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视野 > 

减负,怎么就把家长“逼疯”了

2019-11-01 16:48 来源:光明网
这些年,各路减负手段,不留作业、规定时间、早早放学、严查补课……出现了不知凡几。然而减负依然在不断推陈出新,这本身也是减负效果的“指征”:正因为还没有根本上减下去,所以才招式频出。

日前,一篇名为“南京家长已疯”网文刷屏,瞬间引发网友热议。作者“描述”了江苏南京正在推进的减负政策的效果:“不许补课,不许考试,不许公布分数,不许按成绩分班”“突击检查学校,查看学生书包里有没有卷子、课外辅导教材、作业本”“抵制花里胡哨的课外辅导,只能用教材配套的教辅”……之后由此感慨道:也许,用不了多久各位的孩子就会成为一个活泼灵动、热爱生活、轻松愉悦、心智健康的学渣;“南京家长在快乐与痛苦的交织中,终于疯了”。

随后,南京市教育局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对此事进行回应。南京市教育局称,全市各级教育部门、义务教育学校聚焦存在问题进行排查,整治纠正不规范的办学行为,“但同时也发现存在对督查工作理解不准确、执行规定简单化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和部分家长的误解。”

这些年,各路减负手段,不留作业、规定时间、早早放学、严查补课……出现了不知凡几。然而减负依然在不断推陈出新,这本身也是减负效果的“指征”:正因为还没有根本上减下去,所以才招式频出。

至于为何减负难,原因也并不难找。在教育程度大体决定人生图景的现实状况下,在当前仍以看分数、排名次为主要录取指标的教育体系中,课业负担就会为转化个体的“生存压力”。所以,在作业这种微观层面的种种干预措施,很难抵挡家长与学生出于本能而想出的种种消解对策。在指挥棒不改的前提下,干预手段强势,家长非但没有“喜大普奔”,反而得更加焦虑地升级应对策略,“逼疯”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减负,自然是正确的。但教育承载的多重面向,意味着减负更多应该采取方向性治理,而非细致到无孔不入、作“一刀切”的运动式治理。教育,既要承担春风化雨的理想主义价值,也要实现评价筛选的现实主义功能;既影响个体、家庭的微观生活状态,也关涉地域、全局的整体利益调配。因此,只在某一个层面上发力使劲,非但没有效果,也会折腾不已、精力虚耗。减负,或许还需要在更宏观的层面里做文章,当然,这可能也是难度更高、阻力更大的层面。

在全国层面统摄教育体制的情形之下,减负就是篇大文章,是关系教育格局的一场深度调整。因此,在出台相关政策时,要准确评估社会效果的前后反应,不宜把一种“看似美好”的手段,简单加诸纷繁复杂的现实之上。不宜让家庭、学校等教育链条上的“基层单位”,承载过多的应对压力。化用一句古语,减负亦如“烹小鲜”,在子女教育几乎已经凝聚一个家庭全部元气的当下,应该小心翼翼、谨慎施策。

在做好减负这篇大文章之前,应当极力避免的,是减负措施本身,反而变成了一种负担。

(光明网评论员)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