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观潮 > 

“峰会不扰民”,是民生情怀的靓丽底色

2018-09-03 15:00 来源:东方网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继2014年APEC领导人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之后,2018年9月3日,北京即将迎来今年中国规模最大的主场外交活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新华社记者获悉:这次峰会将坚持“不扰民”的底线,峰会期间不放假、不实施汽车单双号限行。(9月2日《新京报》)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为会议提供到位的服务,把峰会开好,是全体人民的期盼,也是责任。如果按照以往的“会议保障配置”,这次会议应该会出现这样的保障措施:其一,部分企事业单位放假,为会议让路;其二,实施出行限制,会体现在机动车辆上,甚至是其他车辆的出行上。而这次北京峰会做出了“异常举动”,所有单位都不需要“放假支持会议”,所有车辆都不限制出行,而是让社会秩序“和平时一个模样”。

社会秩序“和平时一个模样”,就是北京市承诺的“峰会不扰民”。不仅没有让企事业单位放假让行,不仅没有出台单双号限行的措施,还充分考虑了“会议给市民造成的不便”,最大限度化解“会议给市民带来的不便”。为此,在交通服务方面,在做好峰会交通保障的同时,北京市加强了社会面公共交通保障。一是增加公交运力,会议期间将增加公交发车3200车次,重点区域、重点线路增加备班运力。二是工作日将延长地铁早晚高峰运营时间2.5小时,确保运力充足。

说到“会议不扰民”,让笔者想到了前段时间某地委书记“推迟会议”的新闻。某地承办了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报到时间是早就确定了的,但是考虑当日天气不好,会议人员报到时间正是上班高峰期,正是考生出行最火热的时间,省委书记临时决定“推迟会议一小时”,确保市民出行。这样的“会议不扰民”换来的是市民的叫好之声。

我们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市民礼让会议”。各地城市都会举办大型活动,大型会议,大型论坛。而每一次举办这些会议和活动的时候,都会出台“交通预案”。在“交通预案”里是少不了这样几点的:一是,疏导交通,某个时间点不允许社会车辆出行;二是,参观路线,引导群众避让,让群众绕道行驶;三是,给部分企事业单位放假,减少城市拥堵,保障会议和活动举行。我们所有人都已经习惯成自然了。问题是,到底是该让“会议礼让市民”,还是该让“市民礼让会议”?

笔者以为,“峰会不扰民”给出了一个标准答案:比“方便会议”更重要的是“方便市民”。不能因为会议的召开,活动的举办,而扰乱了市民的生活。然而很多地方却走入了极端,一些城市为了举办会议,会“限制餐馆经营”、“限制市民出行”。

“峰会不扰民”,是民生情怀的靓丽底色,值得学习借鉴。

编辑: 陈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