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大家 > 

推动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时代

2019-09-11 11: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面向未来,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应秉持守正创新,优化国家战略、强化地区战略、深化全球战略,推进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

内容提要:通过梳理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思想创新和实践,将新时代对外开放战略的内涵概括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核心目标,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普世价值情怀,以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为布局中轴,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旗帜,走和平发展道路,体现大国担当,努力促进各国各地区的共同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建设全人类共有、共享和共赢的美好未来。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点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布局;以深化区域协调发展为抓手,促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建立和发展自由贸易实验区,探索对外开放新途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国大战略的优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引领全球开放合作。面向未来,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应秉持守正创新,优化国家战略、强化地区战略、深化全球战略,推进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党的十八大对外开放中国—世界关系战略研究

作者简介:门洪华,同济大学特聘教授,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中国战略研究院院长。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上下求索,终于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鲜明的特征。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国际环境的复杂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坚定不移改革开放,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中国昂首迈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开放是中国处理与世界关系的核心路径,它实质性地促成了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成为中国开创和平发展道路的本质特征。对外开放与对内改革相辅相成,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978年至今,以对外开放为主要路径促成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中国主动开启融入国际体系的进程,成长为一个合作性的、负责任的、建设性的、可预期的国际体系塑造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大力推进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引领中国全面融入国际社会并力争发挥更大的国际影响力,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新时期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指明了方向。

本文主要通过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思想创新,剖析中国对外开放的实践方向,展望中国对外开放的未来布局。

一、中国对外开放的思想创新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推动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①。新时代的全面开放思想及其实践带来了全新的对外开放景象。习近平再三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到地方考察的第一站就选择对外开放前沿阵地广东,明确提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②,向世人发出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明确信号。在此基础上,他就对外开放问题深入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和新主张,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全面开放思想。

习近平创新地提出了开放发展的战略思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胡鞍钢认为,五大发展理念本身就形成了一个宏大的发展框架、严密的发展逻辑、务实的发展思路,其中,创新发展是发展的动力、协调发展是发展的艺术、绿色发展是发展的模式、开放发展是发展的助力、共享发展是发展的目标,其核心和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③。习近平指出,“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深化人文交流,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对外贸易布局、投资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是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要找准突破口,以点带面、串点成线,步步为营、久久为功。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引导全球经济议程,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加快实施自由贸易战略,积极承担与我国能力和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④。

习近平提出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战略思想。2013年9月5日,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就世界经济形势进行发言,首次提出“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新理念。习近平指出,各国经济,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我们要放眼长远,努力塑造各国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世界经济,坚持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⑤。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⑥。习近平强调中国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国“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⑦。

习近平提出全面参与全球治理的思想。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双刃剑效应的进一步显现,大国兴衰进程加速,世界迎来全球治理发展与转型的新时代。全球治理的危机、转型与发展,为中国全面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也是中国推动全面崛起、谋划崛起之后的重要国际条件⑧。当前,中国与全球治理的关系日益深化,中国全面参与国际事务,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创新,在全球性事务、地区性问题的解决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思想、中国方案举世瞩目。中国高度重视全球治理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参与全球治理能力建设,主动参与全球治理进程,深化新兴国家治理合作,重视发挥区域治理作用。习近平高度关注全球治理,指出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这不仅事关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而且事关给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定规则、定方向;不仅事关对发展制高点的争夺,而且事关各国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长远制度性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明确提出中国参与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的定位和责任,并提供了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的“中国方案”。以相关战略判断为基础,中国确立了推动全球治理走出困境、转型发展的基本定位:理念引领者、智慧贡献者、方案提供者和积极行动者。

习近平创新地提出和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内涵。中国素有世界理想,天下思想一脉不绝,和谐世界承继在前,人类命运共同体创新其后。习近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述,展现了中国理想与志向,体现了推动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的哲学思考。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党中央在洞察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演变大趋势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大潮流的前瞻性思考,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主张一脉相承、互为补充⑩。十九大对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外交进行了顶层设计,集中概括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涌起。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从体制机制入手,统筹谋划“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涉及的相关改革任务,为全社会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系统而全面的对外开放战略,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以上述创新思想为指引,新时代对外开放战略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核心目标,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普世价值情怀,以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为布局中轴,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旗帜,走和平发展道路,体现大国担当,努力促进各国各地区的共同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建设全人类共有、共享和共同发展的美好未来。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跳转到: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跳转到:


二、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

检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调整,其变化可谓巨大(11)。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点在于:

(一)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布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开放”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开启主动、双向、公平、全面、共赢、高质量的新一轮对外开放。党的十九大强调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12)。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成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核心任务。

习近平提出要“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13)。所谓更大范围,是指既要继续推进与发达国家经济联系,又要加强推进与新兴国家和非洲等落后地区的经济交往;既要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又要优先促进同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所谓更宽领域,就是要双向促进中外之间在更多领域的相互开放。进一步扩大我国金融、电信、医疗、教育、体育、文化、物流等领域的对外开放,放开会计审计、养老育幼、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同时也希望外国的大门要对中国进一步敞开。更深层次,就是要提升合作层次,促进国内外资源和市场更深度融合。这就需要我们在开放型经济体制的构建上做出实质性努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纲领性政策框架,即实施新一轮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格局、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的新优势。强调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14)。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到2020年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2015年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审议通过《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基本特征: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具体的工作部署,即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健全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五个重点领域。它同时还体现出一系列新的方案内容,包括进一步提升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水平、深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扩大金融业的双向开放、强化对外开放的服务保障等(15)。

上述战略思想和设计为中国深化对外开放提供了路线图。中国加快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巩固外贸传统优势,培育竞争新优势,拓展外贸发展空间,积极扩大进口。另一方面,中国坚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主动担负起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大国历史重任。中国充分利用G20等国际平台,在增强自身制度性话语权的同时,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更加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体系,为促使全球贸易走出阴霾做出了积极而富有建设性的努力,使得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继续发挥“稳定之锚”的重要作用。

(二)以深化区域协调发展为抓手,促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促进区域的平衡发展,我国加大了沿边开放力度,特别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使沿边地区显得更加重要。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进一步指出了新的区域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坚持沿海开放与内陆沿边开放更好结合”,又要“优化区域布局”,同时对区域的开放要进行创新,在重视沿海、内陆开放的同时,要逐渐重视海洋的开放,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优化区域布局,在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的同时,我们在有优势地区加大开放开发力度,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成为新的重点。

上述区域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和实施,是在国际形势出现激烈变动的情势下,扩大内需、夯实国内发展基础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2016年5月,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商务部公布了开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地区名单,选取南昌市、济南市、唐山市、漳州市、东莞市、防城港市,以及上海浦东新区、重庆两江新区、陕西西咸新区、大连金普新区、武汉城市圈、苏州工业园等12个城市和区域进行为期两年的综合试点试验,为“十三五”期间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格局打下坚实的基础。概言之,新时代中国的区域开放布局将以“一带一路”为统领,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对接,积极促进区域平衡发展和开放,逐步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16)。

(三)建立和发展自由贸易实验区,探索对外开放新途径

创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路,是党中央在经济新常态下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17)。张幼文认为,自由贸易区试验启动了对外开放的战略升级进程,致力于推动形成全国政策统一功能各异的开放新格局(18)。2013年8月2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其总体目标是经过2~3年的改革试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和外商投资管理改革,加快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全面开放,着力培育国际化和法制化的营商环境,力争建成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2018年4月,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郑重宣布设立海南自由贸易港。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探索具有重大意义。

裴长洪等认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将解决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与扩大问题,为更广泛的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也将为开放型世界经济探索发展创新的经验,提供汇聚各方利益共同点的试验场所,而探索自由贸易港建设更进一步深化了全球利益融合的发展潜力(19)。有的学者总结认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从传统经济特区向现代自由贸易区演进的制度变迁史。改革开放初期创办经济特区是为了降低改革开放成本,避免出现大的社会震荡,经济特区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围绕着如何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探寻有利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如果说经济特区的创办体现的是中国特色,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那么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则明显体现其普适性,即中国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已经全面开放融入世界,成为新时期全球化的引领者(20)。

(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国大战略的优化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2014年,“一带一路”倡议正式纳入党中央施政纲领,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相关战略规划随即进入制定和实施阶段。中国领导人通过国际外交场合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国家各部委制定了所负责领域的“一带一路”倡议落实规划,各相关省市区制定了相关战略实施方案,确定目标,促进连接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推动国内国际共同发展的态势形成。“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核心理念写入联合国等成果文件,10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118份合作协议,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5万亿美元,成为25个沿线国家最大贸易伙伴,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700亿美元。中国与13个沿线国家签署或升级自由贸易协定,初步形成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FTA网络。

“一带一路”是中国面对改革开放关键期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期的大战略谋划,是密切结合全球视野、地区重心、国家基石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加快形成陆海统筹、东西互济的全方位国际合作格局指明了方向,为所涉国家加强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促进共同繁荣提供了机遇。“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一带”着眼于加快西进战略的实施,“一路”着眼于海洋强国建设,二者构成了中国对外开放新布局的先手棋,体现了中国主动、主导推动周边国家经济合作,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的战略意图。“一带一路”为中国开放型经济与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内外联动提供了中国方案,是落实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的先手棋,是解决中国对外开放不平衡、不充分空间布局问题的重要抓手。“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同时向所有国家开放,打开了对外开放的新天地,充实了对外开放的新内涵,开创了对外开放的新境界。

(五)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引领全球开放合作

中国高度重视全球治理议题。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参与全球治理能力建设,主动参与全球治理进程,深化新兴国家治理合作,重视发挥区域治理作用。促进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完善可视为中国能够积极承担责任并展现领导力的重要领域。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2008年迄今,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欧美债务危机的过程中,中国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克时艰,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改革,坚定帮助欧洲应对主权债务危机,应邀向IMF等国际组织增资,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中国和平发展道路需要必要的国际制度来保障,完善确保和平发展的国际制度,是中国外交重要的价值追求,中国在二十国集团(G20)的作为体现了上述意愿,“一带一路”倡议的付诸实施体现了中国塑造国际经济关系的制度化努力。当前,世界经济仍然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21)。中国在二十国集团活动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为全球经济治理的完善提出系列倡议并带头作为,为中国推动国际合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16年堪称中国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元年,中国成功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推动各方把创新和结构性改革作为开创世界发展新局的主线,扩大了中国五大发展理念的国际影响,提升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与此同时,中国抓住既有国际金融秩序坍塌、亟须重建的机遇,回应国际社会期望中国发挥更大作用、承担更大责任的诉求,主导亚投行(AIIB)的创设和实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亚洲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担负着诸如社会发展、减贫、融资等多种责任,而亚投行专注于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可以有效地弥补现有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缺口,在减轻现有金融体系负担的同时推动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使其更有效地服务于各国的金融需求(22)。

综上所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锐意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对外开放铺展出气势恢宏的新画卷,吸引外资、对外投资、进出口贸易等领域千帆竞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特色愈见明显,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新棋局更趋成熟(23)。中国对外开放走向制度性开放的新阶段,通过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等各种试点试验,紧紧围绕制度创新这一核心任务,在商事登记、贸易监管、金融开放创新等领域进行系统性制度改革,并注重加强系统集成,逐步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以系统性的制度开放促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24)。与此同时,中国对外开放也走向全面而主动的时代,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开辟了我国参与和引领全球开放合作的新境界(25)。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跳转到: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跳转到:


三、推动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时代

当前,国内外情势发生重大变化,对外开放更体现出关键性的价值。习近平指出,中国“必须认真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26),“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27)。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28)。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任务,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高水平竞争、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时期,彰显了中国必将成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坚定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发挥引领作用。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新变化、深刻把握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9)。

(一)秉持守正创新,抓好开放发展理念的落实

对外开放是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战略思路和根本路径,开放主义是一种基本价值观,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特征。面向未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已成共识。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在开放的方位和层次上进一步拓展,更要在开放的思想观念、结构布局、体制机制上进一步拓展(30)。面向未来,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基本框架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目标,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基础,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是关键,塑造国际经济治理是支撑。有鉴于此,我们必须优化国家发展战略、强化地区合作战略、深化全球开拓战略,从而建构起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科学完备的国家战略体系。而构成其核心支撑的,就是如何坚持守正创新,抓好开放发展理念的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和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把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提出和落实具体措施的重要指南。

落实开放发展理念,要求我们“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只要主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不但能发展壮大自己,而且可以引领世界发展潮流”(31)。当然,我们也要把握对外开放的主导权,强调开放战略的设计要服务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国家发展总目标,同时做好充分准备,在一些优势领域主动提出符合全球先进理念和发展趋势的新议题(32)。我们认为,抓好开放发展理念的落实,需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落实新型国际关系的理念,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开放包容的开放发展格局,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开放型世界经济而积极努力。党的十九大对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外交进行顶层设计,集中概括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3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将既有的共同利益思想扩大为利益、责任、命运三位一体的追求,强调与各国在利益汇合点的基础上开展合作,积极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与各国建立和发展利益共同体,建立各国共担、大国多担的责任共同体,建立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提出并落实正确义利观,着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寻求国家间发展战略对接,深化和扩展国际合作,体现了着眼于世界大国前景的责任与情怀。

(二)优化国家战略,完善国内全面开放布局

国家发展战略是国家战略体系的基础。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中长期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稳定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优化对外开放战略,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全面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致力于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1.要牢牢抓住体制改革这一核心,坚持内外统筹、破立结合,坚决破除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有利于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制度安排。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从浅水区向深水区逐步演进,其复杂性、艰巨性、敏感性明显增大。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在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通过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引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外部动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创设良好环境(34)。我们要从制度和规则层面深化改革,推进包括放宽市场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等在内的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市场准入和监管、产权保护、信用体系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着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法治化、可预期、具有更高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还要对现行负面清单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论证,消除隐形壁垒,解除不正当行业保护(35)。

2.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培育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夯实全面开放格局的基础,需要从以往的贸易为主转变为贸易与投资并重,在贸易领域从以往的以货物贸易为主转变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并重,在投资领域从以往的“引进来”为主转变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引进来”从以往的引资为主转变为引资和引智并重。与此同时,要拓展对外开放领域,从经贸领域向金融领域拓展,从实体经济领域向规则与治理领域拓展;拓展对外开放的对象,从以往的以发达经济体为主转向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并重。在此基础上,要加大服务业的开放力度。把服务业领域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作为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点,同时积极提高服务业水平,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增强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36)。我们可以把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作为服务业开放的高地,参照发达经济体自由贸易区、国际自由港的规则标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促进我国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3.统筹协调区域发展,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37),是实现区域统筹发展的核心战略抓手。新时代的区域开放布局以“一带一路”为统领,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对接,积极促进区域平衡发展和开放,推进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东部沿海地区应适当调整原先的出口导向战略,从出口导向转向进口导向,进一步巩固开放型经济,同时加强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投资;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要强调出口导向,优先向东部沿海开放,积极向世界开放。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将新一轮对外开放作为提升区域发展质量的有力抓手,加强“一带一路”与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等国家战略的融合对接,深入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与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沿边开发开放的结合(38)。

(三)强化地区战略,推动地区命运共同体建设

东亚是中国的战略依托地带,也是中国地区战略的核心地带。中国应充分认识中国崛起的地区效应,有效降低中国崛起的负面冲击力,促进地区稳定与共同发展,通过制度化合作发展东亚利益共同体,创立各国共担、大国多担的责任共同体,大力促成东亚命运共同体,培育并巩固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平等、合作、互利、互助、开放的东亚秩序。

中国东亚战略的深化体现在,从推动多元并行的东亚一体化合作发展到致力于东亚共同体的制度化建设,实现更高层面的战略设计和战略运作。中国促成东亚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路径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推动创建东亚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迄今,东亚已经在次地区、地区和超地区层面建立起颇具效用的制度框架,这些都是共同利益汇聚和制度化的结果。随着东亚进入制度建设和寻求认同的时代,共同利益成为地区各国思考问题的基础和出发点。随着中国进一步融入东亚地区合作,随着中国地区影响力的增强,寻求和扩大地区共同利益成为中国的战略趋向,中国主导推动创建东亚利益共同体的基本条件正在走向成熟。我们认为,中国应该在宏观层面上构想基于共同利益的东亚战略框架,并与东亚各国联合推进,推动创建东亚利益共同体。

作为东亚关键的利益攸关方,中国迎来为地区和平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承担地区大国责任是中国必然的战略选择。中国承担地区责任,以大有作为为目标,以力所能及为条件,以循序渐进为原则。与此同时,地区事务纷繁复杂,各国利益诉求不一,惟有逐步建立责任共担、大国承担重要责任的责任共同体,地区合作才能有更为牢固的制度化基础,地区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才能逐步强化。有鉴于此,中国要深化对地区公共产品的认识,与各国一道确立地区和平发展的目标,客观评估地区国家的根本利益诉求,既能够做到雪中送炭,又能够实现共享繁荣,从而深化东亚命运共同体意识,实现东亚秩序的重塑。

(四)深化全球战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战略反映国家战略体系的宏观视野。中国不仅要抓住当前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机遇进一步发展自己,同时也应当努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善尽义务、多作贡献,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各国提供共同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中国积极申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愿,坚持互利共赢的战略思路,强调与各国在利益汇合点的基础上开展合作,积极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与各国建立和发展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从对外开放的角度看,中国全球战略应重点关注如下方面:

1.全面参与国际制度和国际规则制定,积极推动国际秩序变革。中国应在国际制度体系内寻找共同利益,以打破“中国威胁论”,澄清对中国外交战略的误读,稳定外部世界对中国国际战略的预期,消除对中国发展的担忧;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思想的魅力和建设性倡议,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更多地承担起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领导责任;在国际制度体系内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统一,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振兴;积极参与国际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以中国的国家利益为依归,并对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新世界作出贡献。上述努力,必然与推动国际秩序变革密切联系在一起。中国参与国际秩序重塑的主要路径是,强调以完善全球性国际制度的基本规则为着眼点,尝试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秩序的重构,以此为基础积累国际秩序重塑的经验,并将重点放在东亚地区秩序的重构上,逐步加强在国际秩序建设上的议程创设能力(39)。

2.引领新型全球化,推动全球治理转型发展,展现中国的责任与担当。未来5~10年,是全球治理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实现全面崛起的关键时期。中国既要与大国协调合作,联合进行顶层设计,又要勇于承担起推进新型全球化的历史使命,自觉高举新型全球化大旗,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和服务便利化,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谋发展,以发展赢繁荣。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中国引领的全球化是一种新型的全球化,其目标是要克服既有经济全球化的弊端,新型全球化是一种均衡、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化,体现了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特征,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40)。

3.积极发展伙伴关系网络,拓展中国全球新视野。中国强调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强调与各大国推进关系进展,与此同时重视与发展中大国的关系,大力促进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建设,使之成为新兴大国合作共赢的典范(41)。在周边关系处理上,中国应进一步强调亲诚惠容的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强调地区命运共同体建设。与此同时,中国秉持正确义利观,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以贸易和投资的增长带动经济增长,同时积极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尤其是扩大对外援助的力度,牵头开展南方国家间治理经验交流和新型能力建设,给它们提供更多搭中国发展便车的条件和机会。在此基础上,中国继续拓展朋友圈,建立和扩大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提供更加丰富和直接的双边对话合作框架,寻求政治互信、经济互赖、文化交融、社会互动的积极成效。在全球层面上,争取与大部分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大国、主要区域经济集团和部分发达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构建金砖国家大市场、新兴经济体大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大市场(42)。

4.妥善应对中美分歧,防止中美竞争与冲突引致全球震荡。中美关系牵动着世界的神经,是左右国际关系大势、决定人类走向和平与否的核心要素(43)。当前的中美关系正在“修昔底德陷阱”的边缘徘徊。鉴于两国战略竞争态势已然形成,如何妥善处理分歧、加强危机管控、防止某一方面的风险蔓延至整体关系就变得至关重要。中美双方在许多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贸易冲突只是一种集中表现,目前蔓延至两岸关系,是极度危险的表征。中美关系的关键在于加强战略管理意识,在宏观层面的高层往来、中观层面的功能领域合作和微观层面的危机管理上善加统筹;同时要加强对重大分歧的管控,防止冲突调门升级导致安全困境式的情势。妥善处理两国分歧,其基础在于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坚信宽阔的太平洋、蓬勃的全球化足可容纳中美两国合理的利益诉求。

(五)聚焦“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

“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构想,为中国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指明方向,为沿线国家加强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提供机遇。“一带一路”倡议强调中国开放、地区合作、全球发展的有机结合,统筹国内、地区和全球,是推进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的重要抓手。“一带一路”是推动国际规则建设的重要抓手,其核心内容均与国际规则的重塑有关。在推进“一带一路”国际规则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应强调公正合理、包容透明、开放共赢的原则,在规则制定过程中担当倡议者、引领者的角色,致力于打造开放型合作平台,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创造有利于开放发展的环境。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跳转到: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跳转到: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0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1页。

③胡鞍钢等:《中国新理念:五大发展》,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9-10页。

④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99页。

⑤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35-337页。

⑥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9-60页。

⑦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74页。

⑧门洪华:《应对全球治理危机与变革的中国方略》,《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10期。

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8-59页。

⑩王毅:《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面推进之年》,《国际问题研究》2016年第1期。

(11)周天勇:《跨越发展的陷阱:推进经济中高速增长的突破性改革方案》,中国财富出版社2017年版,第294-295页。

(12)杨丹辉:《对外开放四十年:中国的模式与经验》,《China Economist》2018年第4期。

(13)习近平:《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中国将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人民日报》2013年4月9日。

(14)王志乐:《以开放促改革——对外开放理论的创新》,《经济体制改革》2014年第1期。

(15)盛斌、黎峰:《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在哪里》,《国际经济评论》2017年第1期。

(16)李光辉:《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国际贸易》2018年第1期。

(17)裴长洪、于燕:《“一带一路”建设与我国扩大开放》,《国际经贸探索》2015年第10期。

(18)张幼文:《自贸区试验的战略内涵与理论意义》,《世界经济研究》2016年第7期。

(19)裴长洪、刘洪愧:《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2018年第2期。

(20)罗清和、朱诗怡:《从经济特区到自由贸易区:中国改革开放路径与目标的演绎逻辑》,《深圳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

(21)习近平:《共建伙伴关系共创美好未来——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7月9日。

(22)辛本健:《全球治理的中国贡献》,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第52页。

(23)钟实:《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经济》2016年第10期。

(24)房爱卿:《开创中国开放发展新时代》,《中国外资》2016年第12期。

(25)毕吉耀、李慰:《创新完善我国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1期。

(2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67页。

(27)《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399页。

(2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4、22、60页。

(29)汪洋:《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人民日报》2017年11月10日。

(3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1日。

(3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10、212页。

(32)孙祁祥、李连发:《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新思考》,《北京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3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8页。

(34)何丽君:《新形势下坚持开放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6年第2期。

(35)隆国强主编:《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广东经济出版社2018年版,第29页;刘建颖:《推动中国进入对外开放新时代》,《国际商务财会》2018年第5期。

(36)隆国强主编:《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广东经济出版社2018年版,第28-29页。

(3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3页。

(38)杨丹辉:《面向新时代加快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区域经济评论》2018年第3期。

(39)门洪华:《中国崛起与国际秩序变革》,《国际政治科学》2016年第1期。

(40)李向阳:《“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引领经济全球化的成本与收益》,《中国工业经济》2017年第6期。

(41)周文、冯文韬:《在全面对外开放中推进新型南南合作》,《开放导报》2018年第3期。

(42)李光辉、王芮:《我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成就与今后重点发展方向》,《国际贸易》2017年第7期。

(43)门洪华:《关键时刻:美国精英眼中的中国、美国与世界》,《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跳转到: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跳转到: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