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视野 > 

改善“入园难、入园贵”也需要家长换个思路

2019-08-27 16:29 来源:东方网
改善“入园难”、“入园贵”,要从新建幼儿园,新增学位和均衡教育资源着力,更要从引导家长心态上入手。

在8月24日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上,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分组审议《关于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情况的报告》。这个报告里有一个令民众十分关心的话题,就是“入园难入园贵”。马上又到开学季了,到了年龄的新一批学前儿童又要面临入园。而今年有一个新的情况,就是第一批出生的“全面二孩”孩子们该上幼儿园了。(8月25日《央视新闻》)

今年9月,“全面二孩”政策后的大批二孩也即将入园,这波幼儿入学潮,让更多的幼儿家长倍感压力。现在,公办难上,民办费用高,且需要家长们“提前占坑”。然而,幼儿园其实并没有家长所想的那样难上,数量与学位每个区基本都是与适龄儿童相匹配的,这里面有一个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问题,不是上不了幼儿园,而是上不了家长心目中的“理想园”。

在家长群当中,“入园难”的故事似乎永远说不完。难与不难,这虽是一个颇为主观的感受,这与家长们偏爱老资历的公办幼儿园有很大关系,“入园难”其实也是一种“择校难”,“入园贵”实际也是一个“择校贵”,反应了家长在下一代教育上的价值期许和心理焦虑———“不想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尽管家长们对“入园难”、“入园贵”的程度感受不同,但都隐藏着公众对教育起点公平的忧虑常常表现得格外明显———提前占坑、排队报名、疏通关系……围攻幼儿园的各种“占位”方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常态,每逢幼儿入园季就会一次次重演。这种现象既与幼儿教育的过度市场化有关,更与我国对幼儿教育的投入阶段性不足有关,最终反映社会资源和人民需求暂时的不匹配密切相关。

应当看到,中国现阶段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客观存在。名校、名园,这些需要人才和时间大量积累、传承、沉淀的优质资源,不可能迅速复制、全面覆盖。换言之,我们的孩子不可能全部得偿所愿进入所谓的“最好的幼儿园”。反馈到家长“入园难”、“入园贵”的感受上来,上名校、名园肯定比想象要难,上名校、名园肯定比普通园要贵。

其实,学前教育中存在的“入园难、入园贵”,是一个量与质的问题,当品牌公办幼儿园以其历史悠久、收费优惠、质量过硬与名师汇集等集于一身,无疑成为家长们最想让孩子上的幼儿园。千军万马都奔着一条“独木桥”而来时,一个“难”字自然格外扎眼。在这里,“入园难”被无限地放大,而“入园贵”随着无法满足的需求,名校、名园只得借助于杠杆作用来平衡,提高收费倒逼收入一般的家长望而却步。

在现在的氛围之下,孩子们遭遇的不是“入园难”,而是遭遇的是上“理想园”难。在公办名园本来就数量有限,群起追逐的结果就是一大群家长事与愿违面临“入名园难”。而理想与现实巨大的落差,让家长们感到了困惑与盲从。如果换个角度看“入园难、入园贵”的本质,那么,存在于现实生活的“入园难、入园贵”只是家长们在选择上的“一根筋”;如果家长舍近求远地奔命也要让孩子上一个名园,那么,“入园难”、“入园贵”就会让我们常常处于“难”之中不能自拔且难以消除的心头之困。

改善“入园难”、“入园贵”,要从新建幼儿园,新增学位和均衡教育资源着力,更要从引导家长心态上入手。“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首先得开明白,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竞争;这条起跑线在哪里,它有什么样的起点,又指向了什么样的终点。家长们要是能从更大的视角来看,教育体系乃至整个社会如何看待教育、对教育的本质有着怎样的理解等,对孩子来说,才是那一条决定成长的最重要的起跑线。对于社会来说,困扰社会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或者会迎刃而解。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