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生活方式启示
■张麒
《红楼梦》中所写到的那么多人患病,什么“肺结核”“红眼病”“天花”等与吃这些东西究竟有没有关系,这就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但有因果关系这一点是肯定的。嗜食野味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经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为我们深刻认识清初社会尤其是清代社会风尚和经济生活开启了一扇窗口。
《红楼梦》反映的经济生活十分全面,所描写的饮食、娱乐、衣着、医用等十分具体、详实,堪称清初殷实大户、上流阶层人家日常生活的写真。尤其是贾府人们的礼节、消费、习惯和流弊,被不少红学家认为是研究和认识清代仕宦阶层的“生活信史”。
《红楼梦》写了那么多的食肆活动,记录了贾府主人日常餐用的那么多食谱,其中享用野味(如果子狸、野鸡爪子)是贾母、宝玉等少数主子们的一大特权。至于这些野味的来历,大抵是类似于黑山庄庄头乌进孝这些租用贾府田地的人平时“孝敬”的,或用来充地租的,贾府狩猎得来的、市面买来的也未可知。反正那个时代的达官贵人,抑或平民百姓都喜欢吃野味,和现在差不了多少。那么,《红楼梦》中所写到的那么多人患病,什么“肺结核”“红眼病”“天花”等与吃这些东西究竟有没有关系,这就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但有因果关系这一点是肯定的。嗜食野味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明朝末年(离曹雪芹著述《红楼梦》的时代不远),进入小冰河期,天气异常寒冷,随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空前少雨的年代,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崇祯年间,明朝暴发了大瘟疫,死亡无数。根据史料记载,北京每天死人上万,以至于城门都被运出的棺材堵塞。直到400年后,这场瘟疫才被破解,找到了治疗的方法。
另据史料载,从崇祯十四年始,大名府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广平府大饥疫,人相食。京师大疫,天津大疫。河南全省大疫,开封府阳武县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荣阳,民死不隔户,三月路无人行。山东青州,济南,德州,泰安相继发生大疫。安徽大疫,青蝇大如枣,凤阳府,安庆府,庐州府相继被瘟疫攻陷,死者最多的地方死亡人口达到90%,于是庐州府,就是现在的合肥一带,民有绝户,繁华大街如同静夜,无人行走。当时,管这种病叫做死黑病,也就是现在人们俗称的鼠疫。
为什么明末会大规模暴发鼠疫呢?明朝末年,进入小冰河期,天旱少雨,当一只老鼠感染鼠疫菌后,由于体内出现高热症状,内脏开始溃烂出血。老鼠死时,它体内的大量鼠疫菌开始转移到附件的其他老鼠身上,随后从一个老鼠家庭向另外的老鼠家庭传染,很快整个地区都感染了鼠疫菌。与此同时,大旱造成粮食大幅度减产,国民体质严重下降,卫生条件极度恶化。慌不择食的人们开始偷吃老鼠藏在洞里的食物,吃成片成片死在路边的老鼠,横扫全国的鼠疫大暴发终于开始了。而在全世界,这种鼠疫也在暴发,据统计,当时这场大瘟疫,全世界死亡人数至少是2亿人。
贾府所处的时代,离这些“瘟疫”流行的时代并不远,他们大概不会就忘了吧,曹雪芹书中写到了“瘟疫”流行在贾府的反映,写到食用野生动物对贾府主子奴才们的影响(如贾府常年备用五花八门的各种药物),只是多用象征、言辞有些含混罢了。
但曹雪芹分明写到了贾府人们饮食、消费时的刻意和讲究,尤其是到了第一百零二回《宁国府骨肉病灾祲大观园符水驱妖孽》,更凸显出贾府对驱时避害,天文宗教的回归,中医、心理学对人们影响的重视和遵从。
我们知道,贾府的门禁是森严的,各房各院是不得随便出入,公共场所(如宗祠、家庙等)什么时候进、什么人进是极有规矩的,就是大观园的门几时上锁、几时开启也是“家规铁律”,丝毫马虎不得。贾府的人们饭前、饭后要用茶水漱口,饮了酒后要喝一点热普洱茶,平时人人都是各饮各的茶,人人都是茶客;在聚集的场所,都要焚香(什么藏香、安息香、引梦香应有尽有)驱害,四时八节,都遵天时物象,“居宜气,养宜体”,极尽讲究和科学……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和反思。如第一百零二回,写到祛除大观园的“妖孽”事,就极其认真和有法度。
“大观园驱妖”是贾元妃薨毙、贾探春离家远嫁后,贾府主奴接二连三闹病且病因不明之时的一个紧急举措。贾府在“接连数月……风声鹤唳”,吵嚷不止、谣言四起之时,选准了“园”内所谓的“花妖”下手,可谓抓住了贾府“危机”的要害;明摆利器(坛、香、经及驱妖执法者鲜晃的衣衫等)、倡明宗旨、冠名堂皇、大张旗鼓,可谓切准了众人的痛切;最后撒石灰、上锁封园,以后便烟消云散,人们重归日常的生活轨道。贾府这一招是应对非常事件、化解“公共危机”的经典之笔,值得当下的时候我们好好温味。
(作者系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