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德传统民粹主义与西方当代民粹主义的关系论析

作者:夏庆宇  2019-06-26 16:03  新传播    【字号:  

普遍观点认为,俄国、德国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曾存在过的传统民粹主义与西方当代民粹主义并非同一类事物,但通过比较俄、德传统民粹主义与西方当代民粹主义可知,民粹主义由两方面特质所共同界定:一方面是阶级特质,即民粹主义站在社会底层民众一边,反对社会上层“精英集团”的统治;另一方面是民族特质,即民粹主义派站在本民族一边、排斥其他民族。如果缺少其中某一特质即不构成民粹主义。

[摘.要]普遍观点认为,俄国、德国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曾存在过的传统民粹主义与西方当代民粹主义并非同一类事物,但通过比较俄、德传统民粹主义与西方当代民粹主义可知,民粹主义由两方面特质所共同界定:一方面是阶级特质,即民粹主义站在社会底层民众一边,反对社会上层“精英集团”的统治;另一方面是民族特质,即民粹主义派站在本民族一边、排斥其他民族。如果缺少其中某一特质即不构成民粹主义。因此,传统民粹主义与当代民粹主义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二者均同时具备上述两方面特质,只不过传统民粹主义的阶级特质比民族特质表现得更加明显,而当代民粹主义的民族特质比阶级特质表现得更加明显,故而二者的外在表现形态呈现出较大差异,从而导致一些人认为二者并非同一类事物。

[关键词]民粹主义.俄国.德国.西方.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 D73/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3575(2018)02-0072-11

在当代中国,关于“民粹主义”这一概念存在着一个亟待厘清的问题,即: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拥有的巨大影响力,许多人在听到“民粹主义”一词时就会联想到与马克思主义曾发生过论战的俄国民粹主义,此外德国纳粹主义运动也使许多人知道德国在历史上曾存在民粹主义。那么,俄国和德国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出现的民粹主义与当前西方国家日渐抬头的民粹主义是否属于同一类事物呢?

普遍观点认为,俄国、德国的传统民粹主义与西方当代民粹主义并非同类事物。即便真的如此,持这类看法的论者对“为什么用同一个名词(即民粹主义)来指称不同的事物”这一问题并未作出必要的解释说明,也就是说,有关论者未能充分阐释传统民粹主义与当代民粹主义的理论差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东欧诸国与两次世界大战的关系研究”(项目号:16JHQ025)阶段性成果。异、本质差别具体为何。况且俄国民粹主义等传统民粹主义与当代民粹主义未必是截然不同的事物,二者相互之间的关系未必是截然割裂的。为了讨论这一问题,以下分别对俄国、德国传统民粹主义以及当代西方民粹主义加以比较、辨析,以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以对立为主,还是以统一为主。

一、俄国传统民粹主义的特征

俄国民粹主义诞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全世界最早出现的民粹主义现象,这与当时俄国独特的社会背景有关。

(一)民粹主义理论家和青年共同促成俄国民粹主义的产生

19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俄国已出现近代工业的发展,但该国传统的阶级压迫关系依然如故,这使得该国生产关系的落后性日渐凸显。到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俄国国内紧张的阶级矛盾已导致俄国王室的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在这种背景下,俄国民粹主义在圣彼得堡地区的青年人中间逐渐萌生。当时圣彼得堡涌现出许多“小圈子”,即一些有相同兴趣的人聚集到一起讨论问题特别是俄国的前途问题。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彼得拉舍夫斯基(Petrashevshii)小组”等,他们提出了培养一代“新人”的概念。这部分俄国青年认为他们的父辈已经腐朽了,因此希望与他们决裂,成为新的人,他们主张彻底否定所有的传统权威。但是针对如何成为“新人”的问题,当时的俄国青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一部分青年选择了工人作为依靠力量,民粹主义派青年却选择农民作为依靠力量。民粹主义派之所以选择农民作为依靠力量,一方面是因为俄国的农民问题在19世纪非常突出,当时俄罗斯的绝大多数人口都是农民,但很多农民没有土地,属于农奴,俄国农民特别是农奴与贵族、地主之间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突出;另一方面是因为民粹主义青年对农民抱有同情和好感,他们怀着正义感,意图解放受压迫的贫苦农民。

在上述背景下出现的俄国民粹主义运动的主要实践者是当时的一批怀有反传统情绪的青年人,他们宣称要将自己乃至以农民为主的多数俄国人转变为“新人”,这类青年通常出身于教会家庭。须要指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率先将他们称为“知识分子”(intelligentsia),这种说法便延续了下来,但事实上这些青年人与典型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是存在明显区别的。除青年外,民粹主义理论家在俄国民粹主义运动中发挥了较大的影响力,其中著名的有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Nikolai Chernishevskii)、迪米特利·皮萨列夫(Dimitrii Pisarev)、巴枯宁、赫尔岑(Herzen)等。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许多思想来自英国功利主义理论,他对俄国农村村社的推崇使“村社”(或译为“公社”)成为俄国民粹主义理论的重要概念。他认为:如果在俄国实行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模式,将对俄国的绝大多数民众造成严重伤害,因此只有依靠农民公社才能避免俄国受到资本主义的侵蚀;如果实行财产私有制,如果个人主义泛滥,那么农民公社就必定会失败,因为前两者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出现;如果俄罗斯能够将农民公社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的起点,就能避免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社会问题,农民公社是“社会主义的最低阶段”,通过农民公社可以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基于上述思想认识,车尔尼雪夫斯基派民粹主义者积极在俄国发展农

Richard Wortman.The Crisis of Russian Populi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7, P.3.

D. Mackenzie Wallace.Russia.New York: Holt,1881.Quoted from Joseph Held, ed.Populism in Eastern Europe: Racism, Nationalism and Society.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6, PP.83-116.民公社,但是在实践中结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这种推崇农民公社的想法对俄国的农村进行了过度理想化、严重脱离实际,表现在:第一,俄国沙皇在认识到农奴问题对社会稳定构成的危害后开始着手解放农奴,但相关政策出台的时间并不长,村社在16世纪之后才出现,因此建设公社的基础并不牢固。第二,由于生产力并未得到实质性提高,农民公社仅仅能够给农民提供低度的经济保障,并不能快速、长期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第三,尽管为了避免出现贫富分化,民粹主义者办的公社会反复在公社成员之间重新分配土地,但是过一段时间之后农民之间仍然会出现贫富差异,这个问题难以解决。第四,有学者认为公社妨碍了社会流动,抑制了技术进步,对俄国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构成了阻力。车尔尼雪夫斯基派民粹主义运动还是给俄国农村带来了许多改变。

也有部分俄国的民粹主义理论家往往是并未接受过多少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迪米特利·皮萨列夫就是其中的典型,但他独创了一种关于改造俄国社会的理论。他认为:年轻人应当“没有父亲”,即青年应摒弃所有权威,仅仅推崇理性和现代科学;“真正的科学”不仅仅存在于书斋之中,也存在于农村之中,农民关于“何时耕耘、何时收获、如何施肥”的知识是一种生活中的科学,由于农民一直在实践着科学,因此农村能够变成由科学指导的地方;青年民粹主义者与农民的命运是相同的,因为他们都遭到社会中的权威的压迫、剥削。

当然,俄国最著名的民粹主义者还是巴枯宁,他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社会主义色彩,但绝不属于典型的社会主义思想。巴枯宁一派民粹主义者认为俄国农村已经具备了开展革命的条件,民粹主义者需要做的仅仅是“点燃火星”,之后已然对社会现状怀有强烈不满情绪的农民就会推翻贵族、在俄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基于这种认识,巴枯宁派民粹主义者号召俄国青年人到人民中间、去建立联系,但目标不是像其他民粹主义派别所主张的那样通过建设农村来建设新俄国,而是去农村“点燃火星”,通过农民革命改变俄国。巴枯宁还持无政府主义立场,他反对中央政府的集中统一管理,甚至痛恨任何会对人民的“自由精神”加以束缚的组织;他推崇农民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农民天然就有民主意识,而巴枯宁所谓的“民主意识”其实就是无政府主义倾向。

此外,巴枯宁对俄国民粹主义造成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使俄国民粹主义掺入了排外主义、仇恨德国人和犹太人的内容。巴枯宁主张在俄国排斥非俄罗斯民族,认为理想的俄国社会不应当包括其他民族。而巴枯宁的仇视马克思、仇视德国人及犹太人这两种倾向可能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他写道:“犹太人摧毁了西方国家之中的社会主义……犹太人将社会主义导向了马克思主义的威权主义的道路。”巴枯宁推崇俄国农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认为俄国农民没有受到犹太人、德国人的蛊惑。可见传统民粹主义也带有民族排外主义的内容。

(二)俄国民粹主义的特征、实践及历史影响

由以上叙述可知,俄国民粹主义的思想特征是:痛恨资本主义制度的非人性的一面,反对过度工业化、推崇人民特别是农民。民粹主义理论家认为农民与西方腐朽的资产阶级构成了鲜明的反差,俄国农民没有被西方的物质主义腐蚀,保持了质朴、纯洁的天性。俄国一部分年轻人将自己的

Adam B. Ulam.Ideologies and Illusions:Revolutionary Thought from Herzen to Solzhenicyn[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6:9-12.

Dimitrii Pisarev.Selected Philosophical, Social and Political Essays[M].Moscow: Foreign Languages Pub. House,1958:1-49.

Adam B. Ulam.Ideologies and Illusions:Revolutionary Thought from Herzen to Solzhenicyn[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6:13-14.命运与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命运连接在一起。著名民粹主义者赫尔岑对俄国学生们呼吁:“荣耀属于你们,你们开始了一个新纪元……到人民中间去……向人民展示:你们中间将出现为了俄国人民而奋斗的战士。”在这种思想认识引导下,俄国民粹主义者积极走入农村。

俄国民粹主义运动的高潮或者说正式诞生的标志是1874年涌现出的“走进人民中间”运动。当时约有一千名原本生活在城市的年轻人进入农村,他们穿上穷人的衣服,有时甚至赤足,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寻找工作,试图在乡村定居。其中多数人的年龄在16到20岁之间,20到25岁的青年人就属于比较年长的。这些青年设想为农民服务,通过与农民一起劳动获得他们的信任,在既存的、不平等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中对农民进行指导,启发农民的觉悟。然而这些民粹主义者的活动并未在农村引发他们所设想的革命行动,而仅仅制造了若干起暗杀等恐怖主义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在俄国传播开来之后,民粹主义逐渐销声匿迹了。

然而俄国民粹主义者的活动最终以失败收场,并未直接取得明显的成果—“这些一心想融入人民,成为其中一员的教育者,不仅受到政府的迫害,而且得不到人民的接纳。”民粹主义运动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是促使俄国社会更加关注农民的生活状况,例如从1877年起俄国皇家地理协会和皇家自由经济协会都对农民的生活状况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活动;由于民粹主义者的活动,俄国出现了一系列关于农村的研究成果,其中重要的如亚历山大·波斯尼科夫(Alexander Posnikov)的关于农民共同租用土地的成果。

二、德国传统民粹主义的特征

德国民粹主义出现于19世纪90年代,明显晚于俄国。德国早期民粹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主张将德国人变成“新人”(或译为“新人类”),认为由于农民更加接近“新人”,由于农民更加接近土地,因此“新人”将在农村产生;民粹主义者所需做的仅仅是走进人民中间、向人民进行宣传,农民就能变成“新人”;农村是人民的共同体,城市居民应当效仿“德国土地上的人民”,以使德国社会重新焕发活力。德国早期民粹主义运动的基本内容、形式与俄国民粹主义有许多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德国的民粹主义并不像俄国的民粹主义那样呈现为一种运动,而是包含多种独立的运动,主要包括法西斯主义运动、青年运动(Jugendbewegung)、自由军团(Freikorps)、“新军”。由于关于法西斯主义的研究资料颇多,本文重点评介后三种运动。

(一)青年运动

“青年运动”组织正式成立于1896年,萌生于柏林郊区的斯蒂格利茨地区的青年人中间。德国“青年运动”与俄国民粹主义的相同之处在于:第一,“青年运动”也是一种由青年人发起的、反对社会传统的运动。“青年运动”提出要反叛“成年人的社会”,而俄国民粹主义主张在家庭中反对父母的权威,在社会中反对政治、经济领域的权威。第二,德国的“青年运动”也推崇人民特别是农民,主张到他们中间去。“青年运动”提出要“在大自然中漫无目的地游荡”,因此成立了“游荡(Wandervogel)协会”,但所谓“游荡”主要指的是走进农村和“普通国民”中间。他们推崇“真

Adam B. Ulam.Ideologies and Illusions:Revolutionary Thought from Herzen to Solzhenicy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6, P.25.

于沛等:《斯拉夫文明》,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90页。正的德国人”,即农村中的德国农民,对农民充满了感情,他们认为德国的土地是宝贵的(这一点与纳粹的观点相似),对农村生活过分理想化。但与俄国民粹主义者稍有不同的是,俄国民粹主义者主张向农民学习,德国民粹主义者则没有此种主张,他们仅仅主张对德国农民进行“启蒙”,让农民认识到必须接受新文化、成为“新人”。第三,与俄国民粹主义相似,“青年运动”将城市视为外国对本国发挥的影响力最为集中的地方,视为“外国人的据点”,因此他们产生了逃离城市的想法。他们认为德国的青年人不应当追求金钱,不应当沉沦于源自外国的资本主义观念之中。第四,德国民粹主义者也带有民族主义倾向,因此他们推崇本民族的文化。“青年运动”经常举办露营和篝火晚会,他们搜集了德国民歌,在聚会时齐唱民歌,这一行为甚至对德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五,“青年运动”也意图构建真正的“人民共同体”(Volksgemeinschaft,或译为“民族共同体”),只不过在此过程中德国民粹主义的民族主义色彩要表现得比俄国民粹主义更加强烈。

为了创建民族共同体,“青年运动”进行了许多努力,其中之一是建立了哈勃茨霍夫(Habertshof)活动营地,成立活动营地的想法是“青年运动”中的温和派(该派在“青年运动”中占主要地位)提出的,他们认为依靠在德国逐步增建活动营地,就可以逐渐影响整个德国。而建立营地的初衷是:德国民粹主义者特别是“青年运动”成员认为德国正在引入的、来自外国的资本主义模式已经使德国社会遭到撕裂;德国的城市迎合了资本主义,因此变成了冷酷、无人性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相互隔绝,彼此成为陌生人,人们关心的仅仅是追求财富,所有这些不文明现象都是因为外来文化的涌入导致的。民粹主义者认为只有实行新式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日耳曼民族优秀传统的“新人”,而传统学校是无法完成这种任务的,因此他们意图建立由具有奉献精神的“青年运动”领导人领导的活动营地,营地的主要活动形式是青年人与农民一起劳动。民粹主义者希望以此防止青年人受到“腐朽”的社会、受到成年人的“污染”。“青年运动”的领导人设想,受过营地的这种新教育的青年人能够使“民族共同体”最终得以建立。

在这种思想的推动下,为了培育新人类,1919年,“青年运动”在黑森州成立了活动营地,营地的面积是21公顷,利用了当地的闲置房屋和农业设施。进入营地的成员都是并无农业生产经验的城市青年,他们为创立营地饱尝艰辛。周边的村庄还孤立他们,在营地成立之初甚至向法院提告,要求对营地进行罚款。这个营地取得的主要成就是成立了孤儿院和成人学校。孤儿院完全用民粹主义思想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成人学校的目的是将年纪尚青的成年人转变为“新人”,学校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生活,建立朋友一般的共同体,学校的课程包括体育课、日耳曼民族史、经济学,学生的年龄在20岁至30岁之间,多数是生活在营地附近的青年劳动者。1921年营地还创办了期刊。营地成员们致力于农业生产,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他们意图以自己的行为引导农民接受他们的观念,变成“新人”,他们认为如果农民接受了青年营的行为准则,那么德国最终会成为整个民族的共同体。

“青年运动”的领导人也知道自己的力量有限,因此他们提出只有拥有相同思想的青年人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扩大营地、在未来培育出民族共同体。他们不认同当时的魏玛共和国。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纳粹党在获得魏玛共和国的执政权之后,由于在民粹主义理念上与“青年运动”存在一定差异而解散了青年营地,将其财产充公,将营地转变为“希特勒青年营”。

(二)自由军团

“自由军团”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加入军团的主要是参加了“一战”但战后陷入失业状态的退伍士兵,此外也包括受到自由军团的理念吸引的德国民族主义者、认同排犹主义的年轻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魏玛共和国曾多次利用“自由军团”镇压反政府起义,被镇压的起义主要是由德国左派(包括斯巴达克派、独立社会民主党)发起的,因此人们容易认为民粹主义者与左派是敌对的,但事实上二者的理念并不完全矛盾,都主张实现社会底层民众的利益。

“自由军团”中最主要的组织是“德意志青年骑士团”,其发起人是马霍恩(Mahraun)。马霍恩曾是德军军官,在任期间他就曾试图在自己的军队中建立一个“生存共同体(Lebensgemeinshaft)”,目标是让士兵成为“嵌入人民中的新人类”。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后,马霍恩认为如果将士兵们的勇气与青年人的理想结合起来就会成为重建德国社会的基础,因此他成立了青年骑士团。马霍恩宣称骑士团是“一个致力于实现日耳曼民族复兴的、由青年组成的共同体”。尽管自由军团的理念与德国“青年运动”的理念有相似之处(自由军团的少数领导人出身于“青年运动”)—例如都认同民族共同体的概念—但是二者的理念又有很多不同。例如“青年运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推崇无政府主义,既反对政府也反对“成年人的社会”,但马霍恩对此不满,他希望建立有严格的纪律并实行中世纪时期日耳曼人的骑士团的所实行的等级制度的组织。按照骑士团的传统做法,马霍恩将青年骑士团分为三级组织:最低一级组织由12岁至16岁的男孩组成,名字是“少年团(Jungtrupp)”,第二级组织由16岁至20岁的男青年组成,名为“青年追随者(Junggefolgschaften)”,第三级组织由20岁以上的男子组成,名为“兄弟会(Bruderschaften)”。这三个等级的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本等级的青年为“伟大事业”做好准备,所谓“伟大事业”是指使德国社会获得新生,包括将德国由共和国这种形式转变为“民族共同体”。

当时的德国政府不愿看到这种组织,因此在1921年解散了“自由军团”,之后马霍恩将青年骑士团转变为非正式的青年团体。1930年9月,这个团体为了参与选举而组建“国家党(Staatspartei)”,该党既反对纳粹党又反对共产党,但以参选失败告终。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后为了实现对国家的统一领导而解散了青年骑士团,马霍恩被捕。

“自由军团”也是一种因反对西方的资本主义而出现的种族主义、威权主义运动。马霍恩宣称城市中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由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催生的人造的生活方式,必须将其转变为一种更健康的、以农业和农村公社为基础的生活方式。但他并不主张消灭德国的工业,只是强调如果重视农业和农民的生活方式将使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变得更加平衡。他认为德国要想对抗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和美国就必须与法国结盟,还对宗教非常支持。其思想与纳粹有许多相似之处,属于由同一种时代背景催生出的社会现象。

(三)郎贝蒂的“新军”

德国的另一个曾造成一定社会影响的民粹主义运动是弗里德里希·朗贝蒂(Friedrich Lamberty)在图灵根建立的团队开展的活动。弗里德里希·朗贝蒂在20多岁时接受了德国民粹主义思想,之后从1924年起他自发招募了一批青年男女,组成了所谓“新军”。此后朗贝蒂带着“新军”成员在德国农村各地巡行,他提出:“新军”到农村开展活动的目的是教育德国农民,使他们成为“新人类”,并最终建立起“民族共同体”;“新军”要用自己展现出来的勇气、昂扬精神克服当时德国存在的阶级差别、党派之争。“新军”的活动方式很简单,每到一地他们就搭建篝火堆、向来往的路人宣传称:“新军”将向人民展示未来的文化,通过这种展示将使人民抛弃脑海中集聚的坏思想、旧观念。在活动之初,德国农民们会对这种表演存有戒心,但是不久就会被“新军”的热情和活动气氛感染,也会围着篝火跳舞、唱歌,此后又会有更多的农民来看表演并加入其中。如是几

Nigel H. Jones. Hitler's Heralds: The Story of the Freikorps1918-1923. New York: John Murray1987, P.25-38.天之后,在观众的疑心逐渐消失的情况下,朗贝蒂会在歌舞结束之际对心理不再设防的农民发表演讲。演讲的内容是谴责资本主义和“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强调应当在所有德国人中间形成兄弟般的爱。朗贝蒂等人的活动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影响,他们有时被允许在城市的大教堂前的中心广场上开展活动,有时还被允许在教堂中发表演讲,场景类似于牧师布道,听众达数千人。

朗贝蒂的“新军”显示德国早期民粹主义运动属于一种自发的农民运动,这种运动缺乏理论指导,感性色彩大于理性色彩,其宣传的内容的逻辑性也不强,而且这种不参与政治、不以掌握政权为目标的活动方式显然不能对社会产生根本性的触动。但民粹主义运动直接与农民接触,对农民有一定的感召力。由于德国早期民粹主义运动缺少理论家对民粹主义的主要立场和诉求进行概括和阐发,因此德国的民粹主义最终由希特勒这种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又能与政权相结合的极端民粹主义者“发扬光大”。

三、从传统民粹主义到当代民粹主义

(一)传统民粹主义是在现代化前夜对农业社会的一种缅怀

在近代史早期,西欧国家率先实现了工业化,创造出了资本主义模式,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实现了国家的崛起。而与此同时德国、俄国等欧洲东部国家却未能与西欧国家同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未能与西欧国家同步实现崛起。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俄国会比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国家更直接感受到已经率先实现了近代化的西欧国家对本国产生的压力,感受到西欧模式的示范效应。之所以说德国民粹主义的诞生与俄国民粹主义的诞生属于同一性质的历史现象,是因为尽管当前人们通常认为德国属于西欧国家,但是在19世纪,德国与西欧国家的处境有所不同,与俄国的处境则十分相似,德国的工业化进程的起步要比英国、荷兰等西欧国家晚得多(尽管此后德国工业呈现出后来居上之势),德国与俄国等东欧国家同样面临着在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于近代率先兴起之后是否应当效仿西欧国家、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在从德国到俄国之间的广袤的欧洲东部地区诞生了民粹主义。

面对已经实现了近代化并且十分强势的西欧国家以及西欧的资本主义模式,包括德国、俄国在内的欧洲东部国家能做出的选择似乎只有两个:要么接受西欧的模式、走与西欧国家相同的道路,要么抗拒西欧模式、走不同于西欧的道路。民粹主义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诞生的,面对上述两个选择,民粹主义者做出的选择主要是后者。抗拒西方模式、主张走本国独特的发展道路,就是民粹主义在19世纪下半叶诞生时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民粹主义不仅是较晚开始近-现代化进程的国家对近-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反抗,是在现代化前夜对传统农业社会的一种缅怀;也是较晚开始接受资本主义模式的国家对资本主义模式的一种抗争,由于这种抗争的重要特点是反对来自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因此民粹主义这种对资本主义的抗争运动带有排外的特征。

总之,在“二战”之前,民粹主义是一部分欧洲落后国家的民众在面对西方式的资本主义向本国快速扩张的情况下做出的一种反应。正是由于在开始实现近代化之际欧洲比较落后的国家国内普遍出现了巨大变化,以反对社会出现变化、捍卫农业的主导地位为重要特征的民粹主义才出现并盛行开来。

(二)从传统民粹主义的消失到法西斯主义的崛起

随着历史的演进,俄国、德国传统民粹主义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在俄国,在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之后,民粹主义曾经与马克思主义发生过理论与实践的冲突,二者同样重视对社会底层民众的解放和建立美好的新社会,但二者的目标、手段、依靠力量是不同的,因此这两种均具有革命性的意识形态曾在“俄国革命应以何种方式进行”等问题上发生过较量,最终马克思主义战胜了带有空想性的民粹主义。随着在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影响力不断增大并取得了革命的全面胜利,以“十月革命”为标志,俄国的民粹主义传统一度彻底消失了。尽管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民粹主义出现了复苏的迹象,但传统的民粹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代俄罗斯的影响力是十分有限的,俄罗斯涌现出的新的民粹主义运动更多地以民族主义、种族主义、排外主义为特征,而不复有代表农民、主张革命的特质了。在德国,传统民粹主义运动中的非纳粹流派最终都被纳粹势力镇压了。随着法西斯势力在20世纪30年代掌握了德国政权,纳粹党不允许本国国内继续存在与本党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的其他民粹主义团体,因此“青年运动”和“自由军团”这些德国传统民粹主义运动都遭到法西斯政权的清洗。而后,法西斯主义就成了“德国民粹主义”的同义词,甚至在“二战”之后的很长时期里西方人心目中的“民粹主义”就仅仅是法西斯主义。也就是说,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随着其他传统民粹主义运动的沉寂,德国纳粹成了世界上最为引人注目的民粹主义运动。在这种情况下,法西斯主义对当代西方民粹主义产生了直接影响。

法西斯主义的最突出特征是极端民族主义,其次的特征是崇拜本民族的人民、主张维护本民族人民的利益。法西斯主义在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兴起之后,对欧洲乃至全世界构成了极大的冲击,世人更多地因为法西斯的对外侵略行径、种族灭绝暴行而记住了其极端民族主义的特征,却因此而忽视了其崇拜人民(至少法西斯势力宣称自己代表本国普通民众、维护他们的利益,而且法西斯势力在这方面确实做了一些工作)的特征,必须看到,后一特征也是法西斯主义这种民粹主义与其他传统民粹主义的共同特征、共同本质属性之一。

(三)从法西斯主义的覆灭到当代西方民粹主义的兴起

在德、意法西斯兴起之前,西欧国家少有民粹主义运动,当时的民粹主义主要集中在农业人口比例较大的国家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法西斯主义为世人所不齿,因此民粹主义在欧洲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但是大致从20世纪70年代起,西欧国家逐渐重新出现了类似于法西斯主义的民粹主义意识形态和组织。这些意识形态、组织的故态复萌,一方面是受到了法西斯主义的影响,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少数西欧国家中有少数人对法西斯主义存在认同、缅怀心理,他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人对法西斯政权的彻底否定的评价并不客观公正,认为“二战”中协约国对本国造成了伤害,应当进行历史复仇;另一方面是因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欧洲社会的现实状况的确使一些人逐渐认同了法西斯势力曾经宣扬的排外主义观念,这些人不一定认同法西斯主义,但是他们对本国的少数民族人口、外来人口的态度在本质上是与法西斯主义的主张相一致的。

当代西方民粹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主张的相似性表现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犹太人在全世界最主要的聚集地是包括德国在内的中欧、东欧国家,他们在这些地区的国家中拥有极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在经济领域内掌握了一定的控制权,当时犹太人对所在国家的一些原住民进行经济剥削,他们的生活条件要比所在国家的许多原住民更高,这种状况使得有关国家产生了排斥犹太人的想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不仅是德国,几乎所有中欧、东欧国家都出现了排犹运动,由

张莉:《当前欧洲右翼民粹主义复兴运动的新趋向》,《欧洲研究》,2011年第3期。此可以看出,排犹运动是“二战”前中欧、东欧国家对本国的犹太人口普遍存在的不满心理的一种反映。在“二战”期间遭到法西斯排斥的不仅仅是犹太人,还有不被中欧、东欧国家的原住民认同的吉普赛人。另外,中欧、东欧国家存在许多民族跨境分布现象,有关国家还存在排斥少数民族的情况,例如罗马尼亚的民粹主义者强烈排斥本国的日耳曼人、亚美尼亚人、匈牙利人,保加利亚的民粹主义者排斥本国的希腊人、土耳其人,克罗地亚的民粹主义者排斥本国的匈牙利人、日耳曼人、塞尔维亚人,匈牙利的民粹主义者排斥本国的日耳曼族人,斯洛伐克的民粹主义者排斥本国的匈牙利族人。民粹主义运动之所以普遍主张排外主义,与民粹主义推崇本民族的人民有关,要想达到维护本民族人民的利益的目的,相应地就会要求对非本民族人加以排斥。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国家乃至西方国家之所以会普遍产生排外主义情绪,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中欧、东欧国家的排外情绪的产生过程是相似的。“二战”之前,中欧、东欧国家的民粹主义者认为犹太人、吉普赛人以及本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人口的存在影响到了本民族人口的生活质量。“二战”之后,西方国家作为发达国家,吸引了许多外来人口涌入,这些外来人口在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就会导致西方国家本国的一部分人认为外来人口妨碍了自己的生活,例如一部分西方民众认为由于外来人口的存在使本国人口的工作机会减少、工资水平降低、国家的财政负担加重、社会治安状况变差,甚至有些排外主义者仅仅因为心理上自然生发出来的厌恶感就主张排斥外来人口。

由此可见,当代西方国家的民粹主义与法西斯主义是相似的,主要特征是排外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相应的次要特征则是强烈推崇本民族人民特别是社会底层民众。

(四)民粹主义有两方面本质特征,二者缺一即不构成民粹主义

前已述及,在俄国、德国的许多传统民粹主义流派消失之后,法西斯主义成为民粹主义的主要代表,当代西方民粹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思维模式存在高度的相似性。那么,法西斯主义、当代西方民粹主义与俄国民粹主义等传统民粹主义是否是本质相同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回答:民粹主义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是什么特征使民粹主义能够与民族主义、保守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意识形态相区别开来?

民粹主义有两个核心主张,一是在阶级立场上,站在普通底层民众一边、反对社会中的上层统治集团,这一点使民粹主义带有极左特征;二是在民族立场上,主张维护本民族的利益、排斥其他民族,这一点使民粹主义带有极右特征。具体说来,如果认为西方社会普遍存在少数精英集团与多数普通民众的政治对立,那么不论是传统民粹主义还是当代民粹主义都是站在多数普通民众一边的,民粹主义者带有明显的人民性或曰“民粹性”,这是所有民粹主义者的共同特征,只不过在实现工业化之前俄国、德国的主要人口是农民,因此传统民粹主义非常推崇农民;在西方国家的农业人口已经普遍发生萎缩的今天,民粹主义不可能再以推崇农民为特征了,但他们仍然主要推崇、代表本国的社会底层民众,这一点并未发生变化。当然,民粹主义者的上述共同特征是通过阶级分析发现的,而民粹主义者还有一个重要的普遍特征,那就是主张排外主义,这是一种民族主义情绪。

也就是说,民粹主义是由阶级特征、民族特征共同界定的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前已述及,这两种特征是相通的,这两种特征结合在一起并非偶然,民粹主义的阶级特征与民族特征存在一定的关联,即民粹主义者推崇的往往是本民族的普通民众,而非本民族的精英集团,也非其他民族的民众。故而,民粹主义正是因为站在极左的立场上,才带上“排外主义”这种极右翼的特

夏庆宇:《“勒庞现象”透视》,《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征。因此民粹主义的本质是极左,不能因为其极右的特征而忽视了其极左的本质。

如果缺少上述两种核心特征中的任何一种特征,则不构成民粹主义,例如某一意识形态如果只主张维护社会底层民众的利益而不主张排斥其他民族,则其仅仅是一种普通的左翼意识形态而称不上民粹主义;如果某一意识形态只主张排斥其他民族而不主张维护社会底层民众的利益,则其仅仅是民族主义而非民粹主义。

四、传统民粹与当代西方民粹主义的关系

(一)传统民粹主义与当代民粹主义的统一性

在理解了民粹主义的本质之后就可以对传统民粹主义与当代民粹主义加以比较。俄国民粹主义、德国的“青年运动”等传统民粹主义的阶级特征要比其民族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也就是说“崇拜农民”是他们的主要特征。这些民粹主义运动尽管也带有排外主义特征,例如巴枯宁就主张排外主义、德国民粹主义的排外主义特征是极其明显的,但当时排外主义特征并不是民粹主义的最突出特征。法西斯主义、当代西方民粹主义的民族特征则比阶级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排外是它们最显著的标志。但当代西方民粹主义依然具有明显的阶级特征,这一点是不应被忽视的。

基于上述比较,笔者认为,传统民粹主义与当代民粹主义的本质是一致的,它们都是极左的阶级立场与极右的排外主义主张的结合,只不过前者的阶级特征表现得更明显些、后者的排外特征表现得更明显些。用“民粹主义”一词来指称19世纪的民粹主义农民运动与当代的民粹主义排外运动并非不合理—尽管人们如果不了解民粹主义同时具备阶级特征、民族特征两个“内核”,就会对用“民粹主义”一词指代不同时代、不同国别的“民粹主义运动”的作法产生疑惑。要想消除有关疑惑,就需要理解传统民粹主义与当代民粹主义在本质上的统一性。

(二)传统民粹主义与当代民粹主义的对立性

民粹主义在诞生时所处的历史背景的不同,造成了不同时代的民粹主义运动的活动主体、依靠力量、世界观、价值观、社会主张、表现形式等都存在明显差异,但“二战”前、后民粹主义的最主要的不同点是:简单来说,“二战”之前的民粹主义是一种后发国家排斥早发国家的现象,而“二战”之后的民粹主义是一种早发国家排斥后发国家的现象。其具体含义是:

民粹主义最早出现于、直到“二战”结束之前主要存在于那些相对于西欧国家而言较晚开始近代化进程的欧洲国家之中。民粹主义诞生于欧洲的这类国家之中,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恰恰是有关国家在近代晚于西欧国家开始实现近代化,才成为民粹主义萌生的土壤。近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工业化、资本主义化和社会开放。众所周知,在西欧国家开始实现近代化之时,曾经出现过民众抵抗工业化、资本主义化的运动。“一部分民众反对近代化进程”这种现象,可以说是所有国家在实现近代化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但是在较晚实现近代化的国家中出现的民众反对近代化的现象,又与率先实现近代化的国家中曾出现的反对近代化的运动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相对而言,率先实现近代化的国家的近代化进程是自发出现的,但是较晚开始近代化进程的国家往往是在遭遇到率先实现了近代化的国家释放的压力之后才半主动、半被迫地走上近代化之路的。在这种情况下,较晚开始近代化进程的国家出现的反近代化运动往往会将矛头指向率先实现近代化的国家,带有排外的特征,这种排外特征是率先实现近代化的国家曾出现的反近代化运动所不具备的。较晚开始近代化进程的国家出现的带有排外特征的反近代化运动,就是早期的民粹主义运动。

如果说传统民粹主义是较晚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对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的发展模式的一种排斥,那么当代民粹主义则是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对就尚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的一种排斥。当然,后一种情况主要指发达国家的一部分公民排斥来自非发达国家的移民、非法入境者、难民以及他们对本国社会带来的冲击(例如外来人口带来的异质文化)。由于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不同,各国的民粹主义运动并不是完全相似的,例如民粹主义在美国发挥影响力的主要方式是依靠个别政治家个人的影响力,在欧洲发挥影响力的主要方式是依靠政党的活动,又如民粹主义政党在法国已经存在较长时间,在德国正式出现的时间则非常晚(由于历史原因,民粹主义政党在德国是十分敏感的问题);但应当看到在当前几乎每个西方国家中都存在民粹主义政党。民粹主义现象在西方国家的普遍存在反映出当代的民粹主义主要是一种发达国家之中的现象,主要是一种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世界排斥来自未实现现代化的世界的移民的现象。

(三)传统民粹主义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当代西方民粹主义具有明显的保守性

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民粹主义都造成了重要影响。对传统民粹主义的历史意义,主要应予肯定。在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已经开始向尚未实现近代化的欧洲国家渗透,这些国家传统的农业和农村生活开始解体,在这种背景下,有关国家的青年一代和农民都对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方向感到困惑和迷茫,但与农民相比青年人又对未来充满理想主义的憧憬,因此他们否定了传统的价值观,试图到人民中间做一番事业。民粹主义青年们怀有的解放民众,建立平等、公正、互助、友爱的社会的理想是高尚的,但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对实现理想的困难估计不足,他们的力量有限,因此并未真正改变国家的面貌、促进社会的进步。尽管如此,传统民粹主义运动所体现出的献身精神还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其理论、理念也有恒久性的启示意义。传统民粹主义的独特主张正是其最重要的历史价值,有关主张主要包括:在反对本国的封建主义权威的同时率先反思西方近代流行的社会思潮和资本主义制度,在有选择地保留传统价值观的同时突出倡导人民主义价值观,在反对个人主义的同时主张用集体主义取代个人主义,在反对近代西方生活方式和城市生活的同时对农民和农村生活予以理想化。

而当代西方的民粹主义运动带有明显的排外主义、保守主义甚至种族主义、法西斯主义特征。当前民粹主义分子在西方国家的活跃是一种危险的政治信号,尽管目前还不能断定民粹主义的活跃属于法西斯主义复活的迹象,但不能彻底排除今后带有与法西斯主义类似思想倾向的民粹主义政党在西方国家中攫取政权的可能性。2018年6月,民粹主义政党“五星运动”和“联盟党”已经在意大利获得执政权,这是“二战”结束以来首次出现民粹主义政党掌控西方大国的政权的情况,在“二战”之前法西斯主义也是于意大利率先获得执政权的。这类变化趋势有可能会成为今后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政治潮流。民粹主义政党一旦执政,其激进的政策有可能使西方政坛乃至西方社会变得更趋动荡。

夏庆宇:《英国、德国和瑞典极右翼政党》,《国际研究参考》,2016年第12期。

作者简介:夏庆宇,河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河南郑州.451191


编辑:战旗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