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

作者:贾 凯  2020-05-14 11:19  新传播    【字号:  

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蕴含着全球发展、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

[摘 要] 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蕴含着全球发展、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其现实依据是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构建的基本遵循是主权平等,沟通协商、政治谈判,维护国际法治权威,开放包容,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构建的关键是国际社会在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开展实际行动;其实现需要经历一个历史过程,应当从构建国与国双边命运共同体、区域多边命运共同体,以及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着手;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将一如既往推动世界和平、共同发展、文明互鉴,进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力量。

[关键词] 习近平 人类命运共同体 内在逻辑

[中图分类号] D8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575(2019)03-0014-08


 [1]*本文系2016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基于‘文明交流与互鉴’视阈的习近平外交新战略新理念研究”(项目号FJ2016C074)的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准确把握国内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围绕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重大课题进行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提出了“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1]构想。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2[2],强调“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3[3]。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汇编出版了《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学习习近平关于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深入领会其内在逻辑,对于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世界的发展趋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提出,立足于“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4]这一最基本问题。2013年3月,习近平在访问俄罗斯时第一次在国际场合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5]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程度空前加深的“地球村”的形成,要归功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在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时,指出:“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各国利益交融、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6]“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利益交融、安危与共,但不否定各民族、各国的差异性。习近平强调:当代人类生活在一个由不同的文化、种族、肤色、宗教、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7]。“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两个层次的丰富内涵。一是各国的关联前所未有,正日益形成利



[1]1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2版。

[2]2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8~59、60页。


[4]234567890^_q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414、5、105、80、401、509、271、204、62、260、14、15~16、22页。

[5]李秀敏:《“真正的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之辨》,《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11期。

[6][7]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414、5、

105、80、401、509、271、204、62、260、14、15~16、22页。


益交融的“利益共同体”。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促进了货物和资本的流动,科学技术和文明的进步,以及各国人民的交流[1];人类生产生活受益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的迅猛发展,相互关联达到空前程度[2];“无论近邻还是远交,无论大国还是小国,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3],正日益形成利益交融的共同体。二是各国相互依存,正日益形成安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在多个场合所强调:战后人类历史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球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世界和平、局势稳定、共同发展具备了更多积极因素[4];同时各国处于同一链条之中,各经济体之间将产生连锁反应[5];很多问题不再是一国的内部问题,很多挑战以一国之力将无法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合作将是唯一选项0[6]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和形成,还基于共同的历史遭遇、发展任务、战略利益,共同的愿望和责任,共同的梦想和追求,即情感、信念等方面的相互认可、相互依存-[7]。2013年3月25日,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发表演讲时,总结说:中非人民在反殖反帝,争取人民解放、民族独立与振兴的奋斗中,相互支持、真诚合作,建立了兄弟般的情谊^[8];中非历来都是命运共同体,共同的历史境遇、时代任务、战略利益使两大民族始终紧紧联结在一起_[9]。3月27日,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上发表主旨讲话,又指出:“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和责任。”q[10]关于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海国家关系的论述则赋予“人类命运共同体”更丰富的内涵。2014年7月17日,习近平在巴西利亚发表的主旨讲话展望说:“共同的梦想和共同的追求,将中拉双方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努力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共创中拉关系的美好未来!”[11]这些论述从历史、价值、追求等方面指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提出依据、实现路径。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完整方案。演讲指出近代以来人类在追求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过程中,演变形成的一系列价值原则,应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12]。这一系列价值原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指导思想、精神理念,主要包括主权平等、沟通协商与政治谈判、维护国际法治权威、开放包容、国际人道主义精神[13]。这


[1][2][3][4][5][6][7][8][9][10][11]123456790-^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150、416、416~418、416~417、131、254、129、417、131、254、134页。

 

[12]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第58页。


 

五个方面必须长期坚持贯彻。

坚持主权平等这一国际关系的首要原则。习近平指出:几个世纪以来,主权平等已成为国家与国家关系最重要的规范和底线,也是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机构须遵循的首要原则;中国倡导的“主权平等”强调不论是大国与小国、强国与弱国、富国与穷国,其主权和尊严必须受到尊重,内政不能被干涉[1];推进各国在生存与发展的权利、规则、机会方面的平等。各国有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社会制度的权利,这也是“主权平等”的内涵之意。习近平强调:“各国的事务应该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我们要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反对出于一己之利或一己之见,采用非法手段颠覆别国合法政权”[2],“各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实践应当受到尊重”[3]。习近平还从历史角度指出:坚持和弘扬主权平等原则,“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捍卫国家主权和独立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成为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联合自强的旗帜,加深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相互理解和信任,促进了南南合作,也推动了南北关系改善和发展”[4]

坚持沟通协商、政治谈判,化解分歧、冲突。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全球治理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问题突出,包括主要经济体在内的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国家之间的贫富分化日趋严重,区域热点问题日益突出,气候变化、恐怖主义、重大传染性疾病、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蔓延[5]。习近平强调:沟通协商、政治谈判是应对的有效策略、根本之道,只有秉持足够的善意、真诚的愿望,才能化解冲突、打破“坚冰”[6]。同时,动辄诉诸武力的思维要坚决摒弃,因为热衷于使用武力只是意味着缺乏道义、理念0[7]。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的主旨讲话中主张:“我们要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要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扔掉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协商是民主的重要形式,也应该成为现代国际治理的重要方法。”-[8]

维护国际法治权威,推动国际关系法治化。2014年6月28日,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法律应该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准绳,不能有双重适用标准,也不能有特定适用对象;各国都要维护国际法、国际秩序的权威性、严肃性,依法行使权利,不能“以法之名”破坏他国的和平稳定^[9]。可见,避免双重标准、保证法律适用的统一性是维护国际法治权威的关键。特别是对待诸如难民、疫情、反恐等同一性质的安全问题,不能采用“合则用,不合则弃”的双重标准,要坚决遵循联合国宪章、国际刑警组织章程,贯彻落实打击跨国犯罪、腐败的公约,不断完善相关规章,确保国际秩序、人类社会的公正[10]。即推动国际关系法治化必须遵循联合国等机构的规章。

对于各国发展、文明的多样性,秉持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精神。“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共产党对待各国发展、文明的态度是尊重各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积累的丰富多元的文明存在形态。一方面,形态多样、相互平等是文明的基本特征,“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


[10]123456890-^_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486、421、31、512、418、401、418、30、30、334、418、419页。

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1]。另一方面,对于多样性应该采取积极态度,“把世界多样性和各国差异性转化为发展活力和动力。我们要秉持开放精神,积极借鉴其他地区发展经验,共享发展资源,推进区域合作”[2]。正如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上所期待的:“让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交相辉映,编织出斑斓绚丽的图画,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共同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让人人享有文化滋养。”[3]

弘扬日内瓦公约所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习近平强调:“我们应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为身陷困境的无辜百姓送去关爱,送去希望;应该秉承中立、公正、独立的基本原则,避免人道主义问题政治化,坚持人道主义援助非军事化。”[4]当今国际人道主义危机还广泛存在、时刻发生,例如源自中东、北非的难民牵动世界各国,难民数量已达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之最。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开幕式上深刻指出:导致难民问题层出不穷、不断蔓延的原因“是战乱、冲突、地区动荡。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是谋求和平、推动和解、恢复稳定”[5]。为此,各国应当在联合国、国际难民署的统筹下协调行动,动员全球力量有效应对;当事各方要协商谈判,非当事方要积极劝促和谈,并保障联合国作为斡旋主渠道发挥职能。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6]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所作演讲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我认为,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7]这段话蕴含着全球发展、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

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方法是对话,通过对话化解与消弭纷争矛盾、战乱冲突。首先,各国之间发生“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要秉持通过对话、协商、谈判管控矛盾分歧、维护关系发展大局的态度[8]其次,要坚持互谅互让的态度,不能为一己之私将某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不能使人类共有的地球村成为角力场0[9]。因为弱肉强食、穷兵黩武既有违时代潮流,又造就不了和平,只有互谅互让才能带来稳定-[10]。最后,立足于对话精神和理念构建不对抗、不结盟的新型国际关系,“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



[1]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第58~59页。


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1],“大国对小国要平等相待,不搞唯我独尊、强买强卖”_[2]。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际关系民主化是实现对话协商的基本前提。

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意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立足于各国的共建。当今各国的安全状况相互影响:一国之安全不可能建立在他国动荡之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凭一己之力谋求不受外在影响的绝对安全,因为他国的威胁也可能发展成为本国的隐患。因此,必须建立国际协调机制和全球反恐统一战线,为全世界人民撑起安全伞。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在《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讲话中指出:“应该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共同消除引发战争的根源,共同解救被枪炮驱赶的民众,共同保护被战火烧灼的妇女儿童,让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让人人享有安宁祥和。”[4]

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学院的讲话指出:“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而合作共赢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5]因为可持续发展不可能建立在各国经济发展失衡且日趋严重的情况之下,发展要建立在各国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损人利己、转嫁危机的做法既不可取又难以持续,更有违公平正义[6]。坚持合作共赢,就是要推动各国建立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机制,增强各经济体之间的正向联动效应,防止和减少相互之间的负面关联[7];努力创造和扩大各国共同利益的汇合点,不能相互拆台,而是要相互搭台、补台[8];谋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必须考虑其他相关国家的合理关切,从而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繁荣[9]

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10]这段话阐明了正确的文明观的核心要义—推动千姿百态的文明的交流、互鉴。坚持交流互鉴就是要从不同文明中汲取智慧、营养,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提供精神支撑、心理慰藉,不能满足于欣赏其外在的程度,还应该领略其内在蕴含的人文精神;不能满足于领略其对人们以往生活的艺术展现,还要使其内在蕴藏的精华焕发新的生机[11]推动交流互鉴,必须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民间外交。因为民间外交是推动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最坚实力量0[12]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13],能够增进各国人民彼此之间的了解、理解、支持与帮


[3]1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4]234567890-^_q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511、7、7、56、132、333、76、81、109、209~210、109、375、512页。


 助,并在他们心中广泛播撒世代和平、共同发展的理念^[1]

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一方面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2016年9月3日,习近平在杭州举行的中美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批准文书交存仪式上的讲话指出:“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非一国之力,更非一日之功。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凝聚力量,有效克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动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只有持之以恒,才能积累共识,逐步形成有效持久的全球解决框架。只有共商共建共享,才能保护好地球,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_[2]另一方面,必须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的演讲中指出:“我们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自然心存敬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同保护不可替代的地球家园,共同医治生态环境的累累伤痕,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让自然生态休养生息,让人人都享有绿水青山。”q[3]

四、扩大同各国利益汇合,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提出的“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从国家、区域的空间维度与意识维度同时发挥作用[4]。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关于双边命运共同体、区域命运共同体,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系列论述,既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层次,又从不同维度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指引。其内在逻辑是以中国为原点,“扩大同各国利益汇合,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5],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由国与国双边到区域多边再到全球的空间拓展,由意识层面到实践层面的演进。

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国际关系格局、国际秩序的决定性因素是大国关系。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所作演讲阐明了中国对当代大国关系的深入思考:“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6]关于中美关系,他指出:“中美两国合作好了,就可以做世界稳定的压舱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7]避免大国对抗、零和博弈。尽管中美因贸易问题引发一系列冲突,但互利共赢的态势没有改变。2019年1月1日,习近平在与特朗普的互贺信中强调:“当前,中美关系正处于一个重要阶段……共同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让两国关系发展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8]既是大国又是近邻的中俄两国正创造出愈来愈多的利益契合点、合作增长点,中俄关系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树立了典型模范[9]。关于中欧关系,他强调:中国、欧洲地理上相距万里,但生活在同一个时间、空间的命运共同体之内,


[4]1高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依据、思想内容及构建路径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第8期。

 

[5]234780-^_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319、424、35、102、388~390、54、333、16、146页。

 

[6]5《中美两国领导人互致贺信庆祝两国建交40周年》,《人民日报》,2019年1月1日,第1版。

 

[7]6《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人民日报》,2013年3月23日,第3版。

 

[8]9刘同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创性贡献》,《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7期。


双方要共同搭建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1]。关于金砖国家关系,他指出:金砖国家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利益共同体、行动共同体,应当“共同建设开放世界”“共同勾画发展愿景”“共同应对全球性调整”“共同维护公平正义”“共同深化伙伴关系”[2]

通过迈向区域命运共同体,进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自在的世界性实体,而是世界历史进程中全球化的实践成果”[3],需要通过一个个区域共同体的构建来实现。第一,中国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中国主张双方坚持讲信修睦、合作共赢、守望相助、心心相印、开放包容,造福于本地区和全世界0[4]。第二,亚洲各国安危与共、命运相系。习近平强调:亚洲各国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各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在维护本国安全时尊重各国安全,一起来促进地区和平、稳定、繁荣”-[5]。第三,中非长期以来风雨同舟、相互支持,都将对方发展作为自己发展的机遇,积极通过合作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和繁荣^[6];坚持平等互信、合作共赢、交流互鉴、守望相助、团结协作这“五大支柱”,大力实施“十大合作计划”,推动着中非关系朝着利益共享、前途共担的命运共同体不断向前。第四,中拉之间正发挥各自优势,同舟共济,共克时艰_[7]。2014年7月,习近平在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时,倡议共建“1+3+6”合作新框架,推动中拉合作朝着务实、全面、深入的方向发展,打造“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8]。第五,中阿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主要是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两大民族形成更多的“交汇”来实现,包括“高举和平对话旗帜,开展促进稳定行动”“推进结构调整,开展创新合作行动”“促进中东工业化,开展产能对接行动”“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开展增进友好行动”等四个方面[9]

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10]为此,要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利益”[11],“以自身发展带动他人发展,以协调联动最大限度发挥各自优势,传导正能量,形成各经济体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12];“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人们深入交流,增进彼此理解”[13]“不断提升区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共同搭建平台,共同制定规则,共享发


[8]124567890-^_q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147~150、319~323、38、62~63、371、395、448、448~450、514、514~516、89、423、91页。

 

[9]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37页。

展成果,绝不应该相互拆台、相互排斥”[1]。2017年6月9日,习近平又在阿斯塔纳发表的讲话指出:“强化命运共同体意识,建设安全稳定、发展繁荣的共同家园”[2],应当巩固团结合作、携手应对挑战、深化务实合作、拉紧人文纽带、坚持开放包容[3]。这一概括为牢固树立和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指明了方向。

 

五、中国将一如既往为世界和平、共同发展、文明互鉴做贡献

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的角色、责任,是其他国家深度关切的焦点问题。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指出:“我们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本身就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我们也要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通过自身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同世界各国分享”0[4],并承诺“一如既往为世界和平安宁做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共同发展做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做贡献”-[5]

为世界和平安宁做贡献。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向全世界表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这种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6]其中的“三个来源”从不同方面提供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世界和平积极探索的依据:追求天下大同、世界和平的取向深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可以通过民族精神的“基因测序”体现;中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未来的发展目标需要聚精会神搞建设,其前提条件是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需要顺应世界大势,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当今世界大势,因此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历史已经证明:中国的发展不是通过野蛮的对外扩张、殖民掠夺来实现的,而是立足于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_[7];中国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决不干涉别国内政,永不称霸,永不扩张q[8]。同时,涉及主权、安全、领土等核心利益问题,中国将坚定加以维护;对于相关争端,中国也主张有关国家通过协商、对话的方式解决。“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应对二十一世纪的各种挑战做出自己的贡献”[9],这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应有之义。

为世界共同发展做贡献。2014年6月28日,习近平在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的讲话中说:天地足够大,容得下各国共同的发展和繁荣;国家间贫富分化严重的情况是不可持续的,只有共同发展大家才能发展得好[10]。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已经为大量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持续帮助,包括


[9]123467890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92~93、132、515、135、314、162、210、297、323页。

 

[10]5国纪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写在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5周年》,《人民日报》,2018年10月4日,第1版。


无偿或优惠的贷款、技术与人员的支持等,“同当地民众手拉手、肩并肩,帮助他们改变命运”[1],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中国始终秉持正确义利观,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正在推动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合作倡议……为亚洲和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空间”[2]。有些理念已变成行动:“一带一路”倡议以互联互通为着力点,已成为各国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已经有1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第2344号决议也呼吁国际社会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区域经济合作[3];“亚投行”正日益成为“专业、高效、廉洁的二十一世纪新型多边开发银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朝着“促进亚洲和世界发展繁荣”的方向迈进[4]

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做贡献。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文明传播、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指出:“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中华文明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5]从空间维度倡导构建区域命运共同体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十分重视推动区域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关于亚洲国家的交流互鉴,中国主张举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打造各国智库的交流合作网络,增进各国之间青少年、民间团体、媒体等各界的交流,使亚洲人民的生活更富内涵,使地区内部的发展合作更有活力[6];关于中非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国主张增进青年、妇女、高校、智库、媒体等各界的交往,促进文化的融通、人心的相通,推动中非人民的世代友好、共同进步[7];关于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中国倡导开展文明的对话、包容、互鉴,共同挖掘本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代的共鸣点0[8]。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实现,中阿之间在典籍互译、智库互访、青年培训、艺术家互访等方面,已经开展了许多具体合作。

 

作者简介:贾凯,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法学博士。福建厦门 361005

编辑:新闻中心-实习生02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