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

2018-11-20 10:07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和市场化程度最高、开放型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同时具有特别行政区、经济特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对外开放交流平台的制度红利。

提要: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和市场化程度最高、开放型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同时具有特别行政区、经济特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对外开放交流平台的制度红利。粤港澳大湾区的开放程度,一定程度上引领和决定了整个国家的对外开放程度。

习近平总书记10月在广东考察时,要求广东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立足自身优势,创造更多经验,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抓实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对广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广东干部群众的亲切关怀,是新时代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动员令。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此次总书记广东之行,多次就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为大湾区发展凝心聚力,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此之前的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广东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走在全国前列,为新时期广东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1.

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粤港澳大湾区要先行先试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并明确提出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全面推进内地同港澳互利合作的战略重点。“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纵观党的十九大报告,全面对外开放、增进对外交流合作成为浓墨重彩的一大亮点。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粤港澳大湾区。2017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香港亲自见证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出实质一步。一年多来,“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备受关注的热词,并以崭新姿态吸引了各界关切的目光。此次广东之行,从考察横琴新区到宣布港珠澳大桥开通,从考察深圳前海到听取广东省汇报,总书记对“超级工程”的深情寄语和对大湾区建设的殷切希望,令人倍感责任和使命。

今年8月召开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国务院明确将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为“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这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为粤港澳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和市场化程度最高、开放型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同时具有特别行政区、经济特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对外开放交流平台的制度红利。粤港澳大湾区的开放程度,一定程度上引领和决定了整个国家的对外开放程度。在2017年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开放便捷的信息城市排名中,香港、澳门、深圳、广州、东莞和珠海等6个城市进入了10强之列,彰显了区域整体的对外开放程度。特别是在中美贸易摩擦和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大背景下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转口贸易和“前店后厂”模式而言,具有更加深远的时代意义和战略价值导向。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全面开放新格局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一是建立符合国际通用规则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体制。充分发挥香港、澳门的自由贸易港优势和广东开放型经济体系优势,探索推广“法不禁止皆可为”的负面清单制度,全面实行外商直接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对外商投资的监管重点由以前的重视事前审批转化为事中事后监管。二是充分利用港澳百年来积淀的国际贸易中心历史地位和面对英语国家、葡语国家的平台窗口作用,有效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在商品和服务贸易、检验检疫和质量标准、国际会展、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跨境业务创新等领域内,共同打造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节点和先行先试示范区;加快推进旅游休闲和会展业发展,积极争取携手承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会议和赛事活动。三是以港澳自由贸易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探索推进自由贸易港的扩容扩围。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均明确指出,要“在自贸试验区的基础上,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通过积极推进建设自由贸易港,逐步形成“大湾区+自由贸易港”的发展模式,可以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际标准和全球贸易规则的引领者。

2.

打造创新驱动现代产业体系,粤港澳大湾区要做领头雁

改革开放以来,以珠三角地区为代表的“前店后厂”模式,通过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率先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尽管这种模式可以帮助后发地区以成本低廉的方式获得技术进步,但由于这些国际产业转移内涵的技术水平并不处于国际技术前沿,因而很难帮助后发地区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相对位势。随着本地技术越来越接近国际技术前沿,干中学的回报将会不断降低,加之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的高新技术出口限制,可供引进和吸收的技术越来越少。因此,外资在充分利用我国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同时,又将自身对代工企业的技术关联局限在安全可控的范围,这样就使得代工企业和地区长期处于被俘获的价值链体系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但并未完成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

在转型发展的实践探索中,广东省虽然较早提出了“腾笼换鸟”和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相关举措,积极加大产业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扶持高端产业并转移升级落后产业,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积极实践,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制造业出现向好趋势。但与国内外其他发达地区相比,广东省在创新要素和产业引领方面仍有待提升。目前,广东R&D经费支出占地区GDP比重仅为2.65%,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仅占总产值的25%左右,落后于京沪等同类发达地区。在2017年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创新驱动的知识城市排名方面,珠三角城市中仅有深圳、广州排名较为靠前,其他城市均位于20名以外。

为此,广东亟需借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以前瞻性思维长远谋划湾区现代产业体系,实行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融合和业态融合模式,加快推进大湾区由“前店后厂”“世界工厂”向“全球制造业中心”转型升级,积极推动大湾区制造业服务化。在大数据与云计算、新能源与电动汽车、新材料和生物医药、轨道交通与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力求实现技术突破和弯道超车。在汽车及零部件制造、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核电、风电、光伏发电及输变电设备、通用专用机械、航空等装备制造业,以及石油化工、家用电器、金属制品、纺织建材等优势传统产业领域,实现规模化、自主化和集约化改造。在旅游休闲、外包服务、教育培训、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形成国际化、规模化和品质化升级。二是积极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总部经济+制造基地”产业布局体系,形成粤港澳大湾区良性互动的微观机制。在湾区内部合理分工和发展定位的基础上,加快形成“A”字型产业空间布局形态,即东岸知识密集型产业带、西岸技术密集型产业带和沿海生态环保型产业带。支持香港巩固提升国际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地位,积极谋划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支持澳门建设“一中心、一平台”(即“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努力打造中医药科技产业发展平台。

3.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要做助推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结合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广东省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有所提升,但经济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许多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问题。虽然珠三角城市经济竞争力表现较好,但是粤北和东西两翼发展仍相对滞后。

通过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统筹推进珠三角地区优化发展,从而带动粤东西北地区协调发展,对于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有明显的示范意义。实践研究表明,一个内部经济发展协调的城市群可以使地理位置、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不同的各等级城市承担不同的经济功能,在区域范围内实现单个城市无法达到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因此,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方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利于形成资源互补、产业关联、梯度发展的多层次现代化经济体系功能圈,助推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在现实条件下,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同时,可以从要素禀赋相近、发展条件相似的邻居区域之间率先构建“区域价值链”。通过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的辐射渗透作用,实现向全球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逐步攀升。

4.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最好方式就是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对改革开放40周年的最好纪念。

时隔六年再到广东视察,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改革开放永不停步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9次提到“改革”,并告诫全体党员干部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凤凰涅槃的决心,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把改革进行到底”。广东作为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和改革开放先行地,在新时期进一步引领改革时代潮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的任务异常艰巨。一方面,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容易改的问题都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另一方面,改革开始从“帕累托改进”走向“卡尔多改进”,来自既得利益群体的阻力将会制约改革的进程。

在新形势下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既要具有改革探路者的非凡勇气和责任担当,更要在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些重大改革领域实现新突破。首先,要在粤港澳大湾区框架下探索“一国两制”的制度创新空间,如何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坚守“一国”之本并善用“两制”之利。其次,要在深圳、珠海、汕头经济特区和前海、南沙、横琴自贸片区等粤港澳合作平台上,赋予更大改革自主权,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和推广的先行先试经验。最后,要加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实行统一的非歧视性原则、市场准入原则、透明度原则、公平原则,清理各类不一致的法规文件,逐步取消一切妨碍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制度与政策规定,取消一切妨碍商品、要素自由流动的区域壁垒和歧视性规定,促进市场的发育与完善,为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创建制度化平台。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副主任)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