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人的劳动技能也是一种新生产要素

2018-07-24 09:59 来源:深圳特区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本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的劳动技能也是一种新生产要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本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的劳动技能也是一种新生产要素。

曾因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而名动经济学界的里昂惕夫出生在俄国,1931年来到美国,在当年获得过所有的经济学大奖,如今只差诺贝尔经济学奖了,1971年诺贝尔奖公布的这一天,他在电梯里听说一位俄国出生的经济学家获奖,心中一阵暗喜,急忙去买了一份报纸,一看,原来是他的哈佛大学同事西蒙·库兹涅茨获奖了。

不过,两年后,里昂惕夫教授终于如愿以偿,瑞典皇家科学院在贺词中写道:投入产出分析为研究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特别是系统地分析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错综复杂的交易提供了一种实用的经济分析方法……事实表明,投入产出分析不只在各种长期及短期预测和计划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适用于不同经济制度下的预测和计划,无论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还是中央计划经济。他的另一大名鼎鼎的同事约瑟夫·熊彼特对其研究成果极为推崇,而他的两名学生保罗·萨缪尔森和罗伯特·索洛后来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经济是由一系列相关联的部分组成,即一个部门从市场其他部门购买商品,货币从一处流向另一处,最后又流回来。里昂惕夫则用数学语言表达了这种关系,并收集了现实的数据去构建社会的投入产出表。其隐含的意义是,如果要生产更多的某一商品,那么一定需要制造这一商品所必需的所有投入或零部件,而生产每个零部件又会需要其他的零部件,如此类推,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它是从数量上系统地研究一个复杂经济实体的各不同部门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这个经济实体可以大到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小到一个省、市或企业部门的经济。

与他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相比,由此而产生的里昂惕夫之谜影响更大。这就涉及了国际贸易理论。

就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来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作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倡导自由贸易的带头人,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理论,基于一国内部不同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各国之间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分工,通过国际贸易使各国都能得利。

李嘉图则认为,产品的比较优势来自于不同产品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一国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相对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产品则具有比较劣势。即便一国在每一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比其他国家绝对地缺乏生产率,它依然能够通过生产和出口那些“与外国相比生产率差距相对较小”的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在每一种产品生产上都比其他国家绝对地具有高生产率的国家,也只能生产和出口“与外国相比生产率差距较大”的产品来获得分工和贸易利益。比较优势理论为落后国家参与国际贸易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则是在比较优势理论上发展起来的,该理论认为,各国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不同。有的国家劳动力比较丰裕,有的国家资本比较丰裕,一国要充分使用本国的全部生产要素,就形成了各国专门生产某种产品的倾向性。资本比较丰裕的国家倾向于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力比较丰裕的国家倾向于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结果形成了建立在要素丰裕程度不同基础上的国际分工。

依照这一理念,像美国这样资本比较丰富而劳动力缺乏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里昂惕夫对此也深信不疑,他利用美国1947年投入产出表对此进行研究时,意外地发现,美国出口品中的资本含量比进口少,即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1951年,他又利用当年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结果类似。这一结论立即引起学界轰动,又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面对种种质疑,里昂惕夫继续深入研究,他认为,这可能是由于美国劳动生产率较高造成的,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一般为发展中国家工人的三倍,这样资本数量未变,而劳动生产率增加三倍,从表面上看是资本丰富而劳动力短缺,实际上是劳动力丰富而资本短缺,因此,应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对于这个结论,许多经济学家并没有完全接受。

另外两位经济学家凯伍斯和琼斯则从人力资本理论来解释,他们认为,美国出口部门的熟练劳动的比例大于进口部门,而非熟练劳动转化为熟练劳动,需要投入大量的教育与培训费用,这种投入也是一种资本投入,可以形成长期发挥作用的劳动生产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本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的劳动技能也是一种新生产要素。这也正应验了一句话,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


编辑: 陈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