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强大国内市场是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压舱石”

2019-01-09 14:16 来源:深圳特区报
世界经济结构与秩序的裂变期、中国经济结构转换的关键期、深层次问题的累积释放期以及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推行期,决定了中国宏观经济的历史方位与国际方位。目前很多参数显示,中国经济基本面不错,但遇到世界经济结构的裂变期、新常态的关键期等碰头叠加,所以“稳预期”是关键。

 “2019年必定成为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关键年。世界经济结构与秩序的裂变期、中国经济结构转换的关键期、深层次问题的累积释放期以及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推行期,决定了中国宏观经济的历史方位与国际方位。”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做好经济工作至关重要。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2019年中国经济形势将呈现什么样的格局?如何以改革精神定位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中国宏观经济论坛”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经济学院院长刘元春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首先作上述表示。

刘元春认为,中国国内市场成为中国经济稳定和良性发展的“压舱石”,也是中国有战略信心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在世界经济结构出现裂变时,更要做好国内市场。

一、2019年是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关键年

深圳特区报:请您简要回顾一下刚刚过去的2018年中国经济运行的一些特点。

刘元春:可以说,2018年注定是中国宏观经济值得高度关注的一年。世界经济结构的裂变、市场情绪的巨变、微观基础的变异、经济政策的叠加错配以及结构性体制性问题进一步集中暴露,中国宏观经济核心指标在“稳中有变”中呈现“持续回缓”的态势,但下行压力依然存在,需要利用新一轮全方位改革开放和新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进行化解和对冲。

可以说,中国经济目前处于新常态、非线性变化的节点期。同时最近会看到周期性力量、短期性力量也在叠加,呈现挤碰头现象。中国大改革的窗口期已经在2018年全面出现,2019年中国必定将踏上改革开放的新征程。

深圳特区报: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请您展望一下2019年中国经济形势。

刘元春:2019年必定成为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关键年。世界经济结构与秩序的裂变期、中国经济结构转换的关键期、深层次问题的累积释放期以及中国新一轮改革的推行期,决定了中国宏观经济的历史方位与国际方位。

2019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关键一年。一是经济增速换挡还没有结束;二是结构调整远没有结束,结构性调整刚刚触及到本质性问题;三是新旧动能转换没有结束,宏观投资收益难以在短期得到根本性逆转;四是在各种内外压力的挤压下,关键性与基础性改革的各种条件已经具备,新一轮改革开放以及第二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窗口期已经全面出现。

2019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但是“六稳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新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新一轮改革开放推进,决定了2019年市场信心将得到有效提振。

深圳特区报:您认为,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预定多少比较适宜?

刘元春:预计2019年中国实际GDP增速为6.3%左右。2019年仍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如中美贸易冲突,房地产因城施政政策的调整,世界经济波动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压力,特别是对汇市的压力,还有具体深层次改革方案的出台方式等,都会产生一些不确定因素。总体来说,2019年中国经济将出现前高后缓,但好于预期的格局。

二、“六稳”核心在于“稳预期”,“稳预期”核心在于“稳信心”

深圳特区报: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您认为,这“六稳”的核心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六稳”?

刘元春: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了“六稳”。我认为,“六稳”的核心在于“稳预期”,“稳预期”的核心在于“稳信心”,必须认识到“稳信心”不在于某些宏观经济指标的短期稳定,不在于宏观经济政策随着市场情绪进行简单的宽松或定向性的帮扶,而在于市场主体对于长期战略问题有清晰、明确和科学的解决方案,在于我们在基础性问题上进行了真正的改革,为未来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环境。

目前很多参数显示,中国经济基本面不错,但遇到世界经济结构的裂变期、新常态的关键期等碰头叠加,所以“稳预期”是关键。

核心在于通过改革来“稳预期”。第一,通过对制度、政策的调整,进一步坚定“两个毫不动摇”,稳定民营企业信心;第二,通过进一步增加居民获得感,稳定消费预期,在储蓄率持续下滑的新时期,“稳消费”对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远大于“稳投资”;第三,进一步通过开放来稳定世界对中国经济的预期;第四,“稳金融”应当以“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通过进一步的金融政策调整和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来稳定金融市场的信心。

三、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还要做好很多方面工作

深圳特区报: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这种提法在中央会议上还是首次。您认为,这和我国当前所处的内外部经济环境是否有很大关系?怎样才能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刘元春:2008年后中国已开始实施促进内需、以内为主的战略。这次明确把国内市场作为工作的落脚点,是内需促进战略的进一步提升。

实际上,目前中国内部市场已得到极大发展,如2018年预计整个投资品市场超过60万亿元,消费品市场接近40万亿元,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品市场。中国国内市场成为中国经济稳定和良性发展的“压舱石”,也是中国有战略信心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在世界经济结构出现裂变时,更要做好国内市场。这首先是中国经济已发展到这一阶段,以内需为主的发展模式要成为未来的主体;其次是大国冲突期和世界经济结构的裂变期,决定中国经济发展向国内市场进一步转化;第三是中国国内市场快速成长,也奠定了这一战略基础。

但要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还要做好很多方面工作。

一是必须更加明确出台促进消费和消费升级政策,特别是在消费领域为满足中产阶层需求的供给“短板”上要做大文章。

二是要在收入分配政策上做足文章。通过初次分配改革和再分配改革,特别是初次分配改革,有效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

三是要在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指导下,加速中国社会体系建设,促进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减少审慎性储蓄的比率。

四是要持续进行扶贫工程,对低收入阶层通过扶贫来保证其收入的提升和消费的提升。

五是要打破市场垄断、市场分割碎片化的局面,真正形成统一、自由、透明、公正的大市场,即在制度环境和营商环境上,要有效减少各种交易成本。

六是短期来说,特别是经济困难时期,要做出促进消费预案,比如价格补贴政策、低收入阶层购物券政策等。

深圳特区报:推动全方位开放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19年要抓好的重点工作,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刘元春:博鳌论坛、G20会议、APEC会议、中美贸易谈判等,都把中国高质量高标准的对外开放上升到新战略高度,其中很重要的聚焦点,一是金融的进一步开放;二是投资限制的放开和营商环境的进一步完善;三是大进口战略。

可以预期,全方位对外开放,将为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进一步利用两个市场提供机会,在这个战略背景下,要有中长期战略定位,也要有短期对冲举措和配套政策。所以2019年我们要有战略和政策调整的落实,也要有对短期负面影响的对冲。

四、以改革精神定位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深圳特区报:您作为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负责人,请您谈谈怎样以改革精神定位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刘元春:我们强调,要以改革精神定位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一是宏观政策要有效分类,对冲周期性波动,要对短期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中期经济增长政策、转型期结构性改革和基础性改革进行分类,防止各类政策在目标配置、工具选择上出现错配,避免出现市场工具行政化、总量政策结构化、行政举措长期化、宏观调控泛化等问题。

二是宏观经济政策要为新一轮改革开放创造必要的宏观经济环境,为改革营造有利氛围。强化底线管理、全面缓和各种短期冲击,通过压力寻找改革突破口和改革路径。

三是要正视改革疏导宏观经济政策传递机制、改革完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基础性改革的到位,因此在短期政策调整时必须前瞻性地考虑目前大改革、大调整带来的宏观经济政策效率弱化、外溢性等问题,避免宏观调控在“过”与“不及”之间摇摆。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