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宏观分析师为什么预测不对经济

2019-01-16 11:20 来源:深圳特区报
大部分宏观分析师不懂得“愿望不等于目的”这个简单的经济学道理。宏观分析师们的另一个悖论是,他们往往喜欢呼吁干预,而干预总是使得经济预测变得更加困难,而不是更加容易。

■邓新华

大部分宏观分析师不懂得“愿望不等于目的”这个简单的经济学道理。他们往往假设,干预的目的一定能达到,而实际上,干预不但常常不能达到目的,还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有人总结,一些宏观经济研究机构曾经如此预测2018年:

中金公司:预计A股将实现双位数收益。

中信证券:预计全部A股盈利仍能保持10%的温和增长。

西南证券:“慢牛”将是主基调。

恒大研究院任泽平:2018年炒股,2019年买房。

……

2018年过去了,人们发现,这些预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准。

投资界有一个理论,叫“有效市场”理论,讲的是在每一个时刻,股价都是各种信息的汇集和反映。按照“有效市场”理论,对股票的各种分析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你能够注意到、分析到的信息,“市场”都已经注意到并且分析过了。

“有效市场”理论是针对资本市场选股的。比“有效市场”理论更令人悲观的是,分析师们不要说挑选具体的股票,他们连宏观大势都预测不了。

为什么宏观分析师们会集体预测错宏观经济?

首先,宏观分析师们的方法论就是错误的。

绝大部分的宏观分析师都痴迷于数据分析。当然,也许是市场中的读者喜欢看数据分析,所以宏观分析师们迎合读者的喜好。但是,大部分数据其实只是历史的反映,而不能预示未来。比如,过去几年的消费增速上升,并不意味着接下来仍然如此。2018年出现了消费增速下滑的情况,但是没有一个分析师在2017年预测到。他们想当然地把“消费增速上升”当成2018年的分析背景。

宏观分析师这种从数据中找规律的嗜好,使得他们完全偏离了正确的分析轨道。从数据中找规律的巅峰,就是各种周期分析。他们特别希望,通过数据分析,搞清楚当下处在什么周期。如果谁偶尔预测“对”了一次,就会被称为“周期之王”“周期大师”,等等,这其实和算命没什么区别了。星座、算命都是设定了时间周期的。很多读者也喜欢这种“周期分析”。一句“人生发财靠康波”,好像就解决了读者的疑难。

但真实世界并不存在经济的时间周期。在各种货币干预下,由于市场会发生信号紊乱,然后还要修复紊乱,所以,经济确实会呈现出虚假繁荣、萧条、调整、复苏的循环现象,但是每一次循环都没有时间周期可寻。每一个时点的情况都不同于前一个时点。科技水平、就业状况、政策力度,等等,全部都不同,所以经济循环有时长,有时短。如果真的存在时间周期,那么干预政策就真的可以提前施策、弭平时间周期的波动了,那就不会再有经济的循环和周期了。经济循环的反复出现,恰恰说明时间周期的无稽。

其次,宏观分析师们的理论也是错的。

大部分宏观分析师不懂得“愿望不等于目的”这个简单的经济学道理。他们往往假设,干预的目的一定能达到,而实际上,干预不但常常不能达到目的,还会得到相反的结果,或者,当它达到某个具体目的的时候,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举个例子,当年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经常用宽松货币刺激市场,分析师们都认为,格林斯潘想实现的,就一定能实现。的确,格林斯潘的政策实现了资产价格上涨,但也出现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这一意想不到的结果。所以,盲目相信干预的宏观分析师们,又怎么可能会预测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呢?

曾经有个挺著名的宏观分析师,2014年多次呼吁宽松货币。2015年他去日本旅游,又写了个分析报告,说日本物价低,中国物价太高了,要警惕。很显然,这个分析师并不懂得自己呼吁的东西,究竟会产生什么后果,那他预测不准宏观经济,也就是必然的了。

好的分析理论,一定是看市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当格林斯潘采取刺激政策的时候,好的理论会指出,格林斯潘的做法早晚会受到市场的惩罚。当年美国的奥地利学派,很多人都指出了格林斯潘的政策的必然遭到经济规律的惩罚。无法指出具体的波动时间,并不是一个理论的缺陷,而恰恰是理论诚实的体现。

宏观分析师们的另一个悖论是,他们往往喜欢呼吁干预,而干预总是使得经济预测变得更加困难,而不是更加容易。如果减少干预,让市场真正起决定作用,那反倒让经济变得更好预测了,因为,可以很容易预测到,这会带来持续的、长时间的繁荣。

(作者系财经学者)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