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货币收入并非衡量生活水准的理想指标

2018-11-06 10:59 来源:深圳特区报
货币收入所代表的经济涵义并非稳定,简单以货币收入来衡量生活水准差异并不合理,这些年颇受关注的收入差距问题,仅看基于货币收入计算出来的基尼系数并不准确。

更理想的指标是反映个人享受到的所有物资和服务的指标,即最终收入,涵盖其货币化收入,可享受到的公共服务资源以及通过其它渠道获得的物资和服务。用最终收入计算出来的基尼系数很可能会大大偏离用货币收入计算的基尼系数,四十年来基尼系数变化的趋势也有可能会被改写。

收入几乎是每个家庭每个人最关心的问题。我们关心收入,主要是因为收入意味着我们财富增加,也即我们拥有更多可支配的社会资源。于是,我们可以降低生存风险,增加物质享受,也扩大自己的选择空间,去追求喜欢的生活。但货币收入所代表的经济涵义并非稳定,简单以货币收入来衡量生活水准差异并不合理,这些年颇受关注的收入差距问题,仅看基于货币收入计算出来的基尼系数并不准确。

计划经济时代,大量资源并非在市场上交易,而是采用配给制,或者服从行政系统内部安排,即使手中有粮票也不能获得。官职、工作单位类型、户籍、阶级身份等,都可能让你与想要之物近之毫厘而实际遥不可及。收入并不代表你所能支配的资源,因为你的收入所对应的可购之物并不多。绝大部分资产尽归国有,不仅所有权市场几乎不存在,使用权市场的规模和范围也很小,人们主要服从国家分配。货币收入买到的东西,仅仅是生活中所获得的商品和服务中的一小部分。

四十年前,市场经济帷幕徐徐拉开。双轨制下,大量商品和服务通过各种渠道从计划经济体制内的配给转向市场上可以交易,大量原先无法买到的东西,现在可以在市场上买到,货币收入可支配的资源空间迅速扩大。“货币收入”成为全民追逐之物,这在于货币收入可以购买到生活所需的绝大部分物资和服务,货币收入逐渐成为生活水准的代表性指标。

但目前也并不是所有物资和服务都完全通过市场来分配。户籍身份往往决定着流动人群所能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如教育,甚至会影响到一些重要商品的购买资格,如住房,也会限制一些行业的就业机会,如很多城市对网约车主资格的限制。大量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也仍然存在各种内部福利,如一些地方的内部分房或者单位集资建房,或者集体低价购房。另外,工作住房保障、节假日福利、公积金、公款度假和公物私用、内部齐全的生活设施配套、对口的学校和医疗服务机构等名目繁多的非货币福利项目,都以市场边缘的资源的存在方式在削弱货币收入作为生活水准的代表性。而学校、医院、养老等重要的公共服务资源,在各类人群之间所享受到的差异也是非常巨大。但整体来说,通过市场交易来分配的物资和服务比率在上升。

基尼系数是被普遍用来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指标,衡量收入差距的主要目的是想比较居民之间生活水平的差异。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从改革开放初的0.3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0.467。这个上升过程,也正好是物资和服务市场分配份额扩大的过程,即货币收入对生活水准影响扩大,非货币收入影响缩小的过程。但整个社会居民生活水准的差异,却并不能完全通过基于货币收入计算的基尼系数反映出来。主要通过计划经济体制来分配资源导致的生活水准差异目前并没有一致量化的指标,仅凭货币收入来反映生活水准差距并不准确。

更理想的指标是反映个人享受到的所有物资和服务的指标,即最终收入,涵盖其货币化收入,可享受到的公共服务资源以及通过其它渠道获得的物资和服务。用最终收入计算出来的基尼系数很可能会大大偏离用货币收入计算的基尼系数,四十年来基尼系数变化的趋势也有可能会被改写。把收入差距扩大归因于市场化和改革开放的观点,也会失去其支撑。而基于最终收入计算出来的基尼系数,也可以成为衡量公共政策成效的更优良指标。

(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