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首页 > 理论周刊 > 

卡逊开启的人类环保之路

2020-04-14 16:40 来源:深圳特区报
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以从容笔触和理性思考呼唤人们成为有道德的物种,希望人们不要把如何利用资源的工程问题作为生存的首选,而是要将如何与自然界相生相伴、和谐共处作为存在赓续的第一要义。

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以从容笔触和理性思考呼唤人们成为有道德的物种,希望人们不要把如何利用资源的工程问题作为生存的首选,而是要将如何与自然界相生相伴、和谐共处作为存在赓续的第一要义。

■刘金祥

一个心智正常的人对明媚的春天不可能无动于衷,正如公园里一朵美丽鲜艳的花朵不可能不引来游人的驻足观赏一样。古今中外,人们对妩媚春天的期许和挚爱,可从卷帙浩繁的诗词歌赋中寻找踪迹和例证,对绿意盎然的春天的无尽赞美与依依留恋,从外在上看是由于岁月轮换和季节更替刺激人们视觉感官和唤醒人们心理期待的结果,但从更深层面而言,是人类对自身惬意快乐生活的执着憧憬与坚毅追求的一种人文缩影。然而,美国女生物学家兼作家蕾切尔·卡逊所著的享有盛誉的《寂静的春天》,为人们展开的是一个肃杀凄凉、沉闷抑郁的春天。蕾切尔·卡逊对郊外荒野的精细书写和真实描绘,对人类生命和自然生态的深刻体悟以及对家园损毁和生态危机的深切忧患,如同在锦绣春天朝着读者内心抛进一枚石块,不得不促使人们对现代生活观念和迅疾推进的工业化进行历史性反思,不得不促动人们对所置身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纯洁性产生叩问。

的确,如果人们即便是竭心尽力地查找检索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书籍和报刊,也不难发现根本找不到“环境保护”这个当下的热点词汇,也就是说,环境保护在彼时还没有进入主流社会意识的范畴,还不是一个被科学讨论频频提及的概念。确实,当人们回望和凝视长期以来被全世界喊得震天响的口号——“人定胜天”“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时,大自然充其量是人们过度开发和大肆利用的客体,而绝非受到保护、得到尊重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对象。人类的这种意识也许肇始于鸿蒙初开的原始年代,越过浩瀚历史长空一直持续到20世纪,几乎没有人质疑它的正确性甚至神圣性,因为人类文明的很多重要成果都是在此意识的驱动下取得的,人类在20世纪中叶以前的几乎所有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也是基于此意识而制定的。

在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里,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是合二为一的,没有主体和客体的界定和区分;人类就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同森林里的一片落叶、一只蜜蜂,甚至一滴水珠、一片雪花一样,是自然界不可或缺的构成质素,是自然界保持完整性的重要支撑。但是,自然界如何获得尊严和权利?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以从容笔触和理性思考呼唤人们成为有道德的物种,希望人们不要把如何利用资源的工程问题作为生存的首选,而是要将如何与自然界相生相伴、和谐共处作为存在赓续的第一要义。由此不难想象,卡逊是以何等强大的内心力量来驱逐传统思维的惯性和现实生活中的阴影,以一种赤子情怀保持自己在自然面前的虔敬之心。

《寂静的春天》尽管不像中国古典诗词那样注重遣词造句,不像日本的《春歌》那样讲究怡情悦性,以至于阅读起来马上让人萌发一种春日凝妆上翠楼的冲动,但却犹如发自衡庐旷野里的一声呐喊,让人们的心绪为之惊厥和颤抖。难怪时任美国副总统的戈尔在该书序言中写道:“如果没有这本书,环境运动也许会被延误很长时间,或许现在还没有开始。无疑,这本书的影响可以与《汤姆叔叔的小屋》媲美,两本珍贵的书都改变了我们的社会”。相较之下,《寂静的春天》与当今现实有着更为紧密和广泛的联系。卡逊在1935年至1952年间供职于美国政府所属的鱼类及野生生物调查所,这使她有机会接触到许多环境问题。特别是1958年,她受朋友家养的鸟因杀虫剂毒害死亡一事的启发,开始撰写《寂静的春天》,1962年该书问世时,曾引起广泛的争议。书中做出的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不仅受到与之利益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抨击,而且也极大地震动了社会各界与广大民众。

卡逊在书中第一次对由来已久的“征服大自然”等人类主观意识的绝对正确提出郑重质疑和严肃拷问,而且是单枪匹马地向沿袭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发起挑战和冲击,其在当时所遭受的诋毁和攻讦是不言而喻的。《寂静的春天》出版两年后,身心俱焚的卡逊就辞别了人世,但她所创建的环保思想终于为人类生态意识的启蒙点燃了一盏明灯。1963年,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任命的一个特别委员会经过深入调查,证实了卡逊提出的农药对于环境的潜在危害的警告是正确的。于是,美国第一个民间绿色环境组织应运而生,美国联邦政府受卡逊思想的启发影响成立了环境保护局,也正是由于《寂静的春天》一书的触动,曾获得诺贝尔奖的瑞士化学家米勒走下了圣坛,由他发明的剧毒杀虫剂从生产与使用的名单中被彻底清除,这也算是对卡逊在天之灵的告慰和祭奠。

一代环保先行者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出版已经半个多世纪了,该书开启的环保之路依旧崎岖而漫长,这本中文版的封面上印有一片熠熠生辉的绿叶,似乎像两只眼睛在诉说在告诫人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但地球不光只有人类。

(作者系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编辑: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