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弘扬中华文化 凝聚侨心侨力

2019-07-16 11:38 来源:深圳特区报
中华文化是广大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根基,做好中华文化传承,对于践行十九大报告精神,广泛团结联系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华侨华人长时间置身海外,更熟悉住在国具体国情,熟悉住在国的社会、法律、文化环境与风土人情,对中国和家乡情况也很熟悉,与其住在国的社会公众尤其是主流社会的联系与交往更自然、更密切、更容易,由其发起并参与的与住在国社会公众的民间交往,或是由海外华侨华人所牵线搭桥的中国官方、中国内地民众与其住在国的民间交往,往往效果更好。因此,发挥华侨华人连接中国与所在国家天然桥梁和纽带作用是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中华文化是广大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根基,做好中华文化传承,对于践行十九大报告精神,广泛团结联系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华文化的核心地位与历史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具有长久的发展历史。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剧增。可见,在中国长远发展持续向好、全球汉语热方兴未艾的基础上,有必要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汉语传播战略和推广措施。

二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精神链条。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种强大的生命力,造就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特征。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表现为“天人合一”“以民为本”“自强不息”“贵和尚中”“协和万邦”等基本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

2014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

三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基本情况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具有广泛市场,截至目前,国家教育部与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已在1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11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210万人,全球已然兴起了一股“汉语热”。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目前来讲,有以下几方面成果与特点。

(一)传播内容大众化

就目前来看,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在内容上还主要停留在表层文化,比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以及部分中层文化,如传统习俗、传统节日等。

(二)传播载体形式多样

不论是孔子学院还是民间的教育机构,都在教授语言风俗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传播中华文化。也正是由于海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坚持和努力,近年来伴随着“汉语热”,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有所提升。

(三)传播态度积极和平

中国一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不例外。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身价值,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显然是本着尊重人类一切文化的态度,在向外传播的同时也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播能力是体现国家整体实力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之一,能否抓住机遇、主动出击,传播自己的文化,既是民族文化发展与推进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一个国家通过其优秀文化展示自身文明成果的重要机会。然而,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乐观,不少外国人对中华文化的陌生和误解令人心生感叹。再加上一些西方媒体在言论上对中国片面曲解,以及文化之间巨大的差异,使得很多外国民众很难正确地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更别说是体味正宗的中华文化。因此,在全球化思潮激烈碰撞的今天,我们更要抓住机遇,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心态向世界推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以自信坚韧的意志向国际传播本民族的声音,加强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进而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四新时代加强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建议和对策

华侨华人长时间置身海外,更熟悉住在国具体国情,熟悉住在国的社会、法律、文化环境与风土人情,对中国和家乡情况也很熟悉,与其住在国的社会公众尤其是主流社会的联系与交往更自然、更密切、更容易,由其发起并参与的与住在国社会公众的民间交往,或是由海外华侨华人所牵线搭桥的中国官方、中国内地民众与其住在国的民间交往,往往效果更好。因此,发挥华侨华人连接中国与所在国家天然桥梁和纽带作用是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大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表达和重要标识。要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的联系上,完整阐释中国道路是由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系统阐释这条道路创造的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开创的独具特色的新型制度文明,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发展道路的理解和认同。

(二)展示中华文化特有魅力

作为世界大国的中国需要在世界话语体系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作为唯一延续下来的世界文明古国的中国应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特有的魅力。我们应积极开展平等的文化交流对话,“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可以利用其他国家或机构组织举行的艺术节和文化博览会,推广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展示中华文化特有的魅力。

(三)建构既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国际视野文化话语体系

突出思想内涵,彰显价值理念,进一步增强我们在世界文化发展中的话语权,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把民族特色和世界潮流结合起来,把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推广开来、传播出去,使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在世界上弘扬起来。

(四)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

向世界大力宣传推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如京剧、民乐、书法、国画等),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五)构建海外传播体系

中华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姿多彩的形式,要通过文化“走出去”战略,展现中华文化的感染力、吸引力、作用力。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输出能力。

(六)深入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和接受心理,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形成受众群体的清晰定位。

区分对象和层次,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采用不同策略。对于有相同文化特性的周边地区,将文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应该注重文化多元化,推动文化的双边和多边交流。对欧洲、北美地区要强调文化互补,逐步融入这些地区的文化市场。

(七)建立多元化传播渠道

要统筹国内国际舆论引导,加强内宣和外宣的协调配合,着力建设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使我们的图像、声音、文字、信息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加强海外文化传播渠道建设,逐渐形成多元化、全方位、立体式、多层次的传播渠道。通过“文化+”“互联网+”,实现跨领域交融互动、合作创新。

(八)精心选择传播内容、提高传播效果,着力增强对外传播的针对性实效性,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国际话语体系建设。

一是把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要求。二是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三是形成独具中国特色、能与国际交流的对外话语体系。研究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有效方式,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形成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中国话语,让外国人不仅听得到、看得到,而且听得进去、看得明白。

(梁辉荣:广东省委统战部研究室副主任;亓元坤:广东华侨博物馆收藏研究部馆员)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