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戏当更有新作为
滑稽人需要笑声,观众们需要笑声,这座城市需要笑声,这个时代更需要笑声……独脚戏集锦《石库门的笑声》开票一周便销售过半,三周内全部售罄,无疑是目前处于疲软状态的滑稽演出市场中跃出的一匹黑马!在几乎没有团体购票的情况下,靠观众一张张买也能在三周内售罄,看到了上海市民对久违的独脚戏的热情向往。首轮演出已全部售罄。为保证演出现场效果,该剧不对外录像,不电视转播,不单独外演。(新民晚报8月28日)
滑稽戏诞生至今,已有111年,在上海曾一度风光的滑稽艺术,如今日渐式微和滑坡落伍是不争的现实。和上海沪剧等地方戏曲频出新作,近年来创排的《挑山女人》《邓世昌》《51把钥匙》等作品不仅享誉上海,进京演出,还屡获大奖相比,同样是本土戏曲,滑稽的落差显得更为明显,创作和演出明显落后一大截。作为上海的本土戏曲,滑稽戏曾拥有巨大的观众人群,占据独特的语言和市场优势,可如今同样的市场、同样作为戏曲艺术,滑稽艺术的创作和排演落伍,人才的青黄不接更加严重,后继乏人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需要繁荣发展各种本土艺术。滑稽戏和城市文脉延绵紧密相连,也是上海舞台艺术重要表现形式。在文化大发展的新时代,滑稽戏必须奋起直追,从基础做起,面对现实,思考振兴赶超的发展大计。
这次由上海滑稽戏编创演骨干,借改革开放40周年到来大好时机,创排新戏《石库门的笑声》,以上海标志石库门为背景,运用独脚戏传统的双档形式演出,借助脱口秀外包装,体现传统独脚戏内核,通过《万宝全“四”》《千变万化》《三喜临门》《一体世界》《我爱文化》《难与不难》《上海未来》7个全新原创独脚戏,把涉及上海文化、上海制造、上海服务、上海购物“四大品牌”方面内容,诠释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从硬件到软件、从金融贸易到文化生活360度的变化,从普通市民身边说起,运用以小见大的表演,回望上海40年发展轨迹,同时根据每日新闻即时创作,运用滑稽戏灵活机动、针砭时弊的功能,彰显社会正能量,应该说非常值得期待,也是回应观众对滑稽艺术希望和寄托的一种实践。
如果说《石库门的笑声》通过40年历程,记录申城一点一滴的变化,反映上海人日积月累的生活智慧,那么独脚戏作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一个能量源源不绝的笑料罐头,需要通过上海滑稽戏编导演的齐心努力,共同去彰显滑稽戏原汁原味、接地气、暖人心的特色,要自始至终不忘滑稽艺术的初心,扎扎实实去探索符合滑稽艺术规律的传承创新路径,全力挖掘滑稽的底蕴和潜力,让滑稽戏下功夫贴近生活实际和时代变化,活灵活现展示现实生活,抓住当下热点,创作有筋骨、有温度、有特色、壮大正能量的“说噱逗唱”,重振滑稽曾经的演出创作盛况,做到既不重复自己,又不重复别人,以工匠精神传承海派文化,出戏出人出精品,重新确立111岁滑稽戏在上海舞台的地位和作为,获得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芳心和喜爱。
对滑稽演员来说,面对滑稽戏的现状和未来,从《石库门的笑声》起步,后来居上,蓄势待发,奋起直追,“一花引来百花开”,努力创排更多更优的有笑点、有效益,有口碑的滑稽作品,何尝不是一个新起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