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理性人是认识经济规律的一个工具

2018-08-21 08:34 来源:深圳特区报
在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中,无论是卖方还是买方,都能从中得利,这样人们才会自愿交易。如果交易双方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参加交易,另一方面在交易进行的过程中又反对自己的利益,这实际上是一种悖论。

亚当·斯密认为,理性人即能够认识并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


提要:


经济学上“理性人假设”的实质就是对“人”进行抽象,是指为了经济学分析、解释、推导的需要,对具体人的特点进行抽象,并根据这种抽象分析其决策和行为,是认识经济规律的重要工具。既不是否定传统道德的利他价值,更不是倡导自利观念。


在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中,无论是卖方还是买方,都能从中得利,这样人们才会自愿交易。如果交易双方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参加交易,另一方面在交易进行的过程中又反对自己的利益,这实际上是一种悖论。


1


理性人概念的形成与经济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它是理性主义与经济学的产物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研究目标与关键点,法学是以公平与正义为研究目标,经济学则是以成本效益为指向,其关键点就是理性人假设,这是对在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理性的、利己的,都想以最小成本去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理性人概念的形成与经济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它是理性主义与经济学的产物。古典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国富论》强调理性人的观点,赋予其两个特质:一是自利,二是理性。斯密进而提出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影响深远,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他认为,理性人即能够认识并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在寻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这个人又受“无形之手”的影响。“各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对他自身有利的研究自然会或者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一个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在这个场合,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本意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许多人对理性人假设有误解,以为是经济学家在推崇自私自利的价值观,与传统社会中所倡导的利他观念相矛盾。其实这只是一种研究方法,或者说是一种研究工具与抓手,与道德领域里的观念无关。就像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一样,如何研究它,必须找一个抓手,那就是有假设的前提,即自由落体是指物体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由高空自由下落,其前提是:其一,物体开始下落时是静止的,即初速度为0,其二,物体在下落过程中,除受重力作用外,不再受其他任何作用力如空气阻力的影响。这里的两个假设前提就是初速度为0,没有空气阻力,否则就不是自由落体。正是伽利略大胆假设,从实验和理论上否定了统治千余年的亚里士多德关于“落体运动法则”,确立了正确的“自由落体定律”,即在忽略空气阻力条件下,重量不同的球在下落时同时落地,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无关。


而理性人假设就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抓手与工具。


2


在一个公平而自愿的环境中,经过讨价还价后,总会达到一个均衡点,最后达成交易


也许有人会问,不用理性人的自利假设,而用利他的假设来分析经济现象可以吗?如果假定人人都是道德高尚的人,都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社会就不需要什么规则与法律,不需要任何制度安排,不需要任何经济政策,连国家都不需要。古典小说《镜花缘》描写的君子国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


君子国里都是没有一点私心的高尚之人,人人都以利他为乐事。有一天,一名隶卒到市场上买东西:隶卒手中拿着货物道:“老兄如此高货,却讨这般低价,教小弟买去,如何能安!务求讲价加增,方好遵教。若再过谦,那是有意不肯赏光交易了。”


买货人答道:“既承照顾,敢不仰体!但适才妄讨大价,已觉厚颜,不意老兄反说货高价贱,岂不更教小弟惭愧?况货并非‘言而无价’,其中颇有虚头。俗云‘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今老兄不但不减,反要增加,如此克己,只好请到别家交易,小弟实难遵命。”


只听隶卒又说道:“老兄以高货讨贱价,反说小弟克己,岂不失了‘忠恕之道’?凡事总要彼此无欺,方为公允。试问哪个腹中无算盘,小弟又安能受人之愚哩。”谈了许久,卖货人执意不增。隶卒赌气,照数讨价,拿了一半货物。刚要举步,卖货人哪里肯依,只说“价多货少”拦住不放。路旁走过两个老翁,作好作歹,从公评定,令隶卒照价拿了八折货物,这才交易而去。


翻译成现代场景就是,有一人到市场上去买菜,他指着萝卜问卖菜的,“萝卜多少钱一斤?”“一块五。”“这么好的萝卜才卖一块五,叫我如何心安,必须加价,二块。”“老兄来照顾我生意,已是万分感谢,刚才开价一块五,已是很高了,没想到你反说太低,遇到你这样的好人,如果再要高价,真叫我无地自容,这样吧,一块。”“不行,二块五。”“更不行,五毛。”这样两个人争来争去,最后的结果是没有结果,因为双方的价格差距越来越大,无法达到一个双方接受的均衡点,也就无法达成交易。


我们一般都认为,双方如果从自利的角度来讨价还价,肯定会引起争论,而如果从利他的角度来讨价还价不会引起争论。没想到的是,前者虽然争论,但在一个公平而自愿的环境中,经过讨价还价后,双方差距越来越小,总会达到一个均衡点,最后达成交易。后者不但避免不了争论,而且由于双方讨价还价的差距越来越大,反而还达不成交易。而前者就是市场经济的理性人假设,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基础。


这里还有一点不能忽视的是,人们为什么要交易?交易的目的都是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使自己的生活更好,更舒适些。在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中,无论是卖方还是买方,都能从中得利,这样人们才会自愿交易。如果交易双方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参加交易,另一方面在交易进行的过程中又反对自己的利益,这实际上是前后矛盾,是一种悖论。如果否定自利的动机,人们又何必多此一举不辞辛劳地参加交易呢?市场也就不必存在了。


3


没有理性人假设就不能认识经济规律,也不可能得出任何有意义的经济政策


这样看来,经济学上“理性人假设”的实质就是对“人”进行抽象,是指为了经济学分析、解释、推导的需要,对具体的人的特点进行抽象,并根据这种抽象分析其决策和行为,是认识经济规律的重要工具。通过抽象可以避免陷入对“人性”本身无边无际的争论,以更有效地讨论相关的经济学主题。既不是否定传统道德的利他价值,更不是倡导自利观念。


没有理性人假设就不能认识经济规律,也不可能得出任何有意义的经济政策。就像没有假设初速度为0,假设没有空气阻力,就不能证明揭示自由落体规律一样。正因为如此,理性人假设是现代经济学具有分析力的重要标志,没有这个假设,就不可能具有分析力。这种理论上的简化,就是为了处理纷繁芜杂的经济现象。实质上,理性人只是复杂人的一个抽象,把利他的因素,感情的因素抽象掉了,是为了更好地分析经济问题。


当然,自从理性人假设提出以来,也遇到一些经济学家的质疑,如经济学家西蒙提出有限理性,他认为,在经济活动中,人不可能知道全部的备选方案,外部环境是不确定的、复杂的,信息是不完全的,人的认识能力和计算能力是有限的,由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了解所有备选方案及其实施后果,对不确定的未来估计出一致的现实概率,实际上是办不到的。因此,决策过程中人们遵循的并不是最优原则,而是满意原则。


新制度学派代表人物诺斯提出用“社会-文化人”来取代“理性人”,即用具有多重目标、并且其目标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他人决策及文化结构和意识形态影响的人,来取代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人,它揭示出了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把对人的假定向现实又推进了一步,并且把人们的研究目标从给定的一种效用或福利函数引向研究个人目标或偏好的形成过程。


也有经济学家认为,这种质疑并没有脱离“理性人假设”原有的框架,也没有本质上的推翻,只是在原有理论上的修补,所体现的仍然是经济学思想的理性本质。可见理性人假设仍然被许多经济学者所认同,仍然是经济分析、认识经济规律的重要工具。


(作者系经济学者)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