点景区门票价格,有利于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推动旅游业加快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小众旅游向大众旅游、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型升级,形成旅游业供给结构优化和总需求稳步扩大的良性循环。


编辑: 王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