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利率是物品的时间之价

2020-01-15 15:30 来源:深圳特区报
均衡利率决定在供求相等的地方。价格既是成本,又是收益,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利率是延迟消费的报酬,是投资的成本,利率又是提前消费的代价,是投资的回报。

均衡利率决定在供求相等的地方。价格既是成本,又是收益,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利率是延迟消费的报酬,是投资的成本,利率又是提前消费的代价,是投资的回报。

■谢作诗

投资和消费是不是一回事?你可能觉得,当然不是一回事。但实际上两者并非泾渭分明,换个角度看问题,可能无法区分消费与投资。

例如,吃饭是不是消费?按照一般的看法,当然是消费了。但吃饭是否也是投资呢?如果你不吃饭,就不能干活了,那么你说吃饭是不是投资呢?

投资其实也是消费,代表了明天的消费。费歇尔在他的《利息理论》一书里有一句名言:投资是时间维度上的平衡消费。就是投资其实也是消费,只不过是在时间维度上对于消费的一种权衡取舍罢了。投资等于是放弃今天的消费,换取明天的消费。

人们对于今天的消费和明天的消费,偏好程度是不一样的。按照费歇尔的说法,人们对消费有一个时间上的偏好,对今天的消费评价高,对明天的消费评价低。这种倾向被叫做不耐(impatience)。人们急于享受,急于消费。给你两个选择:现在得到一个苹果,或者一年后得到同一个苹果,你选哪一个?你会选现在得到。

为什么会有不耐呢?这是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产生不确定的原因有很多,自然灾害、人为祸乱等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要衰老、生病死亡。今天一个苹果是一个苹果,明天的一个苹果就不一定是一个苹果了。所以只要其他情况不变,人们总是认为早一点消费比晚一点消费好。因此有时候经济学家也喜欢称不耐为“确定性偏好”。

也可以这样讲,因为不具有不耐偏好的人更容易暴露在不确定性的风险之中,在大自然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具有这种偏好的人就被淘汰了,因此剩下的就都具有不耐的偏好。

资源是稀缺的,都想早一点消费,要想让人放弃现在的消费,那么就得给人补偿。例如,要我放弃A元钱的现在消费,除非给我A+B元钱的明天消费。这B元钱就是对我放弃A元钱的现在消费的补偿,我们叫它利息。利息B与本金A的比值,我们称其为利率。

未来越是不确定,补偿就要越大;消费推迟得越久,补偿也要越大。这时候利率就越高。所以兵荒马乱、未来高度不确定的年代,利率就高。乱世的时候,耐用品是不值钱的,消费品倒要涨价,例如文物不值钱,日用品必涨价。因为过了今天不知道有没有明天,更不用说后天了,所以能享受尽快享受。

利率是价格。利率不是物品之价,而是物品的时间之价,是提前消费、优先享受的价格。

既然利率是价格,那么它也应该由供求两个方面来决定。这是不能有例外的。

费歇尔讲利率反映人性的不耐程度,利率低,说明人们的不耐程度低,不那么急于提前消费、优先享受;利率高,说明人们的不耐程度高,急于提前消费、优先享受。

实际上,资源有自然增长的趋势。一粒稻子,种下后,秋天会收获多粒稻子。于是也有人为了获取资源增长的收益,愿意延迟消费、进行储蓄和投资。这是利率决定的供给方面。

利率越低,代表投资的回报率越低,于是人们延迟消费、进行储蓄和投资的需求就越弱;反过来利率越高,代表投资的回报率越高,于是人们延迟消费、进行储蓄和投资需求就越强。

均衡利率决定在供求相等的地方。价格既是成本,又是收益,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利率是延迟消费的报酬,是投资的成本,利率又是提前消费的代价,是投资的回报。

因此,认为利率低,生产成本就低,就能刺激经济增长的说法完全是错误的。利率低生产成本就低,这没有错。但是利率低也意味着投资回报率低,那么凭什么低利率一定刺激经济增长呢?决定生产行为的不是成本,而是收益与成本的对比;成本高没有关系,收益更高就可以了。虽然成本低,但是收益也不高,又怎么可能刺激投资和生产呢?这些年的利率高,反映了资本市场的回报率高。这也正是外资流入中国的原因之一。

当然,也不是利率高就好,因为从需求的角度看,高利率说明人们不看好未来。

好的利率是市场决定的利率。只要是市场决定的,无论高低,都是最好的,而人为干预的利率都是不好的。试图通过干预利率来刺激经济,是凯恩斯主义错误经济学产生的幻觉。利率不过是一个价格,如果操纵利率能刺激经济,那操纵其他价格是不是也能刺激经济?(作者系浙江财经大学教授)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