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大家 > 

国史讲堂:在把握“两山论”中回望生态文明建设70年

2019-10-15 11:3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在艰难中起步、探索、逐步走向完善,实现有序发展,全社会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污染治理成效不断显现,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好转,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本期嘉宾简介:

黄承梁,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理论部主任。

精彩观点: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在艰难中起步、探索、逐步走向完善,实现有序发展,全社会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污染治理成效不断显现,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好转,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归根结底,在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竞生,在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未来还任重道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实现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点击图片观看讲座完整版

讲座实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在艰难中起步、探索、逐步走向完善,实现有序发展,全社会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污染治理成效不断显现,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好转,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实现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所揭示的绿色发展范式,提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所要实现的三重境界。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起步阶段:

发展是第一位的,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新中国成立初期,山河破碎,百废待兴,发展经济的任务十分繁重。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新中国的缔造者们,先是确立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期,后又于1953年至1957年开展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苏联的援建下,全面发展涵盖国民经济各主要领域的重化工业项目和重型机械制造项目,如电站、煤矿、炼油厂、鞍钢、武钢、包钢、第一重型机器厂、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一拖拉机厂,等等。随着工业化的展开和经济的发展,污染问题开始出现。但是由于国民经济初入正轨,国家工业化刚刚起步,环境污染只是在局部地区出现且程度较轻,党和国家并未明确提出环境保护的概念并制订相应的环保政策。尽管如此,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曾经出台了一些具有环保功能的文件和法规,一些城市也采取了一些保护环境的举措。如1952年兴起的爱国卫生运动,明确了城市环境整治工作;1953年10月,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减少城市嘈杂现象的通告》等。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大炼钢铁运动,由于技术落后、污染密集的小企业数量迅速增加,使工业结构呈现出污染密集的重化工趋势。针对出现的环境问题,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央政府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大力推行“综合利用工业废物”方针,提出了“三同时”思想,工业部门还提出了“变废为宝”的口号。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这是人类史上关于环境保护形成全球共识的大会,具有历史性里程碑意义。我国政府派出了代表团,多次表明中国政府关于环境问题的原则立场。1973年8月,在周恩来的推动下,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召开,制订了新中国第一个环保工作的32字方针。以此为标志,中国环保意识正式觉醒,中国现代环保事业开始起步。

整体看,这一历史阶段,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对环境资源的承载力不考虑或者鲜有考虑”的阶段。从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历程来看,环境保护是由于工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过于严重,首先引起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的重视而产生的。20世纪环境保护运动兴起,普遍认为是由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的《寂静的春天》引发,在美国率先发动。世界范围类人类环境运动的兴起,也不过半个多世纪。从我国的情况看,回顾新中国70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历史起点,不得不提到新中国建立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四大水利工程治理和毛泽东同志发出的“绿化祖国”的号召。

1950年夏天,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导致河南、安徽1300多万人受灾,数千万亩土地被淹,人民群众遭受生命财产巨大损失。毛泽东同志要求考虑根治办法,在秋天兴起大规模导淮工程。10月14日,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拉开了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序幕。1951年5月,毛泽东同志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在治理淮河的同时,1950年10月,周恩来同志主持召开政务院会议研究长江荆江防洪工事。此后,在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的持续推动下,1952年4月,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开工,仅75天就完工了。1954年7月至8月,长江出现了有水文记录以来历史上最大的洪水。毛泽东同志题词说:“庆祝武汉人民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此后毛泽东同志考察黄河时发出了广为流传、动员和激励数代人治理黄河的伟大号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也提出“一定要根治海河”。同样,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绿化祖国”的号召。

纵观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新中国缔造者们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治水治国、绿化祖国的实践和号召,无不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绿色情怀;许多战略和构想,仍是今天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努力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母亲河非常关注,都有着全局考虑、通盘谋划。在青海,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青海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在重庆、在武汉,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亲自主持和部署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今年8月和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河南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视察黄河,提出要加强黄河治理保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毛泽东同志曾充满深情地说:“黄河是伟大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起源,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是到了黄河也不死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之所以要盯住生态环境问题不放,是因为如果不抓紧、不紧抓,任凭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不断产生,我们就难以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是对中华民族和子孙后代不负责任。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人民领袖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深邃思考和历史使命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生态与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系统把握。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阶段:

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发展,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讲的“第二个阶段”,即“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阶段,这一历史时期,跨越时间较长,可以涵盖从改革开放之初至本世纪初及至党的十八大前的整个历史时期。从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更加注重法治化建设,将环境保护上升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更加注重组织机构建设,奠定了我国环境保护法治化、制度化和体系化的基础;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顺应历史潮流和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在党的十五大上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写入党代会报告,明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指出要在“推进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特别是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党代会报告,首次使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形态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组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全新理念的提出和党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重大创新和变革。

从整体上看,这一历史时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突飞猛进。中国人民以自己勤劳、坚韧和智慧的发展烙印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令人赞叹的“中国奇迹”。同时必须看到,在实践中,我们一度放任“先上车、后补票”、“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只污染、不治理”的经济建设优先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让位于经济建设的做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上,我们为了经济利益而过度、甚至是滥用了自然资源;一强调环境保护,就将其与经济建设对立起来,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反复出现“一抓就死”、“一放就乱”二元悖论。总体来看,这一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但经济增长方式还是过于粗放,能源资源消耗还是过快,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发展已经难以持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届时资源环境恐怕完全承载不了。”我们必须全方位立体化全过程探索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竞合新道路,开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完善和成熟阶段: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仅为推动中国由工业文明社会向生态文明范式转型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引,也成为人类社会实现绿色发展的共同财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也由此进入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发展的最高阶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阶段。在这里,我们重点讲两点,一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质和丰富内涵;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范式和三重境界。

系统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质和丰富内涵。生态文明建设,归根结底,在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竞生,在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说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在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在原汁原味、原原本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中系统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丰富内涵。

一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指出:“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他反复强调:“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他又指出,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这些重要论述都表明,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常青树就是摇钱树”。

二是绿水青山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同样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怎样更好顺应和满足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的深入思考。习近平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也是民意所在。”“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近年来,人民群众对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心愿强烈。新时代,我们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深入实施和全面落实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建设美丽乡村,不断为人民群众创造天蓝、水清、地绿的宜居生活环境。

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探索生态脱贫提供新理念。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一些地方生态环境基础脆弱又相对贫困,要通过改革创新,探索一条生态脱贫的新路子,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找到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脱贫攻坚相得益彰的新道路,既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生态脱贫新理念,也为生态文明建设赋予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

四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生态文明建设更现代、更形象、更朴素的话语表达。党的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已经成为习近平总书记以全球视野、人类胸怀积极推动治国理政的全球性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生态文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2016年9月,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多次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个朴素的道理正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同。”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内瓦发表演讲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党的十九大提出我们要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形象话语,在世界范围、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与共鸣,为生态文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独特贡献。

系统把握“两山论”的实践范式和三重境界。一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重心在发展。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地、螺旋形上升的基本前提。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都要主动探求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动态平衡。当代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40余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无不昭示发展仍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和立足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也不应该改变,这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要求。这也即是说,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突出的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也必须依靠发展,特别是通过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建设生态文明。

二是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重心在保护。历史上,欧美一些发达工业国家大多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对人类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和负面影响至今仍不可全面评估。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绿水青山金不换,绿水青山可以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决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心在统筹。工业文明以后,我们要进入一个怎样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这是人与自然关系高度竞合和有机统一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形成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这必将促使传统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根本变革,促进形成生态文明发展的中国范式,进而改造和提升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

回顾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发展进程,中国共产党始终是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领导力量。党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张经人民的同意上升为国家意志,取得了对全社会的普遍约束力,不断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的历史台阶。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国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生态文明建设也是这样。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未来还任重道远。但只要我们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不忘初心,永远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开创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