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继续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2018-09-18 08:52 来源:深圳特区报
一篇《中国私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经济发展的任务,应逐渐离场》近日引发热议,作者吴小平称,当前,“私营经济已经初步完成了协助公有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阶段性历史重任。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逐渐走上市场经济之路,正是不断地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才让国家综合国力有大幅度的提升。

一篇《中国私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经济发展的任务,应逐渐离场》近日引发热议,作者吴小平称,当前,“私营经济已经初步完成了协助公有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阶段性历史重任。下一步,私营经济不宜继续盲目扩大”。私营经济又称民营经济,是改革开放最大成果之一,听到这种言论,许多人都非常感慨,没有想到改革开放40周年,市场经济早已深入人心的今天,竟然还有这种混淆是非的言论。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作为既定的方针,我们只能通过继续深化体制改革把市场经济的道路往前推进,而不能倒退回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逐渐走上市场经济之路,正是不断地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才让国家综合国力有大幅度的提升。现在中国一天的钢产量比改革开放之前一年的产量还多,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大幅度的提升,正是得益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释放了民间经济的活力。

现在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据重要地位,有数据显示,民企对中国GDP贡献率高达60%以上,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新增就业90%在民企,来自民企的税收占比超过50%。假如让民企“离场”,那么可以想象中国的经济总量,就业和税收都将大受影响。甚至可以说,不需要外国封堵,自己的经济就已经垮了。放松市场管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市场经济充分发挥作用,使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进一步发挥作用,才是应对各种挑战的正确途径。

保护产权就是保护市场经济的活力。让私营经济“逐渐离场”,也隐含着对个体财产权的破坏。受利润动机的驱使,企业家在正常情况下都不会离场,他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让企业家“离场”就等同于剥夺他自由地使用自己的财产和才能的权利,就是侵犯个人的财产权。而我们知道,政府存在的理由是保护个人的财产权,或者说,人们建立政府的目的是让政府充分保护其财产权。让私营经济“逐渐离场”的说法也是和保护产权相违背的。

说“私营经济已经初步完成了协助公有经济发展的任务”,这句话中有两个明显错误,一是发展民营经济不是谁的“任务”,而是个体的权利,或者说,个体通过创办企业、经商或其他方式追求自己的幸福是他的基本权利,只要他合法经营即可。国家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都要服务于这一目的。

二是发展民营经济也不是为了“协助”公有经济。这个说法是把公有经济看作主体,民营经济视为公有经济的附属,这显然是对民营经济的歧视。实际上我们今天享有的大部分的产品和服务都是民营企业提供的。民营经济的效率高,也已经是常识,假如让私营经济“逐渐离场”,那么整体经济的效率会如何呢?

公有经济有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民营经济,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没有民营经济,公有经济也很弱,现在民营经济的充分发展,也有助于公有经济的发展,因为国有企业一般为处在上游的原料和要素部门,民营企业大多处在下游消费品行业,没有下游的发展带动,公有经济的发展也要受到极大的影响。

上述文章主张更多地发展公有经济,让民营经济退出的一个理由是,“当前强国之战,国家必须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必须统筹发展,必须令行禁止。”我们说,强国之战最终是“市场经济”之争,因为只有毫不动摇地发展市场经济,壮大市场经济,才能让一个国家积累大量财富,所以,谁的市场经济发展得好,谁就会在国家竞争中胜出。

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尊重产权,让每个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也即充分发展民营经济,如果让民营经济离场,那么,就是让大部分企业家离场,而缺少企业家和企业家才能,没有发现消费者需求的警觉性,这意味着不能最有效率地配置资源,更有可能造成浪费,这样就导致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政府的“看得见的手”不能取代市场“看不见的手”。

假如以牺牲市场经济,牺牲个体的正当权利为代价,追求所谓“强国之战”,不仅不能达到目的,也是舍本逐末,因为最重要的“目的”无疑就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让民营经济围绕计划经济发展,那企业家就要听命于人,不能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创造性,这会导致市场经济的倒退,国民财富的萎缩,这还谈什么“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呢?

上述文章把一战二战前后的苏俄、德国、日本和韩国作为“成功”经验。但作者没有意识到,苏俄当时的经济发展是通过“允许农民自由出卖余粮,允许私商自由贸易、并且将一部分小工厂还给私人,还准备把一些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取得的,而不是通过发展计划经济取得的,也即他做了错误的归因。另外,德国在希特勒年代推行的是国民经济军事化,国家大量掠夺私人资本,这种发展没有持续性,并最终导致了战争。日本和韩国在战后的发展更是借助于自由市场经济。

可见,计划经济从来不是解决问题之道,相反,它往往是问题的根源。推进市场化改革,让个体充分发挥企业家才能,才能既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

(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学教授)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