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武训”形象之变迁与建构

作者:郭  洋  2019-11-28 17:10  新传播    【字号:  

武训是清末一位热心教育的义丐,其人其事本是十分简单清楚的。然在武训过世后的百年里,不同的时空语境下,后人对武训形象的认知与宣传产生了不同文本内容,差异甚至一度到了颠倒黑白的地步。百年来武训形象变迁与建构的过程,说明历史人物及其事迹,经过长时段的沉淀,不同时代建构与书写的内容,有可能会愈发模糊与复杂,真假难辨,需要后世治史者加以甄别。

时代呼唤着“新武训”的出现,也迫切需要人们学习武训精神。武训其人其事渐渐被广为传颂,同时“叙述版本”也五花八门。一些具体的细节,在层累叙述中出现了差异。如有人说武训“三岁而父亡”1,有人说他5岁时候父亲死了2。再如多数版本都认为武训是1838年出生的,然而有人却写为1808年。还有武训到底办了多少所义学,也在流传中被夸大,有人甚至说是30所3。称赞武训的儿歌,从无到有,最后竟达30余首4。更加夸张的是,有人公开著文称武训是武松的后嗣5。武训渐渐有被“神化”的迹象。诸如“丐王”“丐圣”“千古义丐”等称号不胜累举。人们已经不再去关注武训到底做了什么事,重要的是,时代需要传播武训这样的历史人物,借宣颂武训来号召富商大贾们捐资兴学、鼓励人们在战时要艰苦奋斗,告诫儿童们要努力学习,珍惜教育机会等。

1941年,国民党中宣部的“喉舌”—《中央周刊》为纪念武训诞辰,刊发了一篇关于武训的文章,“武训”被作者认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象征,是国魂所在。“一个人若想为国家做事情,总是有机会的。武训一个乞丐都能有这样的贡献,更何况其他人?”作者呼吁多一些武训的出现,为国家服务6。武训不断被丰富和改造,以合乎时代需要。人们用诞辰纪念仪式、文章著作、石像等种种媒介,建构起了一个伟大的武训。这就是1949年以前,一个近乎“半神半人”的武训。

二、电影人物:武训走上银幕  

1945年12月4日,武训诞辰107周年纪念会于重庆召开。会上有人向民国政府建议,把12月5日确定为国家兴学节7。次年,武训诞辰108周年纪念大会,孔祥熙到会致辞8。当时全国多地建有武训学校及武训教育会,武训犹如当代孔孟一般受人敬仰,特别是教育界人士,更是对其倍加推崇。

早在1944年,就有一部不出名的电影小说《义丐武训》9,是否改编为电影,今人已不甚了解。抗战末期,孙瑜在重庆看到了陶行知送给他的《武训先生画传》,当时就有拍一部关于武训的传记电影的想法。战争结束,政府还都。孙瑜加入了国民党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准备完成《武训传》这部电影。1948年开始,孙瑜便紧锣密鼓筹备拍摄《武训传》,对此事当时的报纸多有报道。《武训传》的男主角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演员赵丹。饰演幼年武训的是孙瑜的儿子孙栋光10。《武训传》在摄制的过程中,便得到舆论热议。一方面是因为导演孙瑜、主演赵丹的知名度,另一方面更是武训这个人物已有的光环。当时媒体对此部电影称之为“中制巨片”,一部理想的教育片。从当时的电影剧本来看,《武训传》所要向观众讲述的故事,基本与晚清民国以来已经被建构成型的武训其人其事无异11。影片在1949年前只完成了约三分之一,此后因政治局势之巨变而耽搁。


1.李晋荣:《记武训事》,《崇善》1925年第17期。2.《武训静映卷片片上字幕及附加说明全文》,《影音月刊》1948年第2期。3.须武:《伟大的武训先生》,《时代儿童》1946年第1卷第8期。《武训年谱》,《师风》1946年第3期。4.《诗歌:武训先生的歌谣》,《生活教育》1934年第1卷第5期。5.武大郎:《武训为武松后嗣》,《京戏杂志》1936年第3卷第5期。6.吴鼎:《纪念武训诞辰》,《中央周刊》1941年第4卷第17期。7.《陪都明日举行,武训诞辰纪念》,《申报》1945年12月4日第2版。8.《武训一零八周年诞辰,昨开会追念,孔祥熙等致辞赞扬》,《申报》1946年12月6日第8版。9.岳枫、裴冲:《电影小说:义丐武训》,《上海影坛》1944年第1卷第12期。10.《一颗新小星的闪烁:诗人导演孙瑜的公子演幼年武训的孙小弟》,《青青电影》1948年第16卷第29期。《在诗情画意的笔触下,义丐史绩搬上银幕,武训之幼年》,《影剧天地》1948年第1卷第1期。11.《〈武训传〉中制摄制》,《电影故事》1949年第6期。

编辑:实习生sznews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