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社区矫正对象社会关系的修复与重建

作者:陈姝宏  2019-12-03 15:30  新传播    【字号:  

2003年,我国将社区矫正制度移植过来后,将社区矫正对象规定为五类因社会危害性较小而在社区进行矫正的特殊人群,其范围包括管制、缓刑、暂于监外执行、剥夺政治权利以及假释。因为犯罪而缺失了部分社会权利,使矫正对象陷入一种两难境地:在接受强制性监管的同时,还要面对住房、工作、婚姻、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减缓和摆脱压力仅仅依靠矫正对象自身能力是无法达到的。对他们而言,修复社会关系,建立社会关系网,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才能获得真正意义的救赎。

理想。矫正对象的社会资本匮乏,社会关系网断裂,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社会交往,也影响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健康。为了实现矫正对象回归社会的目的,必须修复和增加他们的社会资本,修补他们的社会关系网,重新建构社会关系,完成再社会化终极目标。矫正对象的“罪犯”身份是屏蔽其与社会交往的屏障,因此,为了减少社会排斥,保护矫正对象的交往安全,最佳的方法是隐蔽他们的身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扩展矫正对象的社会关系,给予矫正对象所需的社会支持。为此,应该试图找到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的结合点,整合社会资源,重建与再编织矫正对象的社会关系网。

在正式的社会支持方面,通过专门为矫正对象设置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增加其社会融入感。比如,可以推荐矫正对象做社会公益活动的义工。随着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益活动需要大量的义工,可以充分利用义工身份,让矫正对象参与公益活动,在为他人作奉献的过程中完善自身的人格和品德。为避免社会排斥,可以隐蔽矫正对象的身份。很多矫正对象不愿意参与社交活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担心“身份”暴露。打消矫正对象的顾虑是促使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交往的最佳方案。目前来看,为矫正对象安排的活动除了公益劳动外,几乎没有与社区接触的机会。可以安排矫正对象隐去罪犯身份,在社工的帮助下,参与社区活动。比如,为社区低保户送温暖,为孤寡老人送爱心,为贫困儿童送生活品,等等。安排矫正对象参与正常的社区活动,会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隐去罪犯身份也给予矫正对象重新做人的心理暗示,有助于矫正他们的心理和行为。

司法所或社区矫正管理局是矫正对象获得正式支持的主要主体,可以由司法所或社区矫正管理局组织矫正对象参与一些献爱心的活动。如让矫正对象参与到帮助弱势群体的活动中,为孤寡老人、残疾人、低保户献爱心、送温暖。在献爱心的过程中,矫正对象是隐蔽身份的。他们在为这些弱势群体送去爱心和温暖的同时,会增加生活的信心,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感受自身存在的价值。并且,在与这些弱势群体交流的过程中,也是对他们心灵的又一次洗礼,从而珍爱生命,增强社会责任感。更重要的是,交流的过程也是矫正对象增加人际交往、增进社会关系的过程。

社区矫正制度的目的是让矫正对象不脱离社会,让矫正对象在社会中“润物细无声”地进行矫正。因此,获得非正式支持对矫正对象至关重要。当前,网络是矫正对象非正式支持的重要来源。矫正对象常常为了躲避社会排斥而不愿意与人面对面地交流,网络的发达和便捷正好能够回避面对面的尴尬和冲突。通过网络,矫正对象可以抒发心中的郁结和不满,可以相对自由的与他人进行沟通。可以利用微信功能,向矫正对象传送正能量。微信的使用人群迅速扩大,微信功能原来越丰富。在微信中,通过建立微信群,建立矫正工作者、社工及志愿者与矫正对象之间的沟通,及时解答矫正对象的问题和困难。可以利用微信的信息功能和图片功能给矫正对象发送有关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励志信息和图片,激励矫正对象接受主流价值观,输送正能量。还可以利用网络,为矫正对象的就业、低保、医疗救助建立快速通道,在社区矫正管理局、社区司法所和矫正对象之间建立沟通的平台。如可以将矫正对象加入QQ好友,通过QQ聊天,随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心理问题,掌握矫正对象矫正过程中每个阶段的不同状况,以便于继续推进和及时调整矫正工作方案。通过与矫正对象的沟通,了解他们的生活困难,解除他们的困惑和忧虑,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通过网络对话进行教育的方式,可以避免呆板的说教,更容易让矫正对象接受。

编辑:实习生何露茜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