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升学宴”“暗度陈仓”
又到一年升学季,不少毕业生收到了心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子女学业有成,父母脸上荣光,不少家长希望通过办“升学宴”等方式来和亲人分享喜讯,向老师、亲朋表达感谢。但是,对身为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的家长来说,切莫打借机敛财的歪主意,让喜事变了味。操办“升学宴”,“红线”不可碰。为确保风清气正,各地纪检监察机关坚守职责定位,对有子女升学的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早提醒早教育,同时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操办行为并对典型案例点名道姓通报曝光,持续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中国纪检监察报》7月25日报道相关新闻链接:http://politics.gmw.cn/2018-07/25/content_30072589.htm)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又到一年升学季。针对近年来一些人利用“升学宴”大肆敛财的情况,各地纪检监察部门相继采取措施,有的发通知,有的发短信,还有的进行集体约谈。旨在告诫党员领导干部莫贪一时之利,可谓用心良苦。
然而,对于纪检监察部门划出的红线,是否就认真遵守了呢?恐怕情况并不乐观。从这几年反馈的情况看,面对“升学宴”,有的人采取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做法,应该引起人们的警惕。有的学生家长以集体旅游的名义,邀请亲朋好友到附近的一些旅游景点进行所谓的“旅游观光”,实则是“邀翁之意不在‘邀’在乎‘孔方兄’也。”一番好吃好喝好玩之后,亲朋好友悉数送上自己的“意思”,二者皆大欢喜。
“升学宴”有红线,“暗度陈仓”该咋办?首先,各地纪检监察机关不能满足于“报备”,要主动出击,尤其一些附近的旅游风景区,要成为检查暗访的重点。要采取体育比赛中“飞行药检”的做法,时常来个“出其不意”,或进行暗访,真正让摆“升学宴”的心有忌惮,不敢轻易地造次。
其次,要掌握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行踪”,把监督的触角伸向八小时之外。党员领导干部搞“升学宴”总有一些蛛丝马迹,掌握这些很重要。有的“升学宴”采取了化整为零的做法,今天请张三,明天请李四,后天请王五。看似是好友聚会,实则是“升学宴”的变通。
“升学宴”败坏党风,毒化社会空气,为八项规定所禁止。对那些一意孤行,“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继续搞“升学宴”的必须严加防范,绝不能让这种不正之风继续危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