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2018-11-27 09:56 来源:深圳特区报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必须抓好经济社会建设,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

提要: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是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文明,而且是知礼节明荣辱的精神文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必须抓好经济社会建设,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亿万人民不仅创造了物质文明发展的世界奇迹,也创造了精神文明发展的丰硕成果。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广东并发表重要讲话,寄语广东“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这一重要论述凸显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体现了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使命新要求,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遵循。

01

充分认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中国梦,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党的治国理政战略布局的每一步,都根植于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都离不开精神文明的思想支撑和道德滋养。

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确定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始终强调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主导;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40年的实践证明,“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综合国力和国民素质都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多次就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做出重要论述,并将其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2014年3月6日,习近平参加全国两会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加强思想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弘扬昂扬向上、只争朝夕、奋勇争先的良好精神状态,坚决扫除那些腐朽的、丑陋的、邪恶的现象,让阳光的、美好的、高尚的思想和行为更好占领阵地,进而普及开来,在全社会蔚然成风。”2015年2月28日,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协调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眼必须正确处理的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之一。只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才能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需要。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是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文明,而且是知礼节明荣辱的精神文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必须抓好经济社会建设,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越来越突出,对文化产品服务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更加期待好看的电影、电视剧、图书、戏曲,更加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更加盼望社会风气和文明风尚的提升。只有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更充分,才能更好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不断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02

把握好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着力点

广东要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目标,要更加强调文化的引领支撑和涵养滋润,更加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把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意识形态关乎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必须坚持党管意识形态不动摇,旗帜鲜明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重中之重的任务,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体制改革是整个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打破束缚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不合理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关键。广东从改革开放初期东方宾馆开办全国首家经营性音乐茶座开始,到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不断引入市场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有效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推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为全体人民提供昂扬向上、多姿多彩、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

切实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生命力和竞争力。

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当前,思想文化不断交流交融交锋,观念意识日益多样多元多变,文化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信息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做好文化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创新为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化生产传播全过程,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一体化思维来思考问题、谋划工作,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增强文化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03

大力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的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守护好精神家园,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交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份好的答卷。

大力实施铸魂立德工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要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让理想信念的明灯在人民心中永放光芒,进一步夯实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宣传好新时代改革者、创新者、建设者的典范,传承“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胆略和“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为改革开放再出发凝心聚魂、指引方向。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

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的质量和效益,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创新驱动发展,促进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融合,不断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提升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大力提高文化创意能力,强化文化创新创造意识,营造宽容博大的氛围,形成充分挖掘创造潜能的机制,激发文化创新创造主体的积极性,打造文化创新创造核心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着眼弘扬时代主题,大力推动群众喜闻乐见的电影、电视剧、网络文艺等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提高供给质量体系,破除文化产品服务无效供给,打造一批具有岭南风格、中国风骨、世界风尚的精品力作。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工程,推动岭南文化传承创新,突出创造特色和地域特色,探索建立传统文化资源向文化创意转化的有效机制,汲取中华文化、岭南文化的精华,提升内容创意的质量,将全球文化的未来走向与传统文化的不断革新相结合,以礼敬经典的方式推动再创经典。

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机制,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加快国有文化单位集团建设步伐,大力扶持本土文化,探索文化金融新模式,打造骨干文化企业,深化建设文化科技示范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培育优势文化产业集群和重塑新型主流媒体集团。加强文化立法和政策制度创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断丰富版权内涵,加强数字内容版权保护,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加快补齐文化事业短板,构建标准化、均等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广东公共文化云”,创新实施文化惠民重点工程,促进文化服务社会化、市场化,推动文化投入机制、文化服务购买机制、多元化文化服务主体格局的社会化转型,着力解决好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积极推动岭南文化走出去。

大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对外文化交流,加快打造国际传媒方阵,着力拓展对外交流的新渠道、新载体,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广东故事。建立完善文化合作机制,深化交流平台建设,增强文化交流活动的专题性、影响力,在交流互鉴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自由贸易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之一等重要区位和对外贸易发达、文化交流紧密的优势,推动文化产业跨地域、跨领域、跨行业互动互通,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进一步完善文化出口体系。坚持创新对外文化交流的体制机制,突出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走出去的主题,不断夯实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的基石。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