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编织斑斓绚丽图画

2019-05-28 09:13 来源:深圳特区报
人类文明发展史之所以波澜壮阔、激荡人心,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文明的多彩多姿,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提要

从古至今各文明都处于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亚洲文明将继续为世界文明的互融做出贡献,在此背景下,东西方文明将相互交融相互借鉴,一种融合了各大文明要素的全球文明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现实,地球将因之进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纪元。

人类文明发展史之所以波澜壮阔、激荡人心,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文明的多彩多姿,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5月15至22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举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具有多样性,就如同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一样,一同构成我们这个星球的生命本源。”。此次大会参会国近100个,除47个亚洲国家外,还有近50个域外国家,非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国家的文学、艺术、媒体等各界名家学者应邀参会。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只有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致力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才能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更加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也只有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才能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

1.

何为“文明”?何为“文明对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谈“文明对话”,首先得弄清楚何为“文明”。“文明”的英文是civilization,指一种存在形式或生活样态、也代表一种思维-信仰模式、反映一套基于特定宗教-文化的价值理念。文明是人类进入较为发达的城市生活阶段的产物,此时的城市往往具有庞大的人口数量和占地规模,涵括多个民族、多种语言、多种文化和习俗。文明通常包括发达的文字体系、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法律制度、社会组织以及与这一切相配合的物质表现形式。应当注意的是,学界认为“文明”实际上有两个含义,既指某特定的生命形态或文化样式,也指认同于该特定生命形态或文化样式的共同体或多个此类共同体之集合。

何为“对话”?在日常语言中,“对话”指至少两个言说主体就特定议题所进行的语言交流,包括宣示、阐述、评论、解释和论辩。何为“文明对话”?这指的是代表不同文明的个人进行的口头或书面、正式或非正式的思想交流,也可以是来自不同国家的政府官员、学者、智库人员、文学家、艺术家、媒体人士等,代表各自所属的文明在正式场合展开的集中思想交流。

2.

各文明发展呈现出相对一致性和同步性

“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地缘格局也是文明和平交往的原因。以亚欧大陆为例,亚欧大陆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超级陆地板块,是各主要文明的诞生地。由于亚欧大陆地理意义上的连续性、整体性和统一性,在上古时代,不同文明便发生了技术和物质的“对话”,像青铜器制造、农具使用技术都在各大文明之间传播,通常,使之传播开来的原因并非战争,而是和平交往或“对话”。所以,不同文明区域的发展程度可能会呈现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和同步性。

19世纪中叶,日本、中国等国家在看似大大落后于西方的情况下,在短短一百多年甚至几十年里便迎头赶了上来,便是这种一致性和同步性的最佳说明。生物方面的事例为以上论点提供了佐证,亚欧大陆各主要文明的物种形态和进化程度表现出了明显的一致性。东亚、南亚和欧洲文明在其萌生时期驯化的动物如马、牛、羊、猪、骆驼、兔、猫、鸡和鸭等,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各地,而在16世纪伴随欧洲殖民扩张而发生的“物种大交流”之前,这些动物并不见于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南太平洋岛屿。对于维系一个文明至关重要的谷物,如小麦、水稻、大麦、黑麦、燕麦等农作物也在亚欧大陆广泛种植和培育,甚至亚欧大陆各主要区域人类易患的传染性疾病也相同,却不见于“物种大交流”之前的美洲、澳大利亚等地。欧洲人入侵美洲,中断其正常发展进程,其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并不是钢刀铁剑和火器,而是“旧大陆”人类对之早已产生了抵抗力,而“新大陆”人类却毫无抵抗力的天花、麻疹、霍乱和鼠疫等疫病。自16世纪以来,随着人员、物质和物种在全球范围的大流动、大交流,各大陆之间先前相对隔绝的状态被彻底打破了。

以上大致勾勒了各文明在不同大陆演进的相对同步性或统一性。这种相对同步性或统一性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无时无处不在发生的文明“对话”和文明要素融合。但这只是文明演进的空间维度。文明演进还有时间维度,即文明的起落、传承。埃及衰败了,其科学萌芽被希腊人所吸纳,经希腊人、罗马人转手后,最终为欧洲乃至全世界所用。克里特岛的米诺斯人消失了,其丰富的神话被希腊人融入自己的神话体系中;两河流域衰落了,其天文学和数学成就同样丰富了希腊人的知识体系,而前者发明的60进制和度、分、秒的角度计量和时间划分法直至今天也仍在为全世界所使用。在与埃及人和其他民族的角逐中,赫梯人早早就出局了,但他们参与了叙利亚社会的生成,这在希伯来圣经(即旧约)和其他古代文献中不难找到例证。作为叙利亚社会的一个民族,腓尼基人曾是活跃于古地中海世界一个商业民族,后来被罗马人征服,但其航海技术和贸易活动使整个西亚地中海世界受益,其所发明的字母更通过希腊人、阿拉伯人中转,影响了全世界绝大多数书写体系。中美洲本土文明被西班牙人摧毁了,但其适应干旱气候和贫瘠土壤的农作物,如土豆、红薯、玉米、南瓜等却对后来各大文明尤其是清代中国人口大增产生了重要影响。当然,古代文明的“对话”、融合所产生的最令人震惊的结果,还是在叙利亚(希伯来)与希腊罗马社会互动中诞生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文明。

思想史方面的“对话”与融合同样如此。希腊文化虽退隐至历史幕后,“逻各斯”概念却能“道成肉身”,与新兴基督教神学展开“对话”,最终在唯一神居统治地位的基督教里注入了希腊哲学的因子。在4至5世纪,柏拉图哲学通过新柏拉图主义的中介与基督教发生了“对话”,最终被奥古斯丁融入其基督教神学论证中。9至13世纪,在与阿拉伯世界的精神“对话”中,亚里士多德哲学由阿拉伯语转译为拉丁语,为欧洲基督教的神学论证所用,为阿奎那构筑其富于现代气息的新神学体系做出了贡献。15至16世纪,希腊艺术、文学和哲学在与西欧基督教的“对话”中被全面复兴。及至19世纪末,就连中止了上千年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也被恢复,现代奥运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希腊哲学尤其是新柏拉图主义也与中世纪伊斯兰神学进行了“对话”,为伊斯兰神学论证立下了汗马功劳。希腊哲学思想融入近现代欧洲人的思维之后,伴随16世纪以来西方的全球扩张,更与俄罗斯、南亚和东亚的传统知识形态展开了“对话”,对后者的现代转型产生了结构性影响。仅就中国而言,可以说,希腊哲学已融入现代中国知识形态,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3.

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开放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亚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历史上,中华文明一直在与世界文明对话。从秦汉前到清朝,通过贸易和其他活动,中华与域外文明之间一直发生着“对话”融合。比如,通过中亚引进了诸多域外文明成果,如古希腊绘画和雕塑技法,阿拉伯-伊朗世界的数学、天文学、杂技、舞蹈和音乐以及现在常见的农作物。在科技方面,中国也引入了源于北非西亚的玻璃制造方法,并经由波斯和印度引进了一些域外的医学知识。在器物方面,中国从西方引入的东西就更多了,如次玉、珊瑚、琥珀、玛瑙、水晶和钻石。16-17世纪以后,中国更是舶来了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土豆、豆薯(别名地瓜)、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西红柿和菠萝等农作物,这些物品都丰富了中华文明。

再以印度的佛教进入中国、最终融入中华文明为例。随着佛教在两汉之际进入中土,其教义教理、组织形态、建筑风格、艺术样式统统与中华文明展开了“对话”。在此过程中,提倡“出世”“出家”的佛教在面对本土价值观“忠”“孝”的抵制时,做了重要的调整和妥协,本土文化则吸纳了佛教的有用成分,印度与中华文化因之发生了深度融合。宋朝崛起的理学实际上是在佛教扎根中华大地后,儒家为应对其挑战做出的回应,是儒家吸纳佛家和道家思想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哲学。同样值得注意的,还有佛教传入中土后,佛经翻译对汉语产生的巨大影响。来世、因果、报应、世界、现在、刹那、境界、实际、平等、忏悔、因缘、大慈大悲、大彻大悟等词汇,原本都是佛家用语,现已成为汉语的组成部分。从文学创作看,若没有佛家理念,很多经典是不可能产生的。王维诗歌中那种闲适恬淡的意境、朴拙内敛的风格,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明显受到了佛教影响。苏轼的佛教信仰也反映在诗歌创作中,如“是身如虚空,万物皆我储”“道人胸中水镜清,万象起灭无形”。

很明显,从古到今各文明都处在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近代之前,中国借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等发明,对华夏以西的文明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源于印度的记数方法、数字书写方式经阿拉伯人中转,传到欧洲(印度数字因之被误称为“阿拉伯数字”)后,最终为全人类所采用。16世纪以后,西方实施殖民主义的侵略,但其政治思想、商业理念和先进科技也随之传播,影响了世界。当下,一个以联合国为基本协调组织和治理框架,建立在现代政治理念、法治、商业体制、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全球文明已浮出水面。亚洲文明也将继续为世界文明的互融做出贡献,在此背景下,东西方文明将相互交融相互借鉴,一种融合了各大文明要素的全球文明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现实,地球将因之进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纪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要密切政治经济联系,也要通过文明交流互鉴形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文明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交相辉映,编织出斑斓绚丽的图画,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共同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我们要通过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增强各个国家和民族相互理解、彼此合作的情感和意志,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经久不息的精神力量。

(作者系深圳大学教授)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