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做好共同富裕的制度安排

2019-08-13 15:38 来源:深圳特区报
先富带共富有两个行动方向:一是先富地区带动后富地区,主要是政府行为;二是先富群体带动后富群体,主要是个人和企业行为。

提要

先富带共富有两个行动方向:一是先富地区带动后富地区,主要是政府行为;二是先富群体带动后富群体,主要是个人和企业行为。从这两个方向构建先富带共富制度,将有力促进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和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为此,首先要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以高效率创造更多财富;同时要做好共同富裕的制度安排,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

建立健全三类资产的产权制度

我国社会总资产分为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事业性资产三种类型,建立健全三类资产的产权制度,为社会成员劳动创业提供公平的资源条件,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1.坚持资源性资产的公有制,加强资源性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的制度规范。我国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水流等资源性资产属于公有(在不同范围内分别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这些公有资产是全民生存、发展和致富的物质基础,也是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基本保证,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资源性资产的公有制。严格执行宪法和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草原法等法律关于各类资源性资产权属关系的规定,按照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理顺由多部门分工管资源性资产的体制,进一步明确权责关系,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国有资源性资产真正用于全民利益,集体资源性资产真正用于集体利益。农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既属于资源性资产,又部分带有经营性资产属性,可以通过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的适当分离来实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种矿产资源经过开发利用逐步转化为经营性资产,其中部分成为非公有资产。要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健全由市场决定资源性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的制度,防止公有资源性资产遭到侵蚀。

2.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营性资产结构,提高利用效率。经营性资产结构取决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并实现增值的状况,应当让市场充分调节各种经济成分的经营性资产比例。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多种新型公有制经济形式,包括国有控股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和农村新型合作社。大力发展这些新型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开发社会财富源泉,对实现共同富裕至关重要。

3.在科教文卫等事业领域充分发挥公有制单位的主力军作用。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投入这些事业领域有利于加快其发展,但是事业单位不能像企业那样追求盈利,私人投资相对有限。科教文卫领域的主体和骨干单位应当保持公有制性质,这是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支柱之一,也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必要保证。

2.

完善教育培训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

不同社会成员的能力差异和就业条件差异是引起收入差异的重要原因,虽然现阶段还难以完全消除这种差异,但是应当努力为社会成员创造比较公平的教育培训条件和就业创业机会,改善致富条件。

1.建立健全公平教育制度。调整大中小学资源,逐步消除学历教育校际质量差异过大的现象,义务教育阶段应尽量为青少年提供同等优质教育,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在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中调整知识性、技能性教育比例,优化各种学历教育结构和专业设置,更加注重能力培训。职业技术教育要更加注重学用结合,加强校企合作。优先安排贫困家庭的子女到职业技校学习,把这作为一项扶贫措施加以实施,防止出现贫二代甚至贫三代。组织在职人员岗位培训和就业前培训,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提高全体劳动者素质。

2.建立三次产业就业促进和调节制度。支持和鼓励农业生产骨干、各种专业户和种养殖能手安心从事第一产业;引导和支持学有所长的农民工返回农村创业,通过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规模化种养殖来致富;鼓励大中专农林专业毕业生到第一产业创业,以输送和补充高素质劳动力,从整体上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要统筹兼顾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就业,根据不同行业特点优化发展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劳动资本混合密集型产业;加强旨在研发核心技术、培育自主品牌的工作团队建设,通过产业技术进步来提高就业质量。第三产业进一步挖掘交通运输、商贸会展、餐饮住宿、旅游等传统服务业的就业潜力,促进和规范快递业务和电商业务,继续发展普惠金融、科教文卫、托儿养老、休闲娱乐和家政服务业,提供更多工作岗位。

3.推行更加积极灵活的招工用工制度。坚持分区域分行业定期举办各种职业招聘会,由部门、行业、区域和企业分别办好各类劳动就业网站,充分发挥网络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加强跨区域劳动就业信息交流,防止虚假信息误导劳动力流动。企业要根据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灵活掌握招工条件,通过提高工资待遇和改善劳动条件来吸引劳动者。

3.

构建先富带共富制度

先富带共富有两个行动方向:一是先富地区带动后富地区,主要是政府行为;二是先富群体带动后富群体,主要是个人和企业行为。从这两个方向构建先富带共富制度,将有力促进共同富裕。

1.财政转移制度。目前先富起来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各省大中城市某些区域和部分乡村。这些先富地区多交税,通过国家财政投资和转移支付等方式促进共同富裕,是地区之间先富带共富的有效方式之一。事实上,沿海先富起来的地区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今后应当继续鼓励和支持沿海地区发展,提高富裕水平,培植税源。财政转移的资金来源和去向要更加透明,大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使之确实发挥先富带共富的作用。

2.对口支援和扶贫制度。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按一定行政区划进行对口支援,是地区之间先富带共富的另一种有效方式。支援的具体内容包括由先富地区承担对口支援地区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办厂,转让技术,输送人才和帮助培养人才等等。在各省内部发达地区和相对落后地区之间积极开展对口扶贫,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各地在脱贫攻坚战中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有些脱贫致富经验可以提升到制度层面实行规范化。

3.群体和个人帮扶制度。先富起来的人主要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商户、农村种养殖能手、有较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此外还有少量艺术家和体育明星等。支持和鼓励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把收入用于再生产和技术创新,不断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增收机会。农村涌现出大批种养殖能手,包括种植优质蔬菜、水果、特种植物,养殖肉禽蛋类动物和鱼类,他们先富起来后,带动和帮助当地村民学习种养殖,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先富带共富的作用。各地可以挑选一批种养殖能手,给予适当的资金和政策扶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技术和市场服务,支持他们带动更多的村民共同致富。

4.捐赠制度。单位和个人捐赠对扶贫救灾有一定作用。全国各类捐赠活动不少,特别是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有组织和自发性捐钱捐物很多,对扶贫和灾区重建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也存在项目过多、透明度不够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强管理。对网上募捐活动要给予必要监管,防止利用网上募捐实行欺诈或中饱私囊。实行捐赠流向公示制度,确保捐款捐物切实用于贫困户和灾民。

4.

改进多种分配方式

分配制度改革既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又要有利于社会成员特别是广大劳动者共享发展成果,促进共同富裕。

1.在城镇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全面加强劳动贡献和业绩考核,改进按劳分配制度。一般生产性企业对员工的劳动贡献都有考核,尚需解决管理层与普通员工业绩考核脱节问题。公务员和参公人员可以借鉴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的某些带有共性的做法,实行科学严密的指标和量化考核方法。在全面加强劳动贡献和业绩考核基础上,实行多种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工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完善激励机制,增强工作动力。

2.在农村改进按劳取酬和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一般农户由家庭经营获得收入后依法给国家和集体缴纳某些税费,余额归己,收入多少直接取决于他们的劳动经营状况。要引导农户建立各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集约经营水平。总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分配经验,将有普遍意义的成功经验制度化并加以推广。政府和各种面向农业的生产性服务组织要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供各种社会化服务、减少税费来增加农户经营所得。完善农产品价格保护和补贴制度,减少流通环节,让价格保护和补贴的好处真正落实到农户,而不是由过多的中间环节截留瓜分。

3.规范土地参与收入分配的方式和秩序。政府对城市不同区位商业用地可按经营条件差异征收级差地租,以调节场地供求关系,所得级差地租收入用于改善较差区位经商条件。重新评估早期低价或无偿投入外资企业的土地、厂房等要素价值,按合理比例参加收入分配,克服无偿或低价提供土地的现象。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地租收入政策,保证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使用权分离后能够给相关利益主体带来合理收入。乡镇集体土地出租和房地产出租要有规范管理,保证合理分配。

4.按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规律来建立健全资本参与分配的制度。资本参与分配的方式包括实业投资盈利、入股分红、存款取息等。这些方式都必须遵循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规律,由市场决定初次分配中各种投资的收入水平及其在总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加强上市公司分配监管,反对虚假包装上市和圈钱行为。证监会对多年有盈利却不分红或者只是象征性分红的上市公司,有责任视具体情节分别给予提醒、谴责直至退市警告。拓宽民间投资渠道,规范收入获取方式,更加珍惜和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财产和收入,鼓励人们通过财富的不断积累和增值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的步伐。

5.改进技术多途径参与分配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适当提高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各种重大技术创新的奖励和资助额度。由市场决定专项技术折价入股分红、专利技术转让和拍卖,让各种实用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和社会财富。

5.

完善贫富监测和调控制度

目前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主要是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在此基础上,有必要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列入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并做好相应的制度安排。

1.加强贫富差距动态监测。设置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数,由人均收入、主要消费品的人均消费量、受教育程度、人均寿命等多种指标按一定权重合成,对全国、城乡和区域居民生活水平定期进行测算并公布结果。从国情出发制定家庭富裕和共同富裕标准,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做出更加科学的评价。继续做好基尼系数、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等指标的调查统计、测算和发布工作。

2.强化共同富裕目标约束。根据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个阶段安排,细化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推进共同富裕的目标,贯彻到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中去,通过合理而严格的政绩考核产生硬约束力。通过法律规范和政策措施,包括奖励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查处坑蒙拐骗等违法行为,引导企业盈利目标服从国家共同富裕目标。运用金融和财政手段,支持和鼓励企业到后富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投资创业。

3.改进收入分配调节制度。加强对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调节,充分发挥所得税、社会保障制度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通过提高农村低保水平等措施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距。对一些先富的人通过种种途径把大量财富转移到国外的行为实行有效监控。谨防国际游资通过金融市场炒作攫取中国人的财富。

(作者系广东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二级教授,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会副会长 郑志国)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