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价格信号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条件

2019-06-25 15:17 来源:深圳特区报
效率与公正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在不允许市场价格发挥作用的领域,既不可能有公正,也不可能有效率。正是价格把资源引向最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领域中,使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同时也使相应的企业家获得利润回报。

效率与公正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在不允许市场价格发挥作用的领域,既不可能有公正,也不可能有效率。正是价格把资源引向最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领域中,使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同时也使相应的企业家获得利润回报。

孟德斯鸠的名言“有商业的地方,便有美德”为人熟知。我们认为,如从“价格”的角度,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在没有价格发挥作用的地方,便没有美德”。

众所周知,价格本身是交换的产物,如市场部门中各种商品和要素的价格,这些价格都是通过交换产生的,我们称这种价格为交换意义上的价格,也即市场价格。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还会接触到另一种“分配”意义上的价格,这种“价格”是通过分配产生的,比如在公立高校中,老师的月薪就是这种价格,以前在计划体制中使用的价格也属于这种类型。两者虽然都有价格的形式,但实际上只有前者才是真正的价格。不仅如此,它们的道德意义也是大不相同的。

经济学上,价格是稀缺性的体现,比如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体现,如该种劳动力在市场中比较稀缺,那么工资也会比较高。但分配意义上的价格并不具有这一功能,它体现的是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分配部门的要求,而不是该种要素在市场中的稀缺性。相反,交换产生的价格不仅体现了稀缺性,也体现了价值创造的大小,因为这种价格对应的“回报”是从消费者那里赚来的,而不是分配部门分配给他的。

“公正”意味着一个人的收入与他的贡献挂钩,市场价格给出了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为他人做出贡献的信号,这种信号为合理地分配提供了依据。在没有市场价格信号的情况下,分配必然是任意的,与价值创造也是不相干的,这时公正性也无从谈起。

在分配意义上的价格起主导作用的领域,个体要获得更多的收入,只能去迎合分配部门确定的分配法则,这使他成为其附庸。那些越是善于迎合这种标准的人,他们的收入越高。某种程度上。而在交换意义上的价格起主导的领域,他们不需要去迎合特定的某个主体,如非要说迎合谁,那就是消费者。他们可以采取他们认为最为有效的方式去达到他们的目标,完全不需要放弃自己的独立意志。

从企业家精神的角度看,我们认为“创造是美德”,当然,发现和创造也是个体的自然权利,价格实际上是个体发现和创造的产物。但分配意义上的价格要求个体满足上级给定的标准,这样他就不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换句话说,在不允许市场价格发挥作用的领域,个体没有自主选择权,企业家才能的发挥受抑制。

另外,分配意义上的价格是“零和”的。如某些人的工资高了,其他人的工资就低了。相反,交换意义上的价格是合作性的,某些人的工资水平提高,不仅不会降低其他人的工资,还会提高其他人的工资,市场中每个人都从这种价格中受益。

由于缺乏市场价格机制,也往往使计划部门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一个例子是高校。在世界各地,公立高校都缺乏衡量“人才”价值的价格信号。比如有的教授“价码高”,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成果对社会有多大的价值,可能更多地表明他们的钻营能力强,也即在给定的考核体制下投机获利的能力强。众所周知,价格信号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条件,这一法则对智力资源也同样适用。由于缺乏真正的价格信号,或虚假的价格造成的混乱,高校的智力资源配置实际上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效率与公正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在不允许市场价格发挥作用的领域,既不可能有公正,也不可能有效率。正是价格把资源引向最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领域中,使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同时也使相应的企业家获得利润回报。

在企业内部,价格也经常地以分配的形式出现,比如老板给员工发工资,但这种分配只是交换意义上的价格的实现方式,它和“分配”意义上的价格是两回事。员工的收入看似是老板“分配”给他们的,但实际上是他们自己从市场上赚取的,是他们做出贡献的回报。

在一个小群体内部,或许不需要把市场价格作为公正的条件,比如家长给表现不同的孩子不同的礼物,这不需要价格。但是在大社会中,公正必须以价格的存在为前提,在不让价格发挥作用的地方,也不可能有公正。

(作者为浙江工商大学教授)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