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文化创新发展2020 > 

坚定文化自信重在摸清“家底” 梳理本土优秀文化

2018-11-09 18:51 来源:深思网
说到“文化”,大多数人想到的可能就是各种各样的文化产业、文化活动。对学者来说,关注和研究的往往是文化的精神内核,比如一座城市它的价值取向,精神状态,胸襟气度。普通市民会把一些群众性的活动当成文化。

说到“文化”,大多数人想到的可能就是各种各样的文化产业、文化活动。对学者来说,关注和研究的往往是文化的精神内核,比如一座城市它的价值取向,精神状态,胸襟气度。普通市民会把一些群众性的活动当成文化。那么,文化到底是什么呢?

《克拉玛依日报》总编辑唐跃培在一篇文章中对文化内涵的诠释是这样的:一个国家,一座城市,文化由三个层面构成:第一个层面是文化内核,第二个层面是文化事业,第三个层面是文化产业。在这三个层面中,文化内核是根本性的东西,是本质意义上的文化;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只是文化内核的承载者、生产者、发扬者、传播者。”

媒体与城市文化发展相伴共生。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笔者在做节目的时候,报道最多就是本土,本区域的文化建设成果,比如读书月活动、戏曲大舞台,音乐节、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等等。但这些都是从记者的角度出发,也就是说,是用偏向个人化的视角来审读我们生活的城市文化。新闻做多了,也常常会把城市文化建设看成是政府和专业职能部门的事,忽视市民的参与程度。但实际上,城市文化内涵的一个表现,在于人民群众对它的参与、接受和认可程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对此,各级文化系统倍感振奋,表示将进一步释放文化体制改革活力,再创文化产业新辉煌。笔者认为,每个城市都有它本土的特色文化,摸清“家底”,梳理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有300多年的客家人移民史,形成了深圳本土的特色文化,其中,龙岗区就是一个客家人聚集区,茂盛世居,鹤湖新居,大田世居等客家围屋,浓厚的客家文化底蕴润泽后人。客家人喜欢舞龙、舞麒麟,做大盆菜,唱龙岗皆歌,老少传承,源远流长。新老客家人,被共同的文化的根缠绕在一起,相濡以沫。而在当今,如何让本土文化在新形势下激发活力,如何依托本土资源,打造一整套文化产业链,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值得思考的。举个例子,龙岗有一个大围屋艺术团,是政府和民间艺术联姻的一个尝试。作为一项文化精品工程,它推出了许多原创的舞剧,经常到国内一些城市交流演出,并面向全国招募舞蹈演员,从编剧、编导、作曲、灯光、舞美到服装等都是由国内一流艺术家组成的创作班子。但在培养本地苗子,充分发掘利用本地资源,以及把这一文化艺术深入群众基层“末梢”方面却还做得不够。它还不是本地群众文化艺术,没有真正走入广大市民群众的生活。这种文化,对群众来说,只能是“镜里观花”。因此,如何让文化是“人化”,同时又要“化人”,让一个城市的文化能够发挥最大的价值和魅力,让群众真正受益,这恐怕才是一个城市真正走到美好城市、幸福城市以及世界城市这样一个层面终极的理想。

如何深挖本土文化资源,形成文化产业链呢?以龙岗客家围屋为例,这些围屋分布在各个街道,每座围屋家族都有不同特色的家风,比如廉、德、勤、俭,都是很好的德育教育和旅游文化资源,但是这些资源都非常分散,没有形成管理科学和规划;这就需要政府要和民间力量一起推动,突出特色,形成文化品牌效应。同样,客家麒麟舞也是如此,许多街道和社区都有麒麟舞非遗,有的还创建了非遗文化传播基地。但舞麒麟只在群众文体活动中短暂亮相,技艺传承还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而最终要将它们打造成基层特色文艺精品和基层特色文化品牌,一是要梳理,二是规划,三是要加强人才培养,让精品文化项目更好地实施落地。让它们来自群众,依托群众,真正服务群众。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