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强化海洋意识 助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

2019-10-22 14:53 来源:深圳特区报
认识海洋、开发海洋、经略海洋已成为深圳开拓经济发展新空间的必由之路。海洋被誉为蓝色国土,是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也是支撑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发展海洋经济显然有助于强化全民海洋意识。

认识海洋、开发海洋、经略海洋已成为深圳开拓经济发展新空间的必由之路。图为盐田港沙头角段海岸线碧波荡漾。深圳特区报记者何龙摄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

从“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到“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蕴含了深层次的内涵,不仅要求深圳打造一流的滨海城市,还要强化市民的海洋意识,真正发挥改革先锋和发展标杆的作用,为“海洋强国”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海洋是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也是支撑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近几十年来,海洋产业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呈现逐步攀升的趋势,1970年海洋产业占世界经济比重为2%,1990年占5%,目前已达到10%左右,这种趋势还会逐步加强,预计到2050年,海洋产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占比将上升到20%,主要增长领域集中在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海洋生物、海洋电子信息、海洋休闲娱乐、海洋服务和海洋新能源等。

深圳地处南海之滨,海洋资源丰富,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圳“海洋城市”发展赋予极高期望。2011年,深圳被确定为国家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2016年12月,深圳成为全国首个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2017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首次提出,推进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从“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到“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蕴含了深层次的内涵,不仅要求深圳打造一流的滨海城市,还要强化市民的海洋意识,真正发挥改革先锋和发展标杆的作用,为“海洋强国”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从国际经验来看,加强海洋意识,对于促进海洋经济与海洋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英国为例:在十六世纪以前英国还不是一个航海国家民族,其航海技术、海员数量,远落后于当时的西班牙、葡萄牙。1548年,英国通过法案规定每周2天为“全民食鱼日”,后来又进一步把“食鱼日”增加为每周3天。通过这一种看似琐碎的规定,英国迅速壮大了本国渔业生产,促进了造船业发展,也使英国海上力量迅猛增长,并逐步发展为全球海洋强国。

加强海洋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积极为强化全民海洋意识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海洋被誉为蓝色国土,是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也是支撑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发展海洋经济显然有助于强化全民海洋意识。深圳连接南中国海及西太平洋,海域总面积达1145平方公里,海岸线全长260公里,拥有辽阔的海域和岸线资源。随着深圳陆域进入存量土地二次开发阶段,认识海洋、走向海洋、开发海洋、经略海洋已成为深圳在新时代开拓经济发展新空间、打造新产业新引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深圳海洋经济已经初具规模,2018年海洋生产总值达2327亿元,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的9.6%,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油气业三大传统产业优势突出,汇聚了一批与海洋相关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发展壮大海洋经济、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同时,深圳有基础有条件成为全国提高全民海洋意识的示范区和新高地。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深圳在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能力等方面与世界海洋强国、世界先进地区相比,差距仍较大。为此,我们建议:支持深圳本地海洋科技企业与知名专业孵化器、科研院所和专业服务机构开展深度合作;践行开放式创新理念,积极参与国际海洋科技合作项目,支持本地企业和研究机构走出去;着重发挥深圳科技产业化优势,引进一批全球领先的海洋科技团队和项目在深圳落地孵化生根,孕育一批海洋科技独角兽乃至隐形冠军企业,在壮大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全民海洋意识。

二是加强海洋智库和涉海人才体系建设,为强化全民海洋意识奠定智力基础。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已经通过几百年的海洋活动建立起一整套国际通行的海洋规则,成为涉海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话语体系的建立者,相较而言,第三世界国家海洋意识勃兴较晚,在话语体系构建方面较为被动,更多是规则的跟随者。因此,加强海洋智库建设,构建多元、专业的涉海后备人才发展体系,提升海洋经济、法律、政治、文化乃至涉海全球治理体系等领域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为我国提升海洋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提供有效智力支持,成为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必然选择。针对国内现有海洋高校学科体系单一、教学理念滞后等问题,深圳应按照教育部“双一流”高校和学科标准,高水平、高起点、高定位建设一所面向世界具有国际先进理念的综合性海洋大学,通过城市高等教育逐步强化海洋意识。要紧密结合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高标准进行综合性学科建设,以海洋大学一般性基础学科为依托,建立海洋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开设海洋特色金融学以及涉海法律特色学科,增设涉海类人文社科相关学科,大力弥补国内海洋大学普遍重理轻文的不足。通过加强海洋战略、海洋文化等交叉类人文社科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海洋意识和文化氛围。针对深圳在涉海领域的研究机构匮乏,尤其缺乏实力雄厚的“国字头”涉海研究机构等问题,对接国际话语体系和话语习惯,高水平建设着眼国际国内涉海前沿问题的“南中国海战略研究所”,通过高端智力支持夯实匹配全球海洋城市建设的城市海洋思维。系统研判深圳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的短板和不足,明确涉海产业、法律、文化等领域人才缺口,有针对性地出台有吸引力的政策,构建包括引进、使用、培育和留住四个方面的涉海人才政策体系,以高等教育机构和海洋研究机构等智库建设为平台,短期内集聚一大批相关产业人才,反哺深圳产业发展。中长期内形成包括产业、金融、法律、政治甚至全球治理等多领域涉海人才集聚效应,形成具有深圳特色的智库平台,致力于代表中国构建海洋领域的全球话语权。

三是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有利于增强全民海洋意识的环境和氛围。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大量利用海外的资源和市场为其发展服务,海洋对于深圳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濒临海洋是深圳能够在短短40年内由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的先决地理条件之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与海洋对于城市发展的实际贡献相比,深圳对市民海洋意识的宣传教育引导还不够,还没有将海洋意识宣传教育摆到战略的高度。2018年5月底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发布的《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研究报告(2017)》结果显示,深圳海洋意识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需要相比,深圳的全民海洋意识较为模糊,城市的海洋意识、海洋文明等软实力的支撑还尤显不足,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力度还有待加大。

为此,我们建议:加强全方位、多层次海洋科普教育。扎实开展海洋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军营的“四进”宣传普及活动,提高全民对海洋资源丰富性及其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使“关心海洋、认识海洋、利用海洋”成为全民自觉行动。开展多样化、常态化海洋主题活动。通过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海洋主题活动构建开放式、立体化海洋体验平台。结合深圳高科技城市的特点,在深圳东部海滨择址建设一个或多个科技含量高、海洋体验丰富、寓教于乐的海洋科技馆,加快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和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拓展海滨栈道、红树林海滨公园的海洋意识教育功能,打造深圳滨海旅游的新内涵新场景,全面激发市民海洋意识。

(执笔:廖明中、吴燕妮、施洁)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