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信息不对称下的道德风险防范

2018-11-20 11:38 来源:深圳特区报
经济学之重点,并不是说明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失灵,而应说明,人们是怎样想办法,以及想了怎样的办法,来克服信息不对称下可能的道德风险

提要:经济学之重点,并不是说明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失灵,而应说明,人们是怎样想办法,以及想了怎样的办法,来克服信息不对称下可能的道德风险。

■谢作诗

签订合同后,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发生的偷懒违约行为,这个就叫做道德风险。

好比你是老板,我是职员,找工作的时候,我承诺会尽心尽力工作,然而签订雇佣合同之后,我又有偷懒的可能,毕竟在雇佣合同下,我不全是在为自己工作,至少我们属于合作生产,劳动成果由劳资双方共同分享。

道德风险当然不好,但并不是不好的事情就会导致市场失灵。

事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叫委托代理问题。典型的委托代理问题是雇佣与被雇佣问题。

防止道德风险的办法是,老板设计一个合约:第一,在这个合约下,我愿意做你的雇员,这个也叫参与约束;第二,在这个合约下,我主观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客观上也实现了你的利益最大化,就是把我的利益和你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兼容起来,这个叫激励兼容约束。

假设两个人合作才能生产出产品来,并且需要一个人在阳光下工作,另一个人在黑暗中工作。现在我们问,在这种情况下,要怎样签订合约,才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道德风险呢?

我们说,在这种情况下,让在阳光下工作的那个人拥有剩余权利,而黑暗中工作的那个人只拿固定工资,听从阳光下的那个人的安排调度。道理不难理解,如果权利配置反过来了,黑暗中的那个人拿固定工资,阳光下的那个人获得剩余,那么黑暗中的那个人偷懒怎么办?

老板“雇佣”工人干活,产出既决定于工人的努力程度,也决定于其他一些观察不到的因素。一般来说,有三种合约可供选择:一是“老板得剩余,工人得固定工资”;二是分成合约,按比例分成;三是“老板得固定工资,工人得剩余”。之所以给雇佣一词上加上引号,是因为假如是第二种合约,那么该是谁雇佣谁呢?而如果是第三种合约,其实是工人在雇佣老板。

如果老板的工作重要并且不易监督,那么“老板得剩余,工人得固定工资”的合约安排就会出现;如果老板和工人的工作都重要并且不易监督,那么分成合约就会出现;如果工人的工作重要并且不易监督,那么“老板得固定工资,工人得剩余”的合约安排就会出现。

可见,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地位不是事前决定的,而是事中决定的。换言之,委托人和代理人地位之确立不是签订合约的原因,而是签订合约的结果。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认为“井田制”是一种土地产权界定形式。但那时土地不稀缺,劳动稀缺,我们应该观察到的是精致的劳动使用合约安排,而不是精致的土地使用合约安排。

任何时候劳动分工都能提高生产率。由于当时没有货币,也缺乏经常性市场,因此直接交换劳动本身就成为实现劳动分工的最有效方式。也就是说,贵族负责提供安全等公共服务,村民则直接去帮贵族种田。可是村民帮贵族种田毕竟不是给自己种,他可能有偷懒的激励,也就是存在道德风险。怎么办呢?办法是把贵族的“公田”分成“井”字形状的大小相等的小方块,然后你们家种这一块,他们家种那一块,种完了贵族的“公田”,再回去种自己的私田,这样,就避免了偷懒这样的道德风险发生。所以“井田制”是一种精致的劳动使用合约安排。

这二十年来,我一直给报纸杂志写文章。他们通常用两种方式给我付稿费:一种是按篇收费;另一种办法是你写多少字都没有关系,我们把书卖了以后,赚回来的钱给你10%。大家想一想,两种方式下,我的行为有什么差别?

在第一种付费方式下,我当然有图快的激励。但1500字的文稿,编辑很容易鉴定稿件质量高不高,如果质量达不到报纸的要求,那么编辑可以拒绝刊用。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按篇收费也无妨。但如果是大部头的书稿,编辑看一遍稿子就要花很多时间,也就是鉴定书稿质量的成本太高,那么就会采用后一种方法。在分成的方法下,我不可能图快不关注质量。

哪里是教科书所讲的,信息不对称产生道德风险,会导致市场失灵。虽然信息不对称的确产生道德风险,但是市场经济是分工和专业化经济,分工和专业化必然意味着信息不对称,可以这样说,信息不对称和市场经济是与生俱来、不可分开的有机整体。而约束下利益最大化公理则意味着,人们一定会想方设法利用分工和专业化的好处,同时克服信息不对称可能的坏处。因此经济学之重点,并不是说明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失灵,而应说明,人们是怎样想办法,以及想了怎样的办法,来克服信息不对称下可能的道德风险。而“井田制”的例子则告诉我们,至少在四千年前,人们就想到了绝妙的克服信息不对称、避免道德风险的方法。

(作者系浙江财经大学教授)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