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大家 > 

经济思想史研究助推经济学学术体系构建

2019-12-20 12: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从经济学演进史来看,每次学术体系的系统性重构都离不开对历史上经济学说思想的回顾、整理、评判和吸收。基于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国经济学学术体系构建需要坚持三个原则:古今贯通原则、时代同行原则和中外融通原则。

从经济学演进史来看,每次学术体系的系统性重构都离不开对历史上经济学说思想的回顾、整理、评判和吸收。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经济学学术体系的构建,离不开经济思想史尤其是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支撑。因此,基于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国经济学学术体系构建需要坚持三个原则:古今贯通原则、时代同行原则和中外融通原则。

坚持古今贯通原则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当代经济建设可以挖掘、采借、继承的经济思想资源,这些资源也是当前学术体系构建理应尊重和关注的对象。(程霖、陈旭东、张申:《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历史地位》,《中国经济史研究》2016年第2期)因此,在中国现代经济学建构中,应充分吸收借鉴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的积极成分,增强中国经济学学术体系的继承性和民族性。

首先,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以独特的社会经济制度为载体,形成如“轻重”“本末”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概念术语。在货币、财政、土地制度等领域,曾涌现出许多领先世界、具有一般性的经济思想创见,并采用历史的、统计的、经济伦理的等多种方法分析经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构筑了古代中国经济思想的“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支撑中国古代经济的持续繁荣,也对新时期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学术体系具有启示意义。

其次,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代代承继,潜移默化地成为人们处理日常经济事务的价值取向与内在规约。而现代中国经济制度的构建,仍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传统经济思想中的一些基本意识和观念。构建中国经济学学术体系,要充分考虑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现代影响。同时,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世界影响也不可忽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曾对法国重农学派和现代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并在日本管理理论与管理模式建构、美国罗斯福新政农业立法和宏观经济稳定中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

再次,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并非只是作为观念存在,其在历史上已经启动了“传统经济思想现代化”的转型尝试,并成为近代中国经济学人构建中国经济学的具体落脚点。“民生经济学”就是近代时期中国经济学的另一种表达。它吸收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的“民生”概念,主张从整体主义出发,以解决人民物质需求、实现人民经济平等、促进民族经济发展为研究目的。同时,吸收了西方经济学的术语、分析方法、表述形式等,已具备一定的学术体系框架。

加快构建中国经济学学术体系并充分体现其继承性和民族性,需要加强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研究、吸收和借鉴。其一,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放入历史纵向和全球横向的维度中,分析、提炼和概括其光辉成就、基本特点和理论贡献;其二,系统梳理和考察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海外传播以及对世界经济理论发展和经济实践的影响,并总结经验和启示;其三,在挖掘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蕴含的深层内核和基本精神基础上,对其进行必要的现代转换和诠释,为解决当前中国经济问题、创建中国经济学派,提供独特视角和路径。

坚持时代同行原则

新中国成立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思想与学术在传统思想、外来理论和自身实践的交互影响下取得空前发展,为中国经济学学术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滋养丰富的土壤。(陈旭东、程霖:《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研究与新时代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学术月刊》2019年第6期)从增强中国经济学学术体系的原创性和时代性角度看,这需要对中国特色经济理论进行系统总结,并运用其解读和指导当代中国经济实践。但是,目前我们做得还不够。

首先,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伟大实践,蕴藏了大量未见于西方的典型事实,形成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的经济理论创新成果,亟待进行全面的挖掘整理。这需要建立新中国经济理论创新的科学识别标准与问题框架,明晰不同经济理论创新的代表人物、典型著述、主要贡献及其影响价值等,厘清经济理论创新与新时期中国经济学构建之间的逻辑关联,为新时期中国经济学学术体系构建提供适宜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元素。

其次,基于所挖掘整理的新中国经济理论创新成果,提炼、构建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基础理论和分析框架,适应时代需要;促进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研究实现从分散走向综合、从割裂走向贯通、从域内走向海外的转型突破和发展超越;实现有学术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学术的结合,为中国经济学学术体系构建夯实思想基础。

一是从分散走向综合。纵观亚当·斯密以降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理论综合是经济学学科发展、学术进步、学说演进的必然要求。中国经济思想在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之后,当下要做的是扭转目前中国经济学研究包括现代经济思想史研究中潜藏的碎片化倾向,走向学术体系的大综合。

二是从割裂走向贯通。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存在一定的古今分割,这在客观上是由于古今经济学术思想的范式差异造成的。尚需在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之下来考察,以完整呈现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演变趋势。

三是从域内走向海外。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兼容有外来经济理论成果和概念术语元素。同时,中国经济实践也已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有着广泛的世界影响。在此过程中,要善于用国际通行的学术范式来讲好中国经济故事,挖掘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普适性的理论元素,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内在逻辑。

坚持中外融通原则

挖掘新材料、发现新方法、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形成“中国见解”“中国理论”,是中国经济学学术体系构建的目标之一。实现此目标,必须坚持“中外融通”原则。

经济学在近代中国的学术建制形成,即为中外融通的结果。19世纪末,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逐渐传入中国,并在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冲撞、中国经济发展现实的融合中,实现了西方经济学说本土化转型和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现代化转型的结合,以及中国经济学学科与学术建制的形成。

近代以来三次中国经济学构建讨论高潮,亦贯穿着中外融通原则。第一次高潮发生在近代被迫打开国门的背景下,舶来经济学说遭遇水土不服,形成学术中国化的诉求和构建中国经济学的主张;第二次高潮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新组合,要求中国经济学广泛汲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养分,并与中国改革实践相结合;第三次高潮发生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提出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基于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现实需求,构建有中国风格的经济学派、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既要能够对内很好地解释和指导中国经济实践,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积蓄和注入理论动力;也要具有能够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让世界听懂和理解“中国见解”“中国道路”,为中国发展赢得更多尊重和认同。那么,如何贯彻中外融通原则,实现上述目标呢?

第一,中国经济学学术体系构建要继承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辩证审视国外经济学的合理观念与成见谬见,借鉴西方经济学说中的有益理论、思想与方法元素。在概括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过程中,提出创新经济理论、思想与方法。

第二,中国经济学学术体系构建不能自说自话、自我设限、画地为牢,要有主动关怀世界、服务人类文明发展的理论自觉。围绕中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经济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及时提出并善于运用源发于中国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

第三,中国经济学学术体系构建不仅存在西方经济学说中国化的问题,也需要积极推动中国经济学说的国际化,主动向西方传播中国经济学的创新成果,大力抢占经济学国际学术话语权。一方面,要鼓励和激发经济学人的自发国际化学术努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国家层面的重大学术翻译项目策划。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