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变法志士谭嗣同和他的思想

2018-09-18 08:51 来源:深圳特区报
在湖南浏阳市,谭嗣同与妻子分别的住所已建成谭嗣同故居,供后人瞻仰凭吊。《仁学》是一部将哲学、宗教、科学冶为一炉,自成一体的学术著作,汇聚了谭嗣同短暂一生的学术研究成果。

提要

120年前的1898年,岁在戊戌,注定要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年,在晚清中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6月11日至9月21日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维新运动。

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本可以从容逃走而不死,有人劝他逃,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梁启超也劝他一起避走日本,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有招后起。”

A

一代仁人志士从容就义,以生命为代价为变法殉身,唤醒民众,成为“变法流血第一人”

他出身高官之家,父亲谭继洵是晚清封疆大吏,是道光举人、咸丰进士,光绪初以进士官拜户部员外郎,外擢甘肃巩秦阶道,历任甘肃按察使、布政使,后升任湖北巡抚,1894年后两度兼署湖广总督。如此显赫之家,本可以过锦衣风流的公子生活。然而他却看到一个封建王朝的腐败与没落,他说:“两千年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两千年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唯大盗利用乡愿,唯乡愿工媚于大盗,二者交相资,而罔不托之于孔。”可以说,两千多年封建历史中,很少有人如此入木三分地看清君主专制制度本质,如此坚决地反对封建纲常伦理。他就是晚清变法志士谭嗣同,“戊戌六君子”之一,被称中国近代“变法流血第一人”。

有着这样一个身居高位的父亲,他本可以按部就班,读书,科举,做官,平步青云。少年即有名师指教,读遍四书五经,入仕之前随父赴任而到处迁徙,因此游历天下,任侠交友,砺磨出嶙嶙奇气,在那个时代的封建家庭中,他非同一般官宦子弟,志存高远,卓尔不群。14岁随父亲甘肃上任,途经陕西潼关,看到西北雄奇险峻山河,伤时感怀,随即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潼关》: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大河奔涌,不受万物阻碍,面对旧世界,勇往直前,直抒冲绝罗网决心,此等桀骜不驯正合少年嗣同情怀,也为他后来献身变法维新大业埋下伏笔。

以官宦子弟参入变法,希望拯救国家于危难之际,待到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本可以从容逃走而不死,有人劝他逃,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梁启超也劝他一起避走日本,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有招后起。”谭嗣同拒绝逃走,在北京浏阳会馆被逮捕,被捕后,在狱中写下慷慨诗句,“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9月28日,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就义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临终时,谭嗣同高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一代仁人志士从容就义,以生命为代价为变法殉身,唤醒民众,成为“变法流血第一人”。1904年6月,谭嗣同棺木辗转运回湖南原籍,归葬于浏阳市城南约8公里处石山下,墓前华表写有一副对联: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

B

1898年,岁在戊戌,注定要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20年前的1898年,岁在戊戌,注定要在于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年,在晚清中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6月11日至9月21日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维新运动。

在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开始变法之前,变法早已从地方开始,湖南又是最为活跃之地。1895年8月陈宝箴担任湖南巡抚,招天下开明有志之士,开始推行变法,梁启超、黄遵宪、熊希龄、谭嗣同及他的同乡好友唐才常都在其列,参入湖南新政,而这新政又成为后来国家变法的主要内容。这些新政开风气之先,一是兴办时务学堂,传授各种新学知识,包括西方的宪政知识等在内;二是设立南学会,这表面上是个学会,实际上是巡抚陈宝箴为了提升地方士绅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与能力,当成省级议会的雏形来办的;三是兴办实业包括制造业、采矿业等;四是整顿和刷新吏治;五是兴办报刊,比如《湘学报》等新式报刊。

谭嗣同参与了湖南大部分变法改革。1897年1月,在长沙小东街(今三贵街)一套五进二层宅第,湖南创办了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时务学堂,聘请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聘请李维格为西文总教习,聘请谭嗣同、唐才常为中文分教习。谭嗣同与梁启超两位近代史上维新代表人物从此携手推动全国变法,办报纸,办学堂,呼号改革,风生水起,直到谭嗣同慷慨就义。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时务学堂被迫停办,录取学生总数虽然只有两百名左右,却培养出了近代一批杰出的人才。这其中有云南都督、护国战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蔡锷,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北京师范大学首任校长范源濂,黄埔军校代校长兼教育长方鼎英,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博士李复几,另外有一批成为1900年唐才常领导的自立军起义烈士。作为谭嗣同的好友,谭嗣同就义灵柩回归浏阳时,唐才常曾撰挽联一副:“与我公别几许时,忽警电飞来,忍不住二十年刎颈交,同赴泉合?漫瀛将去楚孤臣,萧声呜咽;近至尊刚十余日,被群阴构死,甘永抛四百兆为奴种,长埋地狱?只留得扶桑三杰,剑飞摩空!”72字,字字泣血,悲愤交加。后来,唐才常起义被捕,他在狱中题诗“剩好头颅酬故友,无损面目见群魔”,英勇献身,这是两位世纪烈士刎颈之交的生死写照,谱写了一曲近代史上的壮烈篇章。

对于近代湖南新政的作用,梁启超曾多次说:“新旧之哄,起于湘而波动于京师。”“十八行省中,湖南人气最可用”“予在时务学堂虽仅半年,所得高材生甚多,自我亡命赴日,一班四十人有十一人随我俱去,后唐先生才常在汉口实行革命,十一人中死难八人!”时务学堂后来成为湖南大学的前身之一,对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实现了由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换。而包括开办时务学堂在内的一系列湖南维新运动,使湖南成为当时中国最富朝气的省份,也是后来戊戌变法的前奏和实践基础。

湖南新政只是戊戌变法的先声,梁启超与谭嗣同是要在全国推行变革。1898年4月,康有为同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变法正式开始。谭嗣同进京参入新政,与妻子李闰在浏阳离别的那一天,正好是他们结婚十五周年纪念日,谭嗣同为李闰写下《戊戌北上留别内子》:“婆娑世界善贤劫,净土今生结此缘。十五年来同学道,养亲抚侄赖君贤。”他知道此去凶多吉少,交待了后事,他表示,自己“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到了北京后谭嗣同被擢为四品钦衔军机章京,与刘光第等人同参新政。在这期间,他力辅光绪皇帝推行变法,整顿官制,革除弊政。仅仅几个月后,他就在北京殉难。这是他最后一次离开故乡,下次回来时已是悲戚的灵柩与不屈的魂灵。如今,他与妻子分别的住所已建成谭嗣同故居,供后人瞻仰凭吊。谭嗣同就义后,谭夫人李闰变卖了一些地方和首饰,加上谭氏家族筹集的款项,于1913年秋兴建了谭嗣同祠,其所在地前的一条路被命名为才常路,另外一条被命名为嗣同路,两人生前“生同志,死同烈”的誓言,就这样结合在一起,成为这个先烈城市的永远纪念。

C

“志行学术思想,为我中国二十世纪开幕第一人”

谭嗣同所处的时代,正是晚清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时代,也是一代仁人志士寻找救国救民于水火之道的时代,国仇家恨,不变法则无以图存,其求变之切为3000年所未有。

变则通,不变则亡,欲变法,先变观念,谭嗣同不单是变法的行动者,更是变法的思想者。梁启超称他是“志行学术思想,为我中国二十世纪开幕第一人”,是晚清思想界的一颗彗星,这颗短暂而耀眼的巨星划破近代封建中国黑暗的天空,留下世纪的光芒。

1897年1月,谭嗣同完成了冲决利禄、君主、伦常等一切网罗之学的《仁学》,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为中国社会挣脱旧传统的束缚吹响了号角,鼓吹自由平等和人格独立:“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对君主专制造成的“惨祸烈毒”和三纲五常对人性的摧残深恶痛绝,君为臣纲“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他大声疾呼,“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力主荡涤污政,实行维新,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机。他认为,“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赋税之取于民,所以为办民事之资也。如此而事犹不办,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通义也。”国家从来不应该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也从来不是一家一姓之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先知先觉者要为国家争国格、为四万万同胞争人格,对暴君不仅不应愚忠,还要“人人得而戮之,无所谓叛逆”,要从三纲五常的封建专制奋起直追民主共和的现代文明,行开天辟地之壮举。

《仁学》是一部将哲学、宗教、科学冶为一炉,自成一体的学术著作,汇聚了谭嗣同短暂一生的学术研究成果。成书五十篇,分为二卷,五万余字。谭嗣同在而立之年就因参加社会革命而慷慨就义,也使得《仁学》成为他的学术绝唱。梁启超称他的《仁学》“将以光大南海之宗旨,以大同为条理,以救中国为下手,以杀身破家为空间。”

谭嗣同杂糅儒、释、道、墨各家和西方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在《仁学》中,谭嗣同指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他的哲学为“仁学”。“仁”是万物之源;“以太”构成万物的本质,是“不生不灭”的;宇宙间各种事物只有“变易”,没有“存亡”,只有“聚散”,没有“生灭”。

谭嗣同对佛教思想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并且还进行了学佛的实践,在学术上,谭嗣同认为佛学广大,“六经未有不与佛经合”,“故言佛教,则地球三教,可合而一。”在谭嗣同看来,佛教积极入世、普度众生的精神与“孔孟救世之深心”是一致的。“度众生外无佛法”。《仁学》一书,正体现出以佛法求世法、经世致用,积极入世的经世佛学思想。钱基博在《近百年湖南学风》中深刻分析了谭嗣同的思想,世界之外无净土,众生之外无我,故惟有舍身以救众生。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虽千万人,吾往矣。孔子曰:“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故孔子言“不忧”“不惑”“不惧”,佛言“大无畏”,盖即“仁”即“智”即“勇”,通乎此者,则游行自在,可以出生,可以入死。谭嗣同是这样看待世界,这样看待生死,也是这样以生命践行自己的仁学的。此所以舍命不渝,而能视死如归也。

著名学者钱穆称道谭嗣同:“晚近世以来,学术思想之路益狭,而纲常名教之缚益严,然未有敢正面对而施呵斥者;有之,自复生始也。”谭嗣同(1865.3.10-1898.9.2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也,为变法喋血,年仅33岁,著《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作者系文化学者)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