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从中学生志愿服务看志愿精神的传承

2019-12-10 11:30 来源:深圳特区报
中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是志愿精神传承的重要体现,是城市精神文明的标志。中学生是城市的未来,到2035年,今日的中学生就已经成为城市的中坚力量,他们从小所受到的志愿精神的培养和熏陶将为他们未来的人生之路奠定基础,将构成这座城市精神文明的根基。

发扬深圳的志愿精神,让新一代青少年热爱公益,热爱志愿服务。图为深圳滨海中学义工在民俗文化村景区捡垃圾。深圳特区报记者邱海彬摄

■徐宇珊

提要

中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是志愿精神传承的重要体现,是城市精神文明的标志。中学生是城市的未来,到2035年,今日的中学生就已经成为城市的中坚力量,他们从小所受到的志愿精神的培养和熏陶将为他们未来的人生之路奠定基础,将构成这座城市精神文明的根基。

深圳自1989年率先发起志愿服务,创新多项举措,一直在全国保持志愿服务工作的领先地位。深圳义工联1990年成立,是中国内地第一个义工法人社团。时至今日,深圳已有165万注册义工,活跃在交通疏导、医疗救护、护河治水、垃圾分类、海洋保护、法律援助、科普教育等多个领域。“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已成为深圳的一张靓丽的名片,成为深入人心的“深圳十大观念”。很多来深圳的新移民,刚到深圳接触的就是各种志愿者,他们用微笑和服务温暖了每一个新深圳人。

近些年,在义工数量增长、义工范围扩大的同时,深圳的志愿服务也发生了些许的变化,这表现在:第一,在义工人群中,退休中老年人的比例逐步上升,而青年人参与的热情下降;第二,部分志愿者以领取义工补贴为目的参与志愿活动,有损志愿服务的公益性;第三,党员志愿服务、中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带来志愿者数量和志愿服务时长的增加,但也导致了部分志愿服务成为“摊派”,少数志愿者为了完成任务而参与志愿服务,有损志愿服务的自愿性。

目前,《深圳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表现评价重要观测点评分标准》要求所有初中生参加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累计24小时及以上。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也对志愿服务有相应要求。然而,由于现有的志愿服务岗位尚不能完全满足中学生的需求,尚未与学生的特点完全匹配,中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运行初期发现了很多问题和困难。例如,在这个暑假中,志愿服务一岗难求,很多家长忙于在网上“秒杀”志愿服务岗位;有些中学生穿着红马甲当志愿者,手里却玩着手机;很多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志愿服务项目临时受居民要求扩大招募规模,甚至从10人扩大为40人。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探讨在新时代传承志愿服务精神,倾听中学生志愿者及其家长的需求,建立中学生志愿服务的供给机制,深圳市社科院与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联合举办了三场系列沙龙,分别以“深圳义工文化与志愿精神传承”“志愿服务供需关系探究”和“志愿服务岗位开发与项目设计”为主题。为了实现多方参与,集思广益,三次沙龙邀请了市教育局、市义工联、市民政局的相关领导,市博物馆志愿服务项目负责人、资深志愿者、社会工作者代表、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

一、中学生希望在参与志愿服务中有哪些收获

作为家长和学生,希望参与志愿服务,不仅仅是完成教育局的分数和时长的要求,而是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有全方位的收获和提升。具体包括,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履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培养爱心,回馈社会;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丰富学生的阅历,开阔视野,了解自己的国家,了解社会,了解城市,了解社区,了解不同职业;通过参与志愿服务,锻炼学生全方面的能力,如沟通、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等;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结交更多的朋友,增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参与志愿服务,让学生发掘个人潜能,发挥兴趣爱好和特长;通过参与志愿服务,让学生提高自信心,有成就感,实现个人价值。

二、中学生志愿服务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

中学生志愿者的年龄大都在18岁以下,且中学生的空余时间与其他志愿者有显著差异。设计中学生志愿服务项目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一是学生的时间,目前深圳的中学生课业负担重,课余时间少,在设计志愿服务项目时,尽可能与学校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可以在校内完成部分志愿服务。二是家长的时间,目前部分项目要求14周岁以下的儿童需家长陪同参与志愿服务,这对双职工家长提出挑战。三是服务地点,尽量就近且交通便利,便于孩子自行参加,并节省路途时间。有个孩子很诗意地说,如果你住在山上,那你就可以打扫整个小山;如果你住在海边,那你就可以清洁海岸线;如果住在市区,就可以帮忙疏导交通;如果住在森林旁边,那你就可以去给小树浇水。中学生志愿服务要从身边做起,从社区做起。四是安全,中学生志愿者属于未成年人,要考虑他们的身心安全;五是要有与志愿服务岗位相适应的专业培训,让学生在志愿服务前了解相应的要求,具备相关技能,不能盲目直接上岗;六是项目设计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只有符合孩子兴趣的项目才可能有持续性,才可以得到孩子真心的参与;七是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考虑到中学生阶段孩子处于青春期的特点。

在服务设计时,要考虑到上述中学生的相关特点,将社会需求和个人能力有机结合,让志愿服务从被动变为主动,变为中学生的一种心理需求和个人成长。

三、中学生志愿者可以提供哪些志愿服务

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身体发育已与成人差异不大,知识上也掌握很多,他们能够提供的志愿服务岗位其实非常多。如各种会务工作(如拍照、签到、指引、会场布置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日常工作(如咨询、值班等),图书管理员(图书归档、图书借还、馆内秩序引导等),场馆讲解员(各景点、博物馆讲解等),课业及特长辅导(为低年级小朋友辅导,社区四点半学校,山区义教等),交通引导(十字路口、地铁等地),探访关爱(可以探访长者、留守儿童等),宣传推广(各类社区宣传、捐款),环保志愿者(清洁海滩,引导垃圾分类),新媒体制作(如美篇、抖音等),特殊儿童陪伴,翻译,担任活动观察员,社会调查,等等。除了以上,学生们还可以自主创造,自主策划,自己来设计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周边的中学生参与。

需要指出的是,中学生志愿服务岗位,不一定需要社会组织特意设置,而是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开发志愿服务岗位。社会组织可以梳理自己的日常工作,将一些工作细分后由志愿者来完成,由社会组织的专职工作人员发挥引领、培训志愿者的作用,这也就实现了“社工+义工”的双工联动。

四、目前中学生志愿服务存在哪些困难或问题

教育部门对中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要求刚刚开始,大家内心都非常赞同中学生多多参与社会实践,但在起步阶段还有些地方不尽如人意,各方面还有待完善。

在社会层面,学校、社会组织、社区之间缺少志愿服务的交流平台,学校难以将学生引流到社区。在岗位供给方面,目前所能提供的中学生志愿服务岗位不足,未能专门针对学生特点设计项目,志愿服务提供的岗前培训和指引不足,部分活动流于形式,志愿服务岗位的持续性不足。在信息渠道方面,目前的信息发布渠道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不紧密,学生在校内无法使用手机,难以报名社会上的志愿服务岗位,绝大部分的岗位都是家长去帮孩子报名,这会剥夺学生自己选择的权利,有损志愿服务的自愿性。在学生层面,有些学生对义工、志愿服务没有真正了解;有些学生眼高手低,未能看到一些普通常规性服务的深层次价值,希望参加有挑战性的服务,但能力不一定匹配。

为了知行合一,切身体会中学生志愿服务的特点,本次沙龙设计中特别引入中学生志愿者参与,会场布置、签到、交通指引等工作均由学生代表以志愿者的身份承担。从实践效果看,他们工作认真负责,且富有创意,完全可以担任好会务后勤服务类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十八大以来,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积极响应党和人民号召,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基层,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充分彰显了理想信念、爱心善意、责任担当,成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生动体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也提出要全面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大力弘扬粤港澳大湾区人文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中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是志愿精神传承的重要体现,是城市精神文明的标志。中学生是城市的未来,到2035年,今日的中学生就已经成为城市的中坚力量,他们从小所受到的志愿精神的培养和熏陶将为他们未来的人生之路奠定基础,将构成这座城市精神文明的根基。我们希望通过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一载体,发扬深圳的志愿精神,让新一代青少年热爱公益,热爱志愿服务,传承深圳精神文明特色,让“志愿精神”永远成为深圳靓丽的名片,让深圳成为城市文明的典范,成为新时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引领者。

(作者系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政法所副研究员)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