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社会办医空间再拓展审批“加速” 政策“加码”

2019-05-28 09:27 来源:深圳特区报
“社会办医”要解决盈利性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差距问题,要治本,还得在人才准入和培养上,给民营医院造血和输血。和静钧:如果不释放公立医疗机构的优质资源,社会办医只有吸引低水平医师入行,形成低效应、低水平管理的恶性循环。

引子:5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进一步拓展社会办医空间,政府对社会办医区域总量和空间布局不作规划限制;允许在职或停薪留职医务人员申办医疗机构;提高审批效率,年底前各地要建立社会办医跨部门联动审批机制。本期思与辨就该问题进行讨论。

■主持人:王玥

■嘉宾:和静钧(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史立臣(北京鼎臣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医药战略规划专家)

吴帅(医生,民营医疗机构管理者)

此次“加码”精准到位,回答了当下办医者的很多办医困惑

主持人:此次社会办医政策加码,都加了什么“码”?相较之前的政策扶持有哪些亮点?

和静钧:社会办医,大概走过了从“允许”到“鼓励”,到现今“加码”这三个阶段。经过第一阶段,社会办医的规模已经达到60%以上,但诊疗量还是绝对大比例地集中在公立医疗机构。这说明,单纯的社会资本驱动的社会办医,并没有能力让优质医疗资源优化配置,这自然引发了第二波“鼓励”政策,鼓励公立医院医师“下海”,尽量让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化。然而,诊疗量过多地集中在三级公立医疗机构的局面还是未能有效改变。如果“鼓励政策”之于“看病难”的解决属于“扬汤止沸”,现在这一波“加码”政策对问题的解决应算“釜底抽薪”,直面关键问题。这一波“加码政策”如能全面落实,社会办医的诊疗量会得到显著提高,“看病难”的问题会得到有效解决。

史立臣:这次的政策最大亮点是对社会办医区域总量和空间布局不作规划限制,审批部门不能再以总量控制或者区域医疗机构较多等理由限制审批。至于其他方面,比如“社会办医与公办医疗机构合作发展”,国家在前几年就频繁提出,但进展缓慢,因为各地难以找到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的利益对接点,很多公立医院对双方合作并不热衷,所以,双方合作还是先要建立双方的利益合作机制,才能持续推进,进而有效地推进社会办医的市场发展。

吴帅:此次“加码”精准到位,回答了当下办医者的很多办医困惑。比如“政府对社会办医区域总量和空间布局不作规划限制”这一条。以前,办医者千方百计找到一个合适的办医地点,但地方执法机构以一句“不符合规划”,以周边有医疗机构为由就把办医者打回头。现在,明确了这一点,有利于社会减负,不管是经济层面还是心理层面。

再比如“允许在职或停薪留职医务人员申办医疗机构”。允许医生在外面开个人诊所,甚至是合伙开医院。一直以来,医疗行业对这一条非常敏感和保守。在这个争议之地,政府进一步给予明确界限,有利于给医生们政策松绑,不再被困在医疗体制内行医。

在职医师申办医疗机构,只要管理得当,有利于引导部分患者分流

主持人:有人担心“允许在职或停薪留职医务人员申办医疗机构”会分散医务人员的精力,影响在任职医院的工作,您怎么看?

和静钧:从社会诊疗总量恒定的角度看,医师的地理位置转移,并不必然会导致其工作量的超载,但诊疗量的均衡分布,对于医疗机构资源最大程度得到释放和利用却至关重要。在职医师申办医疗机构,只要管理得当,有利于通过在职医师的信誉,引导部分患者分流,避免过量地集中于某一医疗单位,形成过载。也就是说,只要管理得当,不论医师身在何处,医师的希波克拉底誓言都会得到遵守,患者能得到最好的护理和救治。在互联网联合诊断、影像共享等条件之下,医疗机构的房子越大越好这一传统看法是不成立的,医师兼职过多会分散其精力之担心也大可不必产生。

吴帅:这种担心是一种可能性,但不是全部。第一,医疗是有监督者的,不管是院外还是院内。在院内的医生,如果因为精力不足导致服务问题或者医疗事件被投诉,医生是要被问责的。医疗是需要对服务结果负责任的专业工作,相信医生自己、院领导都不会容许一个不在状态的医生走上手术台。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这是职业本能。第二,医生办诊所,只有把自己的院内病人先服务好,积累良好的社会口碑,才可能有源源不断的病人。相反,如果医疗服务不佳,到处都是恶评,开诊所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出于这种奖惩机制,相信医生能够合理安排好劳逸结合的院内外工作。

史立臣:医院都有较为严格的考核机制,比如出勤率,工作天数,达不到要求会被处罚的,这就导致很多医生分身乏术,没法自己去开诊所或者兼职。另外,有能力自己开办诊所的医生,基本都是诊疗水平较高的医生,而这些医生在医院本来就工作满负荷状态,根本没精力再去开办自己的医疗机构。毕竟开办社会医疗机构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逐步发展起来。

盈利性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最大的差距,是人才的差距

主持人:“社会办医”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社会认知度和信任度不高,医疗水平良莠不齐,应该如何做才能缩小盈利性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差距?

吴帅:应该看到,盈利性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最大的差距,是人才的差距。为什么会社会认知度和信任度不高?因为专家都是“老弱残兵”,甚至是“人造专家”,所以只能靠广告营销战术,甚至是夸大其词。这种医疗模式会严重削弱民营医院专家的品牌效应和公信力。

“社会办医”要解决盈利性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差距问题,要治本,还得在人才准入和培养上,给民营医院造血和输血。要打通两种体制医疗机构医生流动的屏障堡垒,打破医疗资源的垄断,让公立医院医生愿意到民营医院工作,民营医院的医生也可以流动到公立医院。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呈现医疗马太效应,好的医院更好,差的医院更差了。

史立臣:社会办医最难的问题不是品牌问题,不是资金问题,也不是是否与公立医疗机构合作的问题,最难的问题是优质医生资源匮乏。这个问题已经困扰社会办医多年。我国医生岗位任职基本都是编制岗位,这导致医生流动非常困难,很多社会医疗机构高薪挖优质的医疗人才,也难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由于缺乏优质的医生资源,导致民营医疗机构难以树立较好的品牌,难以提升知名度,难以获得患者的信任。促进社会办医最有效的政策是放开医生编制,改变现有公立医疗机构的体制问题,让医生任职流动起来,这样既可有效的提升公立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诊疗能力,也能促进社会办医的发展。

和静钧:如果不释放公立医疗机构的优质资源,社会办医只有吸引低水平医师入行,形成低效应、低水平管理的恶性循环。一旦行政监管部门严格管理,社会办医的生存能力更受影响,形成“一放开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此次“加码政策”落实后,监管就有正向催化的作用,社会办医长期存在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无序状况有望得到扭转。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